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微压探测诊断燃烧状况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翔  骆仲泱 《动力工程》1998,18(4):27-31,14
利用压力传感器进行了燃烧状态诊断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压力脉动信号分析燃烧状态的简单有效方法,该方法对归一化后压力脉动信号作线性回归并计算回归直线斜率K,根据K值对燃烧状态进行分类判断。研究发现,随K值的增大燃烧状态趋于不稳定,对于本实验炉当│K│〉0.6时为燃烧状态处于的熄火和点火剧变过程,而│K│∈「0.3,0.6」则燃烧处于不稳定状态,只有│K│〈0.15时燃烧状态才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
燃煤电厂锅炉燃烧运行优化必须建立在锅炉炉内温度场的实时准确测量的基础上,文中通过分析比较了目前国内电厂使用的几种炉内温度场在线实时测量技术,就实现锅炉燃烧优化运行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某船用柴油机单缸试验机的试验缸压曲线,采用频谱分析的方法,建立缸压曲线和燃烧噪声之间的关系。根据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将缸压曲线分解为倒拖缸压、燃烧振荡压力和"剩余"燃烧压力曲线。分析发现:在全负荷工况,10~300 Hz低频声压值主要由倒拖缸压决定; 1. 8~20 kHz高频声压值主要由燃烧振荡压力决定; 0. 3~1. 8 k Hz中高频声压值主要由"剩余"燃烧压力决定。分析表明:喷油正时提前,中低频的声压值增大,高频声压值略有增大;柴油机转速上升,全频段的声压值均增大;负荷越大,10~600 Hz的声压值越大,对2~20 kHz的高频燃烧噪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切向燃烧锅炉炉膛内流场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旋  徐通模 《动力工程》1996,16(6):26-29
针对传统的角置切向燃烧与新型研究开发的墙置切燃烧锅炉分别进行了冷态试验模拟和冷态数值模拟。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来修正和补充试验结果。从而获得了新型的墙置切向燃烧炉内窒动力场的特点,并且与传统的角置切向燃烧锅炉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四角布置切向燃烧锅炉炉膛内的辐射热负荷分布.试验在一小型热态试验台上进行,利用一种自制的辐射式热流计测试了炉膛内的辐射热负荷分布.试验表明,在燃烧器区域沿着炉膛宽度的热负荷分布并不对称,且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而变化:当过量空气系数降低时,沿着炉膛高度方向的热负荷衰减速率增加.图13表2参7  相似文献   

6.
赵广播  秦裕琨 《动力工程》2000,20(4):740-744,759
针对流化床-煤粉复合燃烧锅炉的特点,在综合考虑流化床、火焰和受热面之间换热的基础上,推导了流化床-煤粉复合燃烧锅炉炉膛传热计算的基本方程,得到了复合燃烧锅炉炉膛传热计算的零维模型半径验法。以某75t/h树皮流化床-煤粉复合燃烧锅炉为例,进行了炉膛传热计算。图1表6参5  相似文献   

7.
基于相空间重构的锅炉炉膛火焰信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少华  华莹  李小白 《热能动力工程》2007,22(4):440-442,456
采用混沌和分形理论对实测锅炉炉膛火焰信号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通过相空间重构得到了稳定燃烧和不稳定燃烧两种工况下燃烧火焰时间序列的相平面图和关联维。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稳定燃烧状态下,火焰信号的二维相平面图比较宽,关联维在6.5855~6.8415之间;在非稳定燃烧状态下,火焰信号的二维相平面图比较窄,关联维在5.8843~6.0907之间。两种工况下,火焰时间序列的相平面图和关联维有明显的差异,稳定燃烧时的关联维总比不稳定燃烧时的关联维大得多,因此,采用关联维作为火焰燃烧状态识别的特征参数。文中所提出的燃烧诊断方法为发展新型光学式火焰检测器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根据煤质特性选择大型煤粉锅炉的燃烧方式(包括切向、对冲、W型火焰燃烧方式),以及炉膛主要热力特性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炉膛传热性能,利用场协同理论对不同条件下的炉膛燃烧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炉膛燃烧区壁面附近及中心部分区域,协同角α较小,而介于这两部分的大块区域,协同角α较大。协同角β大的区域占比相对较大。在整个燃烧区域,尤其是喷口附近,协同角γ较大,且分布比较均匀。协同角φ分布也比较均匀,大角度φ主要集中在壁面附近。在炉膛中心大部分区域以及炉膛顶部及折焰角处协同角θ较大,但是在喷口附近,协同角θ较小。  相似文献   

10.
结渣影响锅炉运行,如煤种不变,通过燃烧优化保证安全运行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煤粉锅炉的试验研究其运行方式与结渣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影响锅炉负荷及效率,仅改变配风方式对炉膛温度影响不大;不影响锅炉负荷,牺牲效率,全开一次风压力冷风效果最好,其次是开启炉膛人孔门;再次是提高运行氧量,降低负荷可明显减轻结渣,负荷下降20%左右对炉膛温度影响不大,而下降35%以上则会明显降低炉膛温度,减轻结渣。  相似文献   

11.
宝钢环形加热炉采用富氧燃烧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了富氧燃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宝钢环形加热炉的实际生产状况,通过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和优化仿真计算,讨论了在不同富氧率条件下的节能效果,重点分析了采用富氧燃烧技术后的节能降耗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1MW实验台上分别对四墙切圆燃烧方式炉内冷态、热态实际切圆直径进行了测量,热态试验结果显示燃烧宜宾无烟煤时,一次风截面热态切圆直径为假想切圆直径的3倍;燃烧神木烟煤时,相同截面热态切圆直径为假想切圆直径的7.7倍,数据分析预示:冷态下沿炉膛高度切圆直径呈线性增大,热态下沿炉膛高度切圆直径呈波浪形增大。  相似文献   

13.
煤粉锅炉掺烧高炉煤气对煤粉燃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湛志钢  陈刚 《动力工程》2004,24(2):179-182
针对某钢铁企业实际燃用的燃料,计算得到了高炉煤气掺烧率变化引起的烟气生产量变化和燃料理论燃烧温度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炉煤气掺烧对煤粉燃尽影响的各种因素,其中煤粉在炉膛内停留时间缩短、炉膛温度水平下降是最主要的因素。通过在一维炉和滴管炉上进行的温度对该种煤粉燃尽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高炉煤气掺烧率超过20%时飞灰可燃物含量急剧上升的原因,从而提出基于燃尽的煤粉锅炉掺烧高炉煤气的最佳热量掺烧率应该在25%左右。图5表3参6  相似文献   

14.
锅炉燃烧系统优化调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立 《动力工程》2001,21(6):1500-1506
分3个不同负荷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设置调整工况,并安排了调整工况试验前后的习惯运行方式试验及优化工况试验。结锅炉测试效率进行了环境温度、给水温度及煤种修正,得到锅炉毛效率。全面考虑了锅炉辅机电耗和锅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了锅炉综合效率这一概念。通过试验,提高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降低了锅炉NOx排放量,锅炉综合效率平均提高2.29%,炉内燃烧区护膛温度平均提高28℃,NOx排放量平均降低213mg/m^3,为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燃料利用率和燃料节约率入手,对加热炉富氧燃烧技术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排烟温度下,以燃料价格与氧气价格比为参数的盈亏平衡曲线,对富氧燃烧加热炉的节能、成本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脉动燃烧加热炉运行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脉动燃烧加热炉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脉动燃烧加热炉零维热力模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从二阶系统角度分析系统稳定性,指出系统稳定的数学判据。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指出空燃比信号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结合工程实践给出稳定性分析相关结论,这在脉动燃烧加热炉实际运行和维护中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高炉瓦斯灰在空气气氛和富氧气氛下的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富氧气氛中燃烧,着火温度降低,燃尽温度前移,可燃指数和稳燃判别指数、综合判别指数均提高。通过与其他煤种对比可知,将瓦斯灰与煤粉混合有助于燃烧,将高炉瓦斯灰与煤粉混合后喷入高炉是利用高炉瓦斯灰的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艾军  蔡祖恢 《动力工程》2003,23(4):2543-2547
综合分析了工业炉燃料能源化学能转换、能量传递及烟气排放过程。提出了新的燃烧方式,研究了其对燃烧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的燃烧方式能使燃料能源在工业炉上得以清洁及有效利用。图10表1参7  相似文献   

19.
煤粉锅炉炉膛燃烧_传热一维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的大型煤粉锅炉炉膛燃烧、传热一维数学模型可以对各种运行工况条件下的炉膛介质温度、水冷壁吸收热流密度、燃烧释热率等热力参数的一分布值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对三个不同型号锅炉的计算分析并与原设计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此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工业炉蓄热燃烧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蓄热燃烧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宝钢技术中心结合宝钢的应用工况,自行开发了蓄热燃烧系统(包括蓄热烧嘴、蜂窝体与换向阀等关键设备),开发的系统在专门设计的中试炉上进行了试验,证明该系统性能先进,可以满足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