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国家的城市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空间的过程,被越来越多地视为一种推动"城市复兴"的有效手段和媒介。本文在借鉴JonLang归纳的四种城市设计实践策略——即"整体式城市设计"、"整体-局部城市设计"、"局部-局部城市设计"、"插件式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们运用于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的社会经济基础、实施过程和实践特点;指出针对区域、市域、局域三个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必须灵活选择最适用的城市设计策略,充分发挥不同策略的设计效能,以推动复兴项目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城市设计在城市复兴中的实践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国家的城市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空间的过程,被越来越多地视为一种推动"城市复兴"的有效手段和媒介.本文在借鉴Jon Lang归纳的四种城市设计实践策略--即"整体式城市设计"、"整体-局部城市设计"、"局部-局部城市设计"、"插件式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们运用于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的社会经济基础、实施过程和实践特点;指出针对区域、市域、局域三个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必须灵活选择最适用的城市设计策略,充分发挥不同策略的设计效能,以推动复兴项目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何依  陶茂峰  孙亮 《新建筑》2014,(4):30-35
以宁波市甬江港北岸工业基地的规划实践为例,提出了工业遗产空间的概念,并分别以公共物品、生产单元、特色景观为导向,从点、线、面三种不同的空间形式,研究工业遗产空间结构的转变逻辑,探讨工业遗产空间重构的基本方法.在我国城市由于产业转型而面临大规模更新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将为历史要素如何在新的城市空间中以整体的方式延续提供不同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1980年代至今,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更新通过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撑和操作层面的持续推动,成为荷兰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滨水空间再生项目;其更新转型过程影响了鹿特丹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形态,是一次经济、社会和城市空间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深度变革。文章结合南部岬角港区发展演化的历史背景和转型进程,解读其更新再生的内在动因和理念。从空间策略和操作策略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其在项目定位策划、区域交通整合、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功能优化、空间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可持续操作机制和转型成效。最后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其更新过程的核心经验与不足,有助于认知荷兰工业城市滨水空间转型的机制,并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在发展定位、策略制定、空间操作和过程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定义,包括从单个城市、区域、国家或跨国三个空间尺度;然后剖析多中心城市区域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作用及潜在问题。最后就多中心理念如何应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空间尺度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基于规划过程,提出一种如何从规划目标,规划策略和策略评估三个流程进行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弹性"对国际范围内区域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起着深远的影响。但国内对区域弹性的研究与实践尚少。在理解区域弹性和雨洪弹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作为"软性区位因子"的区域雨洪弹性是提升区域弹性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聚焦宏观区域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以增强区域雨洪弹性,并由此提出三点策略——"大海绵"规划与区域规划对接、通过情景规划实现海绵城市弹性、跨尺度海绵措施弹性组合优化,以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提升区域雨洪弹性。  相似文献   

7.
在逆工业化潮流的大气候和城市更新的小背景下,如何在城市滨水工业区改造中,最大化发挥工业遗产的本征价值和功利价值,是工业遗产利用与滨水空间重构的综合课题。以杭州市热电厂地块城市设计为例,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探讨滨水工业遗产地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并提出工业遗产的保留条件及利用模式。力图探索一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工业遗产利用策略,打破滨水工业遗产地与城市相对孤立的局面,同时保护在长期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产业特色的建筑、空间与环境,使其在改造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德国的鲁尔区从工业生产衰退到服务业、知识和休闲产业振兴的转型令世人瞩目.这个转型与致力于改造鲁尔北部废弃工业区的"埃姆瑟公园"规划密不可分.承担这项规划的国际建筑展(IBA)是德国以推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为目标,全面实施"弹性区域规划"的第一个大型的规划组织.IBA所代表的新的规划范式的主要特征是多角色参与的操作程序、弹性的规划目标、各部门及社会团体之间的沟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协调与"渐进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中山市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宏观背景、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的重构,力求从城乡统筹和规划协调视角指出中小城市的是城镇化的重点及方向。本文从中小城市的角度,以中山市城镇化进程为例分析了中小城市空间重构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提出了不同与区域核心城市差异化政策和规划策略。本文对于东部沿海中小城市的规划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谭莹 《室内设计》2011,(5):7-11
日常生活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功能之一,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能够在保障城市空间开放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具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整体形态。本文以重庆为例,针对当前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城市生活格局、完善生活空间体系、创造生活性空间等城市设计策略,并对相应的城市设计控制机制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1.
刘维超 《浙江建筑》2013,(1):1-4,11
以浙江省常山县旧城控规为例,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分析对旧城内改造区域提出改造提升的策略:(1)通过GIS平台进行用地价值评价,结合地方实际及规划结构确定改造区域;(2)对改造区域内的各地块进行综合梳理,提出不同改造策略,确定功能提升和改造优化的地块;(3)从整个区域统筹考虑,对改造地块通过新功能植入、城市设计引导、开放空间建设等方式实现地段功能的整体提升。规划通过三种策略的引入,以微手术的方式重新焕发旧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8,(Z1)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及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文章以安庆市宿松县高铁新区为例,对新理念引领下城市设计中的"特色+"与"区域+"策略进行了探索,指出"特色+"的关键是在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因形就势,营造符合地域特征的特色空间;"区域+"的关键是从区域高度强化交通、生态和功能等方面的一体化联系,重塑与优化区域整体空间格局,实现"合而不同"。希望文章提出的"特色+"与"区域+"城市设计应对策略能为今后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的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聚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聚落视角下提出大学聚落理念,从整体的人居环境以及宏观的城市层面下看待大学自身发展问题,并依据哲学金字塔思维方式,构建大学聚落层级理论体系,从区域、空间、实体三个层面构建大学聚落环境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规划模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发挥有重要作用。工业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开展至今积累了丰硕成果,但整体多侧重于转型前及其过程中的保护与利用,而在保护转型之后,从使用者心理行为认知的角度、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再生场所空间进行的感知评价研究较不多见,难以客观全面地把握转型后使用者需求与场所空间营造的内在关联。工业遗产保护亟待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理性的评价探究。本文以近代开埠(1840年)之后的上海市为时间与空间范围,选取典型的工业遗产地区和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论证、语义本体、类型学、SD心理评价、空间句法、行为观察记录及多变量解析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工业遗产地区和建筑的保护转型及其之后的再生评价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基于历史文化特点与区位地理特征的差异,通过历史论证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滨水开敞型、弄堂街巷型和市区紧凑型三类典型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遗产价值,论证转型过程,从经济、空间、文化、生态4个方面分别提取以价值提升为导向的城市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与机制。其次,从建筑形式、组构和细部方面把握特有的风貌要素特征,运用语义本体分析的方法构筑工业遗产建筑的风貌记述体系,归纳工业遗产建筑的整体风貌演变特征,即样式类型多元化、技术材料先进化与建造技艺西洋化。而后解析风貌特征的保留更新方式,提出以风貌传承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途径。进而,在对转型机制和改造途径的提取基础上,分析探究转型后的工业遗产地区再生场所的心理感知评价。对典型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进行特征解析,通过SD评价法把握场所感知者对典型场所的心理感知。结合多变量解析法,提取出氛围因子、特色因子和空间因子3个解释场所感知评价的因子特征,比较基于感知因子得分的类型化场所对应的停留倾向程度,同时发现3个因子对感知者的停留倾向程度均产生正向相关的影响作用,且氛围因子的相关性最高。而后提出基于心理感知的工业遗产地区场所再塑策略。同时,以空间拓扑特征及视线特征为切入点,以改造后向公众开放度较高的展览空间为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的研究对象,把握有序式和自由式两种空间组构形式下的再生空间特征。通过对使用者的行为观察与记录,在类型化空间中比较行为与空间特征,探讨再生空间与停留行为的关系。结合多变量解析法验证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对停留行为的影响作用,发现两种空间组构形式下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空间边界对视线的限制度在两种形式下均呈现与停留行为较强的负相关趋势。而后提出基于行为认知的工业遗产建筑空间更新策略。最后,综合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中的多方面因素作用,反馈至转型机制与改造途径上,提出工业遗产场所与空间的再生优化建议。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与再生评价研究,提取以价值提升和风貌传承为导向的转型机制与途径,探寻基于心理行为感知的场所与空间的再生策略与优化建议,以期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与高效使用形成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同时拓展丰富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内容与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英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仅次于伦敦的中心城市,曼彻斯特在二战后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通过转型重新回归繁荣的过程。曼彻斯特的转型是一次产业经济和社会空间双重转型的深度变革。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如今约30年间,通过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撑和操作层面的持续推动,曼彻斯特从一个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转型为一个以服务业经济见长的后工业城市,取得了空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多重效益。曼彻斯特内城的中心地区和滨水地区作为其城市转型的代表,尤其具有典型性。一方面,解读其城市转型有助于我们认知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和阶段;另一方面,其转型中的一些核心项目对我们在城市转型中谋划发展定位、选择规划方案、制定实施策略等都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在逆工业化潮流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老城区滨水区的工业遗产利用与滨水空间重构中,最大化发挥原有工业遗产的本征价值和功利价值,是目前我国城市滨水工业区改造中普遍面对的综合课题。本次规划以武汉杨泗港整体搬迁项目为契机,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对杨泗港港区地块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在详细规划设计中以保留框架,衔接区域,利用要素为价值取向,重新定义和保留改造了滨水工业遗产的功能和空间,力图探索一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工业遗产共生模式,为城市滨水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发建设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在经历了产业转型的短暂瓶颈后,拆平重建式的工业区改造方式在换来城区整体面貌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原有文化底蕴的遗失。研究在对沈阳工业发展历程和工业遗产评价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索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根源问题,提出面向规划实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机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傅晓 《城市规划》2015,(10):60-65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以城市空间外拓为主的城市增长方式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旧常态模式下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从定性分析和定量模拟的双重视角指出作为相关利益群体的第三方力量在抑制城市增长、促进城市空间增长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系统动力学作为主要分析方法,构建城市空间增长机制的因果反馈模型与存量流量图,分析新常态语境下不同情景模拟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影响。针对第三方力量在城市空间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常态下城市空间增长转型与政府应对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区逐渐衰落,其保护与更新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发展。本文以沈阳工业遗存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的原理与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析现存空间结构特征与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空间重构策略,为促进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探讨了空间尺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的对应关系,认为在城市一区域这一特定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宏观保护的关键层次,基于城市一区域整体环境的系统性和差异性以及生物流与过程,建立城市一区域框架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寻找“最优景观格局”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并藉此总结出城市一区域尺度的两种空间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针对城市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了“城乡景观格局优化途径”,该途径包括有“集聚间有离析”、“景观安全格局”,“绿色基础设施”3大模式及5大格局优化策略;第二种是针对自然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途径”,该途径包含有“保护区圈层”与“保护区网”2大模式以及6大保护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