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就地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建筑师的介入与身份的定位该如何伴随着乡建的渐进式发展?文章通过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在傅山村持续30年的建筑实践,对其持续与村庄互动中形成的身份定位和"共同体"模式下的工作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此过程中建筑师如何能够将设计理想与乡村营建进行有机结合并最大化地对村庄形态的塑造做出专业性贡献.以及获得建成作品品质的同时实现社会建构等,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在一个强调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基于具体实践案例的研究审视了建筑师的身份和实践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基于当下乡建的未来视角。  相似文献   

2.
组织多元主体介入乡村建设的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大多数乡村地区都呈现出强烈的内生性,随着城乡社会流动.传统治理模式被弱化,呈现出多元主体介入乡村建设的局面。而以往的乡村规划过分强调国家意志,乡村内生发展又受到动力不足和人才缺乏的困扰,有必要在介于政府主导和村民自发这两种规划路径之间,寻求有可能结合二者优势的规划路径。基于这个设想,文章试图通过近年来组织多元主体参与的规划实践,进一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应有的方式和课题。  相似文献   

3.
王去宠 《中外建筑》2012,(12):62-63
通过乡村建筑师王柳愚的建筑经历、建筑见解、为自家建造的住宅和独门绝技,探讨乡村建筑的历史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单向进程导致了乡村的边缘化,而建筑学正在积极介入乡村营造改变这一现实。为让建筑学更好地应用于乡村营造工作,通过分析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肯定了建筑师主导模式对于乡村营造的借鉴价值,从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案例中总结出价值观、地域表达和建筑师3个方面的乡村营造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设计》2012,(7):200-201
虽然外界常把谢英俊及其团队与灾后重建联系在一起,或视他们为人道主义建筑师,但不如说他们继承了包豪斯现代主义,着眼于普罗大众居所,思考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课题下应该怎么做。70%的人类居住和生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村民逐渐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采用他们不熟悉的施工方法与材料,穷一生之  相似文献   

6.
建筑师与多元的建筑世界刘伟[编者按]本文作者针讨“‘疯狂’行为与‘疯狂’空间”一文(刊于《时代建筑》杂志1992年第4期,作者李秀淼)中第四部指有关“人的。个性的多元化导致建筑世界的多元化“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人的个性”在建筑创作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住区》2015,(4)
<正>一带一路从宏观战略层面是一种释放,或者是一种产能过剩的输出。我们做麦语云栖的酒店其实就是墨臣的过剩产能的输出,是墨臣的建筑师的一带一路。房地产十几年的黄金发展阶段,房价涨了差不多十倍,但设计费没有涨,可能还在往下降。设计创造的价值根本不可能回馈设计师,所以当时也在想除了建筑设计之外,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探索设计师的价值到底在哪儿。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日益重视,许多知名建筑师在乡村这个原本"缺席"的场域重新获得空间与机遇,进行了大量乡村设计与建造实践,他们试图以个人行为引发较广的乡村社会效应,成为乡村建设的一股新力量。本文通过剖析近年来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成果及影响,归纳其思想观念和建造技术经验,总结乡村实践在评价标准和经验推广等方面的潜在机遇。  相似文献   

9.
乡村需求与建筑师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乡建从何而来|赵辰|乡建问题从大处着眼,其实是社会的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大家参与来解决乡建问题的方式,这3个层面的问题。而每一个都有自身发展的过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们今天谈乡村建设,或者叫乡村复兴,不同的人面对的情况不一样,大家的认识也不一样,当然怎么去解决问题,大家提出来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样。因为我是搞建筑的,所以我比较  相似文献   

10.
<正>1历史上自然的乡村建筑与质朴的工匠精神直到近代,建筑师的概念才随着西方文化一起进入中国。即使是在今天,大多乡村里的人盖房子,依旧不会想到建筑师,而是去村里找个懂盖房子的人帮忙,要么动员村里的年轻人一起,要么去外面找个施工队,也就把房子盖了。我还记得小的时候,我的大舅结婚,三舅手巧懂得建造,便叫来一些  相似文献   

11.
<正>接触建筑已过三十余载,建筑对我而言,是借由体会人与世界的关联,领悟更多的情感与智慧。透过学习建筑的理论基础,能看见幽微深刻的心灵与宽广无垠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对应关系可以切割成许多不同的面向,也可以是如宇宙般的整体。入门建筑之后,我在建筑里看到浩瀚不见边际的宇宙与时空交错,这样地惊叹,转变成狂喜,这就是我学习建筑,从事建筑的心境。建筑的知识与技术传承是前人的经验累积,而建筑的学习则是个人心灵的导引、是人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依据认知的不同、视角的不同,每个人对建筑的学习都有不同的坚持与追寻。我对建筑的学习,是从认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开始的。"建筑"是我对人生、世界的体会与领悟,我看建筑,没有世俗传统的局限。建筑既然是处理人与环境对应关系的一门专业,那么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也是必须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翟飞 《时代建筑》2014,(1):20-25
文章以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作为艺术顾问、数学家和工程师、学者和人文主义者、建筑师和工程负责人的多重身份为切入点;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转折点,环顾欧洲古代与近代;对比和并置与建造活动相关的哲学、工程、绘画与雕塑、工艺制作等领域兼有建树的建筑师,并说明建筑师的多元身份和今天建筑学定义以外的知识也许正是理解建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许悦 《建筑科学》2023,(7):192-193
<正>乡村文创策略研究以乡村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为蓝本,以乡土建筑等现实的和互联网等虚拟的介质为载体,以适老与全龄化应用为目标,为研究者和设计师提供文创研究和实践新动向和新思路。以南京HLX村IP文创综合设计实践案例为例,总结乡村文创实践的特色、设计策略及其推动力。通过分析乡村文创发展面临的短板,提出乡村IP的多元表达路径与适老设计策略,探索乡村文创设计转型的新思路与文化振兴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设计》2015,(6):182-183
UED:作为建筑师去投资乡村文化酒店项目是怎样的机缘? 赖军:最近两年,随着房地产行情的调整,相应地设计公司也面临着市场的变化.三年前,我们有一个预判:房地产发展的速度会放慢,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建筑设计行业,尤其是像墨臣这样的民营设计公司.因为我们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完全依托于主流房地产的发展,所以如果房地产速度放慢,对我们来讲市场是非常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市场当中能够把我们的设计持续地做下去,希望对设计的追求能够落实到具体项目当中.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经济与技术的制约,当地住宅的发展缓慢,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村落的活力.如何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发展适合当地现状条件的住宅已成为目前被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从青年建筑师所建成并且反响强烈的乡村住宅入手,探寻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转译中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提出城乡共构的理论视角,探索乡村振兴实践的多元路径。文章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角色逐渐从生产功能向兼具消费功能转型。基于城乡共构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应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方针,区分乡村所处的不同地域类型和不同经济水平。在乡村振兴分项目标与乡村地理空间、经济水平三者之间建构矩阵关系,理论上可形成乡村振兴多元路径45个交汇点的概念模式。城乡共构视角下乡村振兴多元路径的先期重点包括城乡生态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再生及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乡村呈现多元异质要素并存、发展潜质差异性较大的特征。本文在解读城乡二元结构与乡村振兴耦合矛盾基础上,剖析多元生计模式的类型及生成机制,从虚化城乡二元壁垒、完善土地流转与监管制度、建立乡村剩余劳动力对接机制三方面提出多元生计模式的实施策略,实现不同群体的对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一些适合乡村开发的城市工业项目下乡,带动农村工业化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以一个大城市为地区经济的中心,在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合理寻址,规划建设数个卫星城镇,卫星城镇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职能,也起到连接中心城市与乡村区域的作用,乡村区域、卫星城镇、中心城市,通过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组成一个有机的聚居群落,最终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卫星城镇及其周边乡村区域发展、乡村区域及卫星城镇支撑中心城市发展的协调格局。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发展壮大,让高速公共交通网络的完善成为了可能,从而实现公共交通导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建筑语言与艺术语言不可孤立而存,二者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多样艺术的个性化,具备不同的创作视角、表现手法以及思考深度,注定了建筑师对不同的艺术作品生发不同的思想火花。如何剖析关于建筑与艺术的现存困惑?当建筑遭遇艺术时又该如何交互融合?艺术概念与建造过程的平行思考又可怎样展开?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系列活动以研究和反思为目的,指向一场建筑与艺术的对话,引发讨论、批评和争辩,试图在当前建筑与艺术文化情景中增添跨界的学术气氛。  相似文献   

20.
欧阳论  许超  吴娟  吴家禾 《居业》2023,(6):191-193
本文根据当前的乡村现状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乡村公共艺术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公共艺术合理介入乡村景观文化,乡村环境因素与公共艺术之间彼此相协调,文化艺术与思政思想双向输出,达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目的。通过提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总结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坚持可持续、整体适应性、可复制性的介入原则,驻村改造、艺术方案库等介入方法、实现路径及所带来的变化,使研究成果为乡村文化保护提升与乡村综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以公共艺术的介入促进城乡文化优势互补、帮助解决乡村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生态环境宜居和传统文化复兴整体发展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