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区域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界限存在的模糊性,应用据模糊集理论建立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某盆地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同其它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段旭琴  丁照忠  段健  金龙哲  欧盛南 《煤炭学报》2011,36(10):1748-1752
根据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建立了高炉喷吹混煤评价模型。从影响煤的喷吹性能的诸多因素中筛选出适合定量分析的性能指标,建立喷吹性能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定义各指标相对隶属度的计算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得到评价结果。运用该模型对某钢铁厂8种喷吹混煤评价,评价结果与生产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自贡市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资料和实地情况,本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需根据实际情况和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将资金投入量、政府意愿和民众要求作为评价指标的一部分,建立了自贡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运用多级模糊综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自贡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区评价。结果表明:自贡市有1个地质环境“优”区(面积141.32km2)、1个“良”区(面积86.87km2)、2个“中”区(面积226.24km2)和2个“差”区(面积564km2)。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海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建立了海城市空间数据库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考虑地形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岩土体结构类型、地下水位、植被发育情况、月平均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值;应用评价模型对海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把海城市地质环境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质量级别。  相似文献   

5.
陈守煜教授提出的模糊模式识别进行水体质量评价,经实例分析,表明模糊模式识别是合理可行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陈守煜教授提出的模糊模式识别进行水体质量评价,经实例分析,表明模糊模式识别是合理可行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嘉陵江上游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陵江流域地跨多种地貌类型,自然资源丰富,但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衰竭,地质环境质量日趋恶化,这些极大地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综合考虑区域地壳稳定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因素,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个指标权值和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嘉陵江上游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把嘉陵江上游地质环境质量划分成优、良、中、差4个级别,得到了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区图。以期为科学的开发嘉陵江流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发地质环境,开展对该流域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合理地规划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精确定量地评价矿山开采对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影响矿山周围环境安全的因素,建立了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4项评价标准和14项指标的多因素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定义指标等级,结合模糊数学构建隶属度函数,最后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方法,对湖北宜昌某磷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吻合,验证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熵权的客观权重与主观权重相结合,建立了软土地基综合性能评价的多级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并对陕蒙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选型进行了实例分析.主客观综合权重与基于决策者经验、知识的多级模糊优选模型相结合,更能科学、客观、合理的反映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地质环境质量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已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结合三峡库区巴东县西壤坡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进行该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为该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砂土液化势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小敏 《西部探矿工程》2003,15(9):17-18,20
由于影响砂土地震液化的因素众多,又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因而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砂土液化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赋予不同的权值,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矿井自然火灾危险性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识别、分析和评价矿井固有或潜在自然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因素,论述了矿井自然火灾危险性评价的意义和矿井自燃危险性综合评价的步骤与过程。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井自然火灾危险性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矿井自然火灾危险性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矿井实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对鄂尔多斯某煤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并听相关专家建议,建立了一套适合该煤矿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乘法集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主客观内在统一的综合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煤矿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矿山地质环境综合...  相似文献   

14.
针对硫磺沟煤矿(4-5)04面受冲击地压影响情况,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地质因素、技术因素等角度分析、研究其冲击地压的危险性,分析得出(4-5)04掘进面具有弱冲击危险。  相似文献   

15.
田贺忠  程轲 《煤炭学报》2010,35(9):1542-1547
针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8种焦化脱硫工艺,采用多级模糊数学模型,对焦炉煤气脱硫工艺进行了综合评价。模糊评价的因素集由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三大类因素构成,其中每一因素集又包括更具体的评价指标;通过确定各具体性能指标的隶属函数,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素集的权重矩阵,对每一大类因素进行初级综合评价,进一步在初级评价结果基础上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PDS+栲胶法是综合性能最优的焦化脱硫工艺。  相似文献   

16.
王江荣  罗资琴  文晖 《煤矿安全》2014,(12):123-125,128
<正>确辨别煤炭的种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对研究和预测煤的性质、合理开发、科学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以及安全管理和贸易有着重要意义。建立了煤炭的模糊评价分类模型,在建立模型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煤炭分类的因素,根据原始标准样本构建标准分类值,运用Matlab编程计算出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实例表明,模糊综合评价分类模型在煤炭分类预测中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对胡家峪铜矿区的生态环境管理,保证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本次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构建胡家峪铜矿区地质环境评价模型确定各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并结合模糊数学确定地质环境评价得分。结果显示,胡家峪铜矿区地质环境属于良好级别,与矿山之前地质环境评估结果一致,表明该方法在胡家峪铜矿区地质环境评价方面应用结果比较理想。本次评价为矿山以后的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应重点针对固废排放、水土流失、地面坍塌、粉尘排放等因素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定量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针对突出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提出合理性的治理建议和保护措施。以青海省乐都区茶马沟石英岩矿为例,通过实地地质调查,结合开采、遥感及其他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搭建层级结构模型,使用MATLAB计算每个指标权重值,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样本进行计算及综合评价,最终借助ArcGIS对矿区进行网格化处理分区。结果显示,茶马沟矿区地质灾害主要为存在不稳定斜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土环境污染,其中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大,危害程度高、危险性大,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较大。矿区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等级为Ⅱ级(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严重区(Ⅰ)面积约6.4 hm2,较严重区(Ⅱ)面积约14.56 hm2,较轻区(Ⅲ)面积约18.24 hm2。根据评价及分区模型,对茶马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进行了有效的土地恢复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力争实现矿山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萍乡市湘东镇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矿产集中开采区,研究区内湘东黄堂煤矿、麻山大金坡煤矿等数座矿山的长期开采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为了在湘东镇地区可持续规划中针对影响等级分布的区域分别采取适当的措施提供重要应用价值,本文通过运用多源遥感手段,综合调查研究萍乡市湘东镇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选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矿山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环境污染等10个对该区环境具有直接影响的评价因子,建立一套适合该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应用价值广泛的灰色综合模型和模糊综合模型两种评价方法对湘东镇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湘东镇地区矿山环境严重影响及较严重影响区分布在该区北部及中部采石场区域,南部及东部的巨源、大金坡、上官岭、青山等煤矿区域。通过对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灰色综合评价法得到的评价结果更为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