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把目光投向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对产业集群的制度分析和组织属性研究已成为深化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就产业集群的组织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物流产业集群在促进物流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物流产业集群绩效进行评价来识别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而将云模型应用到集群绩效评价上不仅能有效实现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之间的转换,而且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直观。介绍云模型相关概念;对物流产业集群绩效进行界定,并建立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体系;以沈阳经济区为例,根据云模型的评价步骤对该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物流产业集群绩效水平处于等级“一般”与“较好”之间,应注重竞争合作能力的提高并加强创新能力管理。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对区域物流一体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造就了区域物流一体化,而经济互补、社会分工、先进制造模式和管理理念、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外部重要动力,同时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因为追求物流资源优化、区域物流费用最小化以及区域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等目标也极大地促进了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进程。在该过程中,“政府驱动+市场化整合”将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现代物流业等到了很多大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经济的跨区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使得企业对物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的需要。实现经济区域内的物流整合与结合,实现产业集群效益,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益,将对区域内物流企业和区域经济都将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中卫模式产业集群特点及核心企业与卫星企业之间质量协同管理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方法从质量战略、策划与管理体系协同,质量知识与信息协同,质量形成过程质量协同,质量协同管理结果等四个维度建立质量协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5级评分法确定了不同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确定各指标权重,给出质量协同管理水平的评价方法;最后以某机床产业集群中某个核心企业及相应的卫星企业为应用对象,对质量协同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质量协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提高产业集群的实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人力资本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在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从管理工效学分析了人力资本的集群动议绩效模式和人力资本的整合与内化效应,据此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学机理。最后,基于某省实例提出了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本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上海通用汽车的一体化物流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汽车市场迅猛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通用汽车在物流领域,以一体化思想为指导,在生产物流中规划柔性化的物料系统,同时在供销物流中全面使用第三方物流,依托先进的IT系统,贯彻精益生产理念,通过标准化、程序化的设计,将物流中各相关环节有机结合,持续改进地实现物流系统低成本运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用集群指数模型对广东省39个行业近10年的集群状况进行了测度,其次在测度的基础上对39个行业分三类进行了现状和趋势的描述与分析,最后提出了广东要实施产业集聚的引进外资新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机构;培养和造就新的工业文化和精神等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的不同工业生产模式环境影响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力学出发,分析了工业生产活动污染环境的熵本质,提出了度量工业生产活动的环境影响非平衡态熵流模型,并分别对三种不同生产模式的熵增值进行计算,得到三种不同生产模式的环境影响趋势,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基于智能物流的供应链包装系统集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物流智能化发展背景下的供应链包装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方法从阐释物流智能化的目标和供应链包装在智能物流过程中的效能开始,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契合点;探讨物流的智能化发展赋予供应链包装的新内涵,以及对供应链包装系统的新要求;最后针对物流智能化的特点和目标,研究提出由包装设计与防护、物联网技术、绿色材料科学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关键技术组成的供应链包装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结论作为物流信息携带和物流作业主体的包装系统是物流智能化重要的组成环节,供应链包装与物流智能化发展应互为依存与促进。 相似文献
16.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吉林大学实践了工业工程专业的2种不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种叫市场驱动模式,另一种则称为大学精神导向模式。前者,课程教学主要以团队形式的大作业为主,而后者采用本硕连读的模式。结果表明,前者在满足社会对工业工程师的需求来说是成功的。后者,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