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刷直流电动机采用电力电子器件替代传统直流电动机的机械换向装置,具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其电子电路中价格较高的大功率开关管数量多,大大提高了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成本.这个缺点对小功率电机尤其明显,制约了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进一步推广.提出一种新型低成本永磁无刷双凸极电机,能实现双向运行,并且其大功率开关管减少到两个,由此可降低电机成本.分析了这种电机的运行原理,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证明了其良好的运行特性.  相似文献   

2.
修同财  孟小利 《微电机》2005,38(6):22-24,30
理论分析了电励磁双凸极电机与输出转矩的关系,以一台18kW电机为例,在不同运行条件下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电机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机械特性。  相似文献   

3.
许祥勇  孟小利 《微电机》2007,40(7):24-27
电励磁双凸极电动机是一种新型的电动机,其电磁特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ANSOFT公司的有限元分析软件Maxwell 2D,得到了电动机的静态特性,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双凸极永磁电机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本文对采用新颖转子斜槽结构的双凸极永磁电机进行了研究,通过若干试验揭示了其独特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双凸极永磁电机具有起动速度快、转矩电流比大、机械特性硬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DSP双凸极永磁电机数字控制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韩国久  刘闯 《微电机》2004,37(4):32-36
双凸极永磁电动机定、转子结构为双凸极结构,定子为集中绕组,转子无绕组.是一种新型可控调速系统。介绍基于TMS320F240电机控制专用DSP控制的双凸极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设计.重点解决DSP用于系统中硬件资源优化配置和控制时序的设计,给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及实验结果;证明采用DSP控制的双凸极永磁电机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控制灵活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双凸极电动机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以12/8极永磁式双凸极电动机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法对电动机内电磁场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及系统稳态运行仿真模型,研究了在不同负载转矩下改变变换器直流母线电压对电动机系统开环转速的影响,并在原理样机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轻载时改变直流母线电压对电动机转速影响较大;重载时改变直流母线电压对电动机转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混合励磁双凸极电动机(HEDS)调速系统性能,给出了HEDS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采用Simulink/PSB工具箱,建立了HEDS电动机及其系统的一体化仿真模型.根据该类电机的驱动控制策略和方案,进行了不同运行条件下的仿真.结果表明,与DSPM电动机相比,HEDS电动机低速时具有更高的输出转矩,高速时有更宽广的调速范围,且其动态响应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8.
外转子双凸极永磁电动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双凸极变磁阻电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外转子结构的双凸极永磁电动机并确定了其结构尺寸。针对该电机在不同转子位置角、不同电枢电流分别工作在单拍和双拍时的空载、负载以及电枢磁场单独作用的情况进行了基于场量的有限元数值计算,并进一步得出了该电机的静态参数特性曲线。分析表明,相对于双凸极变磁阻电机而言,由于该电机高磁阻高矫顽力的永磁体的存在,电机电枢磁链只能通过相邻极闭合而不能穿过磁钢匝链到其他相,使得绕组电感特性发生了变化。电枢磁通对永磁磁通增磁或去磁特性改变了永磁磁链的流向。电机由半周期控制运行模式变为全周期控制运行。  相似文献   

9.
双凸极无刷直流发电机的换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凸极发电机相电势的特殊性使得双凸极无刷直流发电机负载工作时的换相重叠角和换相压降难以用准确表达式表示.文中研究了励磁电流、转速和负载大小对换相重叠的影响,给出各种情况下换相重叠角的对比分析,并与永磁同步无刷直流发电机的换相重叠进行了对比,从而揭示出双凸极无刷直流发电机换相重叠规律,为发电机外特性等基本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永磁式双凸极电机机械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凸极电机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交流调速电机,由于对其特性研究不多,目前该种电机的应用还很有限.本文以12/8极永磁式双凸极电机(DSPM)为研究对象,以有限元法对电机内电磁场分析结果为基础,运用理论分析及系统稳态运行仿真模型,对永磁式双凸极电机的机械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机械特性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2内特性曲线最硬,区域1、3内特性曲线均较软.在一台原理样机上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及仿真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