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制冷行业是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制冷系统要向节约能源,提高制冷性能方向发展。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是制冷行业新型的制冷系统,是制冷行业发展的方向。为了使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在实际得到更好地应用,对压缩制冷系统中的单温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和双温压缩喷射制冷系统从工作模型、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发现单温压缩喷射系统中的混合压力有最佳值,可以很大程度地优化制冷效果。双温压缩喷射系统中有四种循环制冷模式,其中串联单相模式的制冷效果要比并联单相模式的制冷效果好。并联两相模式的制冷效果要优于串联两相模式的制冷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利用CO2跨临界循环气体冷却器放热段较大的温度滑移,减小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制冷系统中利用CO2跨临界循环与NH3喷射循环复合实现压缩/喷射复叠式系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NH3循环喷射器引射流体温度和出口的冷凝温度对引射系数影响很大,在较高引射流体温度和较低冷凝温度下,CO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可以得到较高的循环性能。在较低CO2跨临界循环蒸发温度和压缩机效率时,此循环相对基本循环有明显优势。降低发生器温差也是提高循环性能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驱动的压缩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传统太阳能空调的不足,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压缩-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同时通过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热力系数的比较,建立了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与传统循环进行比较后得出:新循环在节能,提高性能系数以及运行的稳定性方面都比传统循环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双温冰箱的一种节能循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冷藏室和冷冻室蒸发器并联工作的压缩/喷射式混合制冷循环。理论计算表明,当双温冰箱冷藏室制冷量占总冷量的50%时,混合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要比传统的简单循环提高(6~12)%,容积制冷量增加(10~18)%。  相似文献   

5.
分析比较了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系统和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在流程、热力性能、技术-经济性能等三方面的差异,指出了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吸收—压缩式组合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吸收-压缩式组合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与传统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相比,其制冷性能系数较高,而工作压缩比却较低。还介绍了适合于这种组合循环的几种新工质对。  相似文献   

7.
新型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型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对几种常见的混合工质和纯工质R12的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为需要较低温度的用冷空间提供冷源,设计由太阳能集热循环,水蒸气喷射制冷循环,CO2低温制冷循环组成的太阳能辅助热源水蒸气喷射引射冷却的CO2低温制冷的组合循环,通过热力计算得出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太阳能辐射强度的增大,集热器面积的增大,组合循环的性能提高。蒸发温度每升高1℃,组合循环的性能系数增大4.3%,太阳能辐射强度每增加1W/m2,组合循环的性能系数增大2.8%,太阳能集热器面积每增加1m2,组合循环的性能系数增大约6%。发生器内水蒸气温度对组合循环的性能影响不大,太阳能辐射强度、集热器面积以及喷射器引射率对组合循环的影响较大。组合循环节省运行费用,节约能源,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压缩机容量比固定的双级压缩系统,基于能量平衡法和分析法对2种级间喷射冷却的双级压缩循环的制热性能及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级间喷射过程改善了高压级压缩机的运行工况,减小了冷凝和节流过程的损失,并使喷射循环的制热量、制热COP和效率高于无喷射循环,但其性能的改善随蒸发温度升高和冷凝温度降低而逐渐减小。同时,喷射循环在变工况运行过程中存在压比最小运行工况,在压缩机容量比为2.81,冷凝温度为40℃时,系统最小运行压力比为3.67。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喷射制冷与地源井水联合工作的系统,该系统具备冬季供热和夏季空调的双重功效,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文中完成了联合工作系统中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组件的匹配设计,并为进一步与电压缩制冷系统联合运行选择了适当的制冷剂.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与太阳能热利用结合的单压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对该系统部件进行了热力性能设计计算并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针对不同的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发生温度对系统COP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相应影响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理论可行,但总COP较低;提高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发生温度均有利于提高系统的COP,但提高具有局限性,并展望提高系统COP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比较了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并不是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在一定的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有一个最佳高压侧排气压力,与带节流阀循环相比,其最大COP可提高20%,但当高压侧压力低于最佳值时,低压膨胀机对系统COP的影响随着高压侧压力的减小而逐渐变得不明显;在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低压膨胀机制冷系统优化设计中,中间冷却应采用完全冷却型式.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间补气的螺杆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系统的循环进行分析,在不同工况下,对使用R134a的中间补气的螺杆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对于应用R134a的中间补气螺杆压缩机系统,制冷量和电功率均随一级压缩内容积比的增大而减小,而性能系数COP值随一级压缩内容积比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满足所需制冷量的前提下,要选取适当的补气口开设位置,才能获得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制冷系统安装现场检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B50274-98<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指出目前施工现场在制冷系统气密性试验中存在的混乱,纠正了压缩式制冷系统试压操作和使用漏率判据时的错误.同时对压缩式制冷系统漏率判据在高试验压力时存在的偏差和吸收式冷水机组现场检漏无法达到2.03Pa·mL/s量级的漏率要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压缩式制冷系统在高试验压力下相对漏率和吸收式冷水机组现场检漏的计算公式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与人工合成制冷剂相比处于劣势,故采用跨临界循环,并利用膨胀机回收膨胀功以减少膨胀过程的能量损失,达到提高整个循环效率的目的。针对目前膨胀机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应用于跨临界CO2压缩循环的新型双转子滚动活塞膨胀机。该膨胀机的一级气缸始终与进气管连通,二级气缸始终与排气管相通,随着转子的转动在两气缸之间形成膨胀空间,因此,不需要专门的进气控制装置。对膨胀机的运行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得出主要结构参数,并进行受力和力矩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膨胀过程中,一级转子的总力矩始终为正值,膨胀将结束时两转子的总力矩变为负值。在角度θ2之前,二级转子的驱动力矩大于一级转子的驱动力矩,在角度θ2之后,一级转子的驱动力矩更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太阳能直膨式喷射制冷的原理与工作流程。对于在确定的蒸发器与冷凝器工作压力条件下太阳能集热器内水温的变化对制冷机性能系数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制冷机平均制冷量随一天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能有效集热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太阳能直膨式喷射式制冷技术能够较好的满足实际制冷需求,符合节能低碳的用能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单螺杆制冷压缩机的结构和工作特点,分析了变频技术在单螺杆制冷压缩机应用中遇到的启动过程压缩腔内高压力、工况变化时存在能量损失等问题,计算了启动过程不卸荷的条件下压缩腔内的压力,分析了主要零部件的受力状况,对比了制冷和制热两种工况下的能耗,计算了制热工况下由于内外压比不同而产生的附加能量损失.通过分析发现:启动过程中压缩腔内的高压力对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将变频技术应用于单螺杆制冷压缩机,必须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螺杆式压缩机组在设定的标准工况或者空调工况下性能参数能够达到最优,把它应用于高压缩比工况下,相应的参数就会偏离最优工况值.以螺杆式压缩机组在青海省水源热泵当中的应用为例,对制冷循环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把采用单级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采用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制冷循环方式耗功率较小,性能系数较大,热力完善度较高并且火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流体机械》2015,(10):73-78
建立了基于闪发蒸汽冷却技术及R134a为工质的高温空调器数学模型,分析并比较了R22单级压缩、R22闪发蒸汽冷却和R134a单级压缩制冷系统在不同室外气温度下系统冷凝压力、压缩机排气温度、制冷量、耗功和性能系数。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R134a制冷系统的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最低,制冷量较小,较R22制冷系统适宜于环境温度50℃以上工况。当环境温度介于42~50℃时,闪发蒸汽冷却技术可有效降低以R22为工质的空调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提高系统制冷量和性能系数,但冷凝压力和耗功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20.
为开拓间歇式能源应用新途径,本文提出了一种复合制冷系统,该系统带有抽水压缩气体储能装置。在储能阶段,该储能制冷系统通过水泵将电能转换为水气共容舱内带压气体的内能;释能阶段,在水气共容舱内高压气体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水流经水轮机直接驱动制冷循环制冷,而制冷循环中冷凝器所释放的能量被水气共容舱内的高压气体全部吸收,最终完成了利用间歇式能源制冷之目的。文中建立了描述储能与制冷过程的热力学模型,并重点研究了储能和制冷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规律,与文献给出的储能制冷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系数。为拓展间歇式能源实际应用途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