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CT和MR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6例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和MR进行检查及诊断。结果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均要好于CT,尤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效果更具优势,经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优势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IL-6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汀。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IL-6及血脂浓度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IL-6及血脂水平,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d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患者发病第1日、第7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天与第l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16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人8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连续14d;对照组病人86例,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2组病例治疗14d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药物治疗加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急性期的护理非常重要,笔者在回顾了我院2009年至2010年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后,对护理以后能够达到的结果比较满意,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中痊愈67例,部分恢复15例,死亡8例。所以笔者认为做好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人死亡率,并将护理措施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心病急性期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1例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心理、氧疗、生命体征、用药方面等护理进行总结。结果经过细心的治疗和有效地护理,71例患者中有1例并发了右心功能衰竭,其余全部好转出院。结论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缓解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病情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患者治愈率,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中型、重型患者血浆D-2聚体水平均较轻型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12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及3周后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溶栓组治疗前D-二聚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1周、2周、3周D-二聚体阳性率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检测结果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对其动态观察表明溶栓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亦可用于脑梗死治疗的疗程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加权像(M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超急性期(<6h)3例,急性期(6~24h)19例,均行常规T1MI、T2WI及DWI扫描,并比较病变显示的对比度、边界以及范围,计算病灶的ADC值与rADC值。结果①DWI对于显示病灶的对比度、边界以及范围均优于常规T1MI和T2WI;(2)所有22例病灶的ADC值与rADC值均下降。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病变敏感度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综合征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122例随机分成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康复组除进行药物治疗外,还给予康复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治疗30d、90d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90d后,康复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67.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0d、90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FMA提高程度康复组与治疗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防治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2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起病6~48h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和对照组(60例)仅行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4周前后作实验室检查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方面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显著,应用方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观察方法与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112例心血管患者治疗和护理情况进行总结性回顾。结果11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显效78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8.39%。结论护士应根据心血管药物的药理作用,正确执行医嘱,对病人合理有效的用药进行观察和护理,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而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灸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照观察针灸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针灸组治疗后FMA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1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灸疗法有助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廉莹  张敏 《化工之友》2008,27(15):125-125
本文总结了9例脑梗死伴糖尿病足趾坏疽老年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认为对于脑梗死伴糖尿病足趾坏疽的老年患者,一方面要做好脑梗死、糖尿病的护理,另一方面又要做好足趾坏疽的相关护理。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从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坏疽足趾的局部护理、脑梗死的护理等多方面着手。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护理,患者病情好转,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步长脑心通的临床疗效,验证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用8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连续服药2周为一个疗程。并于用药前时及用药后4周时测定患者血中ICAM-1、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含量以及神经功能的评定。结果步长脑心通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ICAM-1及EAA的水平,其作用优于益脑复健胶囊;步长脑心通能显著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作用优于益脑复健胶囊。结论步长脑心通对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降低局部脑组织中的ICAM-1、EAA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缺血性炎症反应,起到对缺血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丹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 100mL生理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连用2周;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及全身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5d。结果治疗前,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15d,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60%)(P<0.05)。治疗过程中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康复情况。方法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周期完成后,治疗组患者显效人数1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患者显效人数14例,有效人数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2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09年10月580例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80例肺结核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460例临床治愈,120例好转。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肺结核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促进肺结核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有效控制肿瘤疼痛,给予患者高质量生存状态。方法对45例肿瘤患者的疼痛状态准确评估,按照WHO推荐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提供患者及时的给药护理和非药物护理。结果 45例肿瘤患者的疼痛有所缓解,化解了不良情绪。结论护士能准确评估疼痛对肿瘤患者是有益的,通过适当的药物与非药物护理,既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的症状,也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增强患者抗肿瘤的可能与信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符合高脂血症的标准,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qn、血脂康0.6mgbid及安慰剂,治疗60d后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胆固醇、甘油三脂、LDL、ox-LDL较治疗前下降,NO及HDL明显上升(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在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中不仅具有明显调节血脂的作用,并且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还可以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