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服务需求,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地方应用型高校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对接当地行业企业,构建全程共建共育的"三协同、多主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对机制的建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提前介入、三导师制、校企基地互建、校企双向互聘、企业生产线引入教学等全程共建共育措施进行阐述,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贺 《广州化工》2015,(2):216-217
随着新疆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本文依据本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相似文献   

3.
以基于校企合作的"张江普陀园生物医药新材料人才实训基地"为例,介绍了基地在功能定位、校企合作、重点专业设置、师资培养、设备资源共享等实训模式改革方面的创新经验和特色,提出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设具有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可持续发展的张江人才实训基地,协助引导人才培养链与新材料领域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地方本科院校化工专业大多仍然采用"宽口径"、"万精油"式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变化和化工产品自身的技术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针对特定行业的专门人才,尤其是精细化工行业。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基地和研发中心等途径,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和校企双向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实现化工专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学生在特色行业的零距离就业。  相似文献   

5.
易卫国 《广东化工》2012,(12):194-195
阐述了我院应用化工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优势,分析了与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要求的差距,并提出"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教学模式。从专业培养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等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光谷生物城发展为契机,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借助校企合作,探索了一套适合于民办高校特点的从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双师双能"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的内涵建设的模式,培养了一批不仅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技术型制药工程人才,为湖北区域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7.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离不开与企业合作,离不开企业的能工巧匠,校企"大师领衔双主体"育人模式是从人才培养活动实施主体角度出发,明确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在陶瓷工艺行业大师领衔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效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校自动化专业已被纳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动化专业围绕"素质为先导,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根本"的工程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大化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实践中率先尝试引入了CO-OP的理念,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多元化校企合作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是将"订单培养"融入到"校企合作"中的一种深度型的校企合作形式,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条根本出路。本文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影响与作用,并对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动车组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从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校企双方责任、权益不对等问题、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入手,探究与实践动车组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虚实一体的"职场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对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简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意义,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任务。结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设想及措施,从人才培养标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六个方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作初步探索,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生态环境工程一流特色专业群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按照双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从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要通过市场驱动,打造特色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校企合作,打造校内外联合实训平台;要通过素质提升,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要与时俱进,拥抱信息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通过近年来积极制定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努力构建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采取"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我校化工专业在技术性人才培养实践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和发展中应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法定位,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构建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向"双师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化工类人才模式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新政策的推动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因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要正确把握学校与企业合作之间的益处,这样才能发挥企业的作用,创造合作共赢的局面,真正做到产教融合,从而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高质量人才.本文从对这种培养模式的现状、创建、推进、成效等方面探索,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  相似文献   

16.
正经济的持续发展,石油化工行业成为了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高职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却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由学校一方培养向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转变,形成校企联合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员工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以华南沿海的石化产业带为例,探讨了其对应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式,其宗旨就是为了构建"员工式"实践教育模式,为该模式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以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国内"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及轻工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实践的基础上,比较了中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探讨了轻工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路径。作为高等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重要途径之一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营模式、政府支持力度、校企合作责任制等方面还缺少法律上的或者有相应制度的约束,导致"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人才的定位不够明确、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不够配套、效果不够显著。为了真正实现企业和高校双方共赢,需要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优化当前国内"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康明艳  李继友 《广州化工》2012,40(21):180-181
作为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发展的国家级高职特色专业,本专业依据特色专业必须为国家重点提升的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一体两翼"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具体实施形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培养评价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强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成为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可持续性强的有效途径。学院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极探索与实践,引企入校,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及师资融合等多举措并行。在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在同类院校工程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了一条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石化行业的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针对行业需求,福州大学采取“2+2”校-地-企联合办学模式,以海西特色石化上下游产业为引领,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多种类型的校企共建平台,使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互融互动,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共同育人,构建了服务于石化产业链人才培养的“泉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