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地乡村新民居建设往往存在环境破坏严重、设计形式单一、建造难度大等问题,基于此背景,文章展开对山地乡村聚集式新民居设计新思路的探讨。文章以真实项目基地为载体,提出山地乡村新民居设计既要与自然地形地貌有机结合,节约用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在实现高效及可推广性设计建造的同时,保证村落形象的多样和自由;还应具有乡村风貌特色,能够引领乡村高品质生活生产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新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在农村中掀起了建造新民居的热潮,许多传统民居正面临着被遗弃和拆毁的风险,而大量出现的现代式钢筋混凝土"小洋房",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文章通过对云南楚雄彝族的传统民居功能空间、结构形式、房屋布局和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居民当前的家庭结构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试图探索出一条既注重传统民居特色与文化的传承,又能满足当下生活需求,并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延续与创新"并行的可营建之路,以期对楚雄彝族地区新民居设计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建设中,民居建筑的更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诸多乡村保留了成熟的建造系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和建筑形式,但在过去数十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风貌遗失、建造体系遭破坏等问题。以广西省桂林市海洋乡大塘边村为例,深入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包括当地社会形态、人口结构、民居建筑等特征及其变迁,发现民居建筑的改变是具有渐变特征的。据此,结合当地的发展提出建筑更新的建议,以求在村庄的自主更新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协助其形成符合新需求、可自我延续的建造体系。  相似文献   

4.
面对近几年大量涌现的建筑师乡村实践项目,笔者进行了几点思考,提出了什么样的地域建筑最适合乡村的地域环境和村民生活的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总结出一个"轻"字。本文从"轻"在当今社会的含义出发,引伸到建筑语境中"轻"的内涵,并重点以乡村环境及村民生活的视角,从环境、空间、材料、建造四个方面对乡建中"轻"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以期对今后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张雯倩  杨芳绒 《建筑结构》2021,(1):I0013-I0013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大力助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村中民居的立面改造,既要保留建筑的乡土特色,也要维持一个村子内的民居风格统一。同时建筑风貌也要与当地自然生态相生相融,较大限度保留住乡村原始风貌;要把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使乡村呈现美丽宜居新风貌。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日益重视,许多知名建筑师在乡村这个原本"缺席"的场域重新获得空间与机遇,进行了大量乡村设计与建造实践,他们试图以个人行为引发较广的乡村社会效应,成为乡村建设的一股新力量。本文通过剖析近年来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成果及影响,归纳其思想观念和建造技术经验,总结乡村实践在评价标准和经验推广等方面的潜在机遇。  相似文献   

7.
回顾以往,从空间形制、建筑结构、建造民俗、建筑美学等角度对泉州民居的研究不胜枚举,总体上是就泉州民居的某一方面进行片段研究。本文则主要关注泉州民居建造的关系逻辑,以建构文化为视角,从民居墙体材料建构特点出发,以一点窥全貌的方式考察民居中墙体材料建造特点与地理气候环境、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分析泉州民居中不同材料构成的编织与置换的建造技艺与观念,并发现生土、红砖、白石及牡蛎壳等墙体材料在建造技艺和文化形态的双重层面上的编织结构是民居风貌丰富多变和多元文化特征的内因,为当代新乡土建筑,乃至乡村建设,找寻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雅安市上里乡四甲村韩家大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 《重庆建筑》2006,(3):35-39
川西韩家大院是保存比较完好且具有典型地方风貌的清代四合院民居,本文详细阐述了这处宅院的地域环境和建筑特色,对其院落布局、大小木作和装饰特色的研究能帮助了解当地的传统居住文化和传统建造技艺,并对补充和完善中国的传统民居系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凝结了千百年劳动人民智慧的民居不仅有着良好的居住布局、居住环境、独特的建筑风貌,更有其生态智慧,文章对民居特别是福建民居做了仔细研究后从生态角度来分析传统民居的建造。  相似文献   

10.
<正>"小微"是乡村的一种基本特征,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尺度和规模上,也表现为空间与景观演变的速度。正是这种"小微"的状态,让乡村在建筑与景观风貌上呈现出了不同于城市的特征,显示出其独特性。如果把建筑作为一项"微设施",其背后则往往对应着"微企业""微整合""微更新",以及建筑师引导下的设计与建造方式。通过这些微设施,乡村的产业不断提升,乡村的空间不断优化,乡村社会得到持续改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等政策下,以大湾村为例,从村寨聚居形式、民居平面形式与功能布局、构造形式与建造技艺、立面风格、细部装饰等多方面分析黔东苗族传统民居特色,提出现状民居存在的不足,建议在保持黔东苗族民居传统风貌和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从内部居住环境、院落卫生环境和建筑安全性能等方面对黔东苗族民居进行宜居性优化改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反思目前乡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沙袋建筑和老牛湾村民之家两则设计案例,从适宜技术和传统建造要素转译的角度,呈现了建筑师在乡村建设中,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角色转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何帮金  杨毅 《住宅科技》2023,(12):46-52+68
文章从分析当代乡村民居日渐趋同、千篇一律的“城中村”现象着手,探讨传统地域建筑基因普遍缺乏承续的原因。结合大理市三哨村左家民居改造设计和楚雄彝人古镇两个案例,从个体改造与整体规划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整体功能布局、材料与建构和建筑风貌三方面探讨重构当代乡村民居的在地性措施,指出当代乡村民居建设应注重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通过传统营造技艺与现代建造技术的结合运用,营造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重构当下乡村民居在地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北京密云县吉家营村为例,在对该村民居现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对房屋建造年代的梳理,结合建筑外观上的差异与建造的时代背景将该村住宅归类划分,从建造体系与建筑形态两个层面对比总结三个不同阶段乡村住宅自发性建造中的传统因素及其针对具体环境、顺应时代条件而进行的适应性调整,进而为未来建筑师介入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建造角色以屋主人与工匠为主,在过去的民居建造活动中,他们是拥有决定权和实施权的建造主体,也是传统建造方式的传承者,更是缓解嬗变的社会环境破坏传统民居连续演变的缓冲剂,但这一状态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当代地方政府作为新角色介入乡村民居建设而发生变化,民居建造方式的演变轨迹也随之改变。论文以保存完整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雨布鲁村300多年间4次建设高峰中产生的石构民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田野研究、民居测绘、工匠访谈还原不同年代石构民居的建造与演变,分析建造角色在其中的衍化,并探究环境嬗变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受到时间、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乡村民居建筑存在人为荒废、结构不稳定、功能滞后等问题,有碍乡村风貌与村民居住体验的提升.因此,乡村民居改造刻不容缓. 以尊重自然为核心的乡村民居改造设计.在原乡村民居建筑中,由于经济与人文条件的限制,此类建筑存在居住性能较差、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人居居住体验与乡村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曲山镇玉皇山村开展乡村风貌提升,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玉皇山村的乡村民居风貌提升作为规划布局和改造措施的总体思路,加强曲山镇玉皇山村庄民居风貌引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对北川发展全域旅游、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美丽北川、宜居乡村都具有积极意义;为曲山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打造玉皇山乡村旅游名片助力。  相似文献   

18.
<正>获得奖项: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二等奖项目负责人:崔陇鹏吴瑞1背景"设计,就是要让乡村更像乡村。方案结合自然,为村民设计、建造一个可持续运营的模板,把好的理念和文化带入乡村。"本着这样的理念,团队参与了以"结合自然的设计"为题,以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规划区龙洞村为基地的德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本次国际高校建造大赛邀请22所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共同探讨"设计激活乡村"的方法。在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古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平台,具有历史、文化及科学等价值。文章以苏南地区典型的乡土古村落为例,通过对古村落的人、民居和自然构成要素,对古村落特色风貌维系和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探析。总结出古村落"人·民居·自然"的整体风貌保护策略和发展途径,得出乡土古村落特色风貌维系的体系构建策略,为小城镇特色营造的创新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乡村"空心化",造成乡村日益衰败。而人口偏向的流动,也会导致徽州整个空间人口结构发展失衡。随着体验式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向乡村去体验不同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风貌,这为徽州乡村空置民居地发展带来契机。文章通过对徽州乡村的现状、空置民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空置民居的改造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