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近吸引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针对翻转课堂中引导学生课前有效学习存在的难点,运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团队学习(PBCL)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完成课前有效学习,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问卷调查表明,基于PBCL的翻转课堂在有效自主学习方面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科特点,现以"缓冲溶液pH的计算"这一知识点为例,从微课教学分析、微课制作过程、微课案例设计以及应用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能够将课堂内容与微课知识点紧密结合,实现自主化、深入化学习,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更新与完善高质量、多层次的实用性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创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3.
融合微课和学习通平台优势,探索《分析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调动学生课下预习、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目的性和能动性;突出课堂知识重难点讲解;提醒成绩预警学生积极开展学习。通过线上线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分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课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视频占用空间小便于传输,教学形式新颖易激发学习兴趣,课内外结合营造学习氛围,利用课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但存在无法反馈课外学习情况、会使学生放弃课堂学习和是否合理选择微课视频的问题。教师要合理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模块构建符合实际的以微课教学平台为基础的在线教育模式,合理选择微视频开展课前预习、课中指导和课后延伸等多样化教学活动,将微课教学有机融合到常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师生互动,完成单元教学目标,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目标是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培养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在《化工总控操作》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实训授课过程进行改革,通过课前自主学习环节、课堂活动、考核过程的有机结合,课前、课中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分析、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的教育模式也不断出现,而其中有名的就要属翻转课堂。由于它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以往传统教育的教学,课前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同学们充分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更加突出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可以提前学习相关知识点,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高低自由的选择所学习的内容。翻转课堂的出现既解决了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缺乏兴趣,又优化了交流短暂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通过在雨课堂与学习通网络课程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无机化学教学活动中,实现了课前准备、课中实施以及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延伸了教学的时空与内容的扩充。问卷调查也证明,翻转课堂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协作及交流意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深度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8.
《广州化工》2021,49(18)
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微课堂、慕课和网络公开教学资源,实施一定比例的线上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视野。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和探究学习等进行线下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体系,建立试题库、习题库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跟踪和评价,促进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侯巧芝  信建豪  吴建丽 《广州化工》2022,(14):239-240+258
基于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把学习成绩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通过三轮持续地教学改进,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约95%的学生对翻转课堂的上课形式满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为基于课程学习中心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翻转课堂主要为任务驱动式学习,课前在课程学习中心完成教学视频、在线学习作业、讨论题目,并网上提交,课堂教学采用学生为主体,核对课程学习中心作业、讨论题目、答疑等,启动同伴互助学习、微型讲座等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同伴互助学习、教师微型讲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广州化工》2021,49(18)
探讨了疫情期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课程线上教学的开展,基于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雨课堂等直播平台,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成课程的学习及考核。通过案例式、启发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多样化的考核方法保证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中药炮制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活动,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并构建线上线下学习的新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通的应用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3.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化工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针对目前《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SPOC模式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该模式主要通过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解决问题增强学生交流互动,课后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巩固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可以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对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及成效进行了探究。以食品分析课程为例,采用线上慕课与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预先掌握各种化学组分分析的多种分析方法,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则以实际的化学分析案例启发学生运用线上慕课所掌握的化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组分分析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以翻转课堂和微课为主要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已经引入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日常教学中。文章主要分析将翻转课堂形式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实践中,有效讲解建筑装饰专业学科知识的难点,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深入,从而改善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装饰专业课程,完成学业内容。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在“金课”打造过程中,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文章以化工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及教材使用三方面简述了课前准备的重要性,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公式推导的必要性,并论述了课堂中灵活应用思维导图、生活实例、互动教学、翻转课堂、图解法及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向“金课”目标靠近。  相似文献   

17.
混合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1],翻转课堂是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该研究探索了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在《化学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并以"吸量管的使用"一节为例,剖析了如何利用微课、云班课、小组合作学习等手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堂实行翻转。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调查反馈,得到在此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和知识收获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移动终端迅猛发展的当下,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我们采用基于微信的"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课前推送新旧衔接,课上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增加2-3个课堂讨论习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班参与,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抓好课后推送,增强课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改革使高高在上的各种知识成雨落地真正滋润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本课程开展案例式教学进行了探索。通过优选实际工程案例的导入、课前准备以及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的实施,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对“环境工程原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针对“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论知识和公式晦涩难懂的课程特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传统课堂的局限性、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该课程的教学。通过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课堂知识内化、课后巩固和拓展3个教学环节,并加强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实践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其他课程建设和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