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付焱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1996,(3):36-37
无核白葡萄是新疆的主要制干品种,生产优质葡萄干的是鲜葡萄的质量及地的采收期,而葡萄浆果中糖和酸的绝对含量与相对比率则对葡萄的成熟质量起飞丰重要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采前测试葡萄浆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总酸、糖酸经,可以简便、迅速、比较准确地选择制干葡萄适时的采收期,预测单位鲜葡萄的出干数量及葡萄干的质量。并提出在吐鲁番地区制干葡萄采收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应低于20%,糖酸比应大于35。 相似文献
2.
3.
无核白葡萄干制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无核白葡萄干制过程中酚类物质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将无核白葡萄进行荫干处理,测定其脱水干制过程中总酚含量、褐变度、酚类物质组成和含量,并鉴定酶促褐变底物。结果表明:无核白葡萄在干制过程中总酚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在无核白葡萄出现明显褐变时总酚含量有所增加,同时褐变度明显上升。无核白葡萄中主要的酚类物质有14 种,其中6 种是酶促褐变的底物,分别为原花青素B2、对羟基肉桂酸、儿茶素、反式-咖啡酸、顺式-白藜芦醇、阿魏酸,最主要的酶促褐变底物为儿茶素。干制过程中无核白葡萄褐变度与总酚、原花青素B2、对羟基肉桂酸、儿茶素、反式-咖啡酸、顺式-白藜芦醇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无核白葡萄干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两种不同晾房中无核白葡萄太阳能干燥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晾房(塑料膜温室型晾房与纱网晾房)中无核白葡萄的晾干特性。在新疆哈密某农场用木材建立了两个相同大小、不同覆盖材料的晾房,并用自动记录仪测定了晾房中的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以及内外空气温度,同时测定了葡萄的干燥速率和葡萄干的绿品率。结果表明:塑料膜温室型晾房具有较好的集热效果,具有较快的干燥速度,能够获得较高的葡萄干绿品率。虽然塑料膜温室型晾房各部位干燥速度并不均匀,但比传统晾房干燥周期缩短了17%~67%。上述实验结果对于葡萄干燥晾房进一步优化设计,缩短葡萄干燥周期,提高葡萄干燥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脱水速度对‘无核白’葡萄干制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及褐变的影响,以新疆‘无核白’葡萄为材料,采用快速和缓慢两种脱水方式,观察‘无核白’葡萄脱水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及褐变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缓慢脱水质量损失50%及快速脱水质量损失60%‘无核白’葡萄细胞线粒体、叶绿体、液泡膜等遭到破坏,同时褐变指数明显上升,因此认为,‘无核白’葡萄脱水过程中褐变与细胞区室化作用被打破密切相关。与缓慢脱水相比,快速脱水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内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膜结构的破坏,保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且快速脱水褐变指数显著低于缓慢脱水。研究结果可为快速脱水在‘无核白’葡萄干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葡萄贮藏过程中的褐变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葡萄贮藏过程中,单宁、有机酸和维生素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SO2处理可抑制这些变化。随着贮期延长,浆果内部出现褐变。浆果褐变与浆果中有机酸的含量的绝对值没有直接联系,与有机酸代谢变化的梯度大小有关;与褐变时浆果中单宁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438)。由于有机酸、维生素C的减少,有机酸、维生素C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减少,使其活性增加,导致单宁等多酚类物质氧化,从而产生褐变。SO2处理可以减少并延缓褐变。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探索脱水速度对干制过程中无核白葡萄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细胞化学定位的影响及其与褐变的关系。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快速和缓慢脱水过程中的无核白葡萄细胞中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的精确定位观察及褐变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酚类物质主要分布于液泡中,多酚氧化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液泡膜、细胞膜上。缓慢脱水质量损失40%时和快速脱水质量损失60%时,液泡膜破裂,区室化作用打破,酚类物质流出,与多酚氧化酶反应引起褐变,褐变指数上升,表明无核白葡萄褐变与细胞区室化作用相关。与缓慢脱水相比,快速脱水的无核白葡萄能更好的保持细胞完整性,降低褐变程度。研究结果为快速脱水技术在无核白葡萄干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无核白葡萄及其芽变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同工酶是一些催化同一生化反应而结构不同的酶,由于同工酶在生物体中的广泛存在,它又是发育和进化的遗传标志,因此同工酶的分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分子遗传学、生物分类学、杂交育种、分子进化及抗性生理等各个领域的研究.葡萄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果树,但有关它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却知道的很少, 相似文献
11.
褐变(Browning)普遍存在于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它不仅是色泽的变化,而且食品的风味及营养成分也会有相应的改变。在一些食品中,如水果、蔬菜褐变是有害的,会使食品外观变差,营养成分降低;而在另一些食品中,适当的褐变是形成良好风味和色泽的必要条件。如生产酱油、红茶、可可豆以及面包在焙烤过程中生成的焦黄色和香气同样都是褐变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弄清楚褐变作用的机理和发生条件,根据具体需要对褐变加以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从宁夏枸杞干制过程中色泽变化入手,测定与色泽变化相关的主要活性物质的变化,研究枸杞干制中褐变反应,以期为枸杞干制生产中的色泽保护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干制的进行,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结合枸杞色差值的变化,确定枸杞热风干制前期有酶促褐变的发生。此外,枸杞热风干制后期,不同温度下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都成下降趋势,枸杞色差值逐渐增大,且增速放缓,5-羟甲基糠醛含量逐渐下降,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美拉德反应发生。根据各非酶褐变特点,确定了枸杞热风干制后期有美拉德反应褐变存在。 相似文献
15.
16.
17.
通过测定枸杞酒发酵过程中和陈酿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总酚、黄酮、10种单体酚、VC和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五羟甲基糠醛(5-HMF)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应时期的褐变度变化,找到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单体酚芦丁、绿原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对香豆酸在发酵液中含量较多,对褐变度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罐装绿茶饮料防褐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4种不同化合物对绿茶水高温灭菌过程防褐变的作用。证明四硼钠和亚硫酸钠能够显著抑制高温灭菌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UL-抗坏血酸和半胱氨酸对高温灭菌过程茶多酚的氧化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茶汤亮度明显提高。L-抗坏血酸与半胱氨酸和亚硫酸钠组合处理对绿茶水的保质效果优于L-抗坏血酸单独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