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掌握固定床中煤粉低氧体积分数反应的燃烧特性和NO排放特性,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燃烧气氛、管式炉温度、氧体积分数、气体流量的变化对煤粉NO排放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O_2/N2和O_2/Ar气氛相比,O_2/CO_2气氛下的NO排放峰值的体积分数减半,反应时间延长,最高燃烧温度降低;升高温度对NO释放和降低反应时间有促进作用,当温度升高至1 300K时,NO排放量达到峰值,随后进一步升温,NO的还原速率大于生成速率,NO排放量反而降低;当氧体积分数低于10%时,N的氧化反应被抑制,NO排放量保持较低水平,当氧体积分数从10%升至21%时,CO/NO/焦炭还原反应受到抑制,NO排放量快速增长;随着气体流量增加,煤粉颗粒附近的氧体积分数升高,加速了N的氧化反应速率,N的转化率呈单调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制恒温热重测量实验台,测量了800℃下,煤粉及煤焦燃烧NO排放特性。结果表明:NO排放大都集中于燃烧前半段,在燃烧后期NO的排放基本停止;煤粉热解处理时,热解温度越高,其热解后煤焦燃烧NO排放总量逐渐减少;对于同一煤种,高温区间内热解析出的挥发分,燃烧NO排放率大;800℃下,煤粉燃烧过程中,挥发分NO占整体NO排放量的比例大致低于1/2。  相似文献   

3.
利用沉降炉实验台分别在O_2/N_2气氛和O_2/CO_2气氛下针对煤粉燃烧过程中NO排放量进行实验,研究了CO_2浓度、温度以及过量空气系数分别对单煤与混煤燃烧NO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O_2/N_2燃烧气氛,煤粉在O_2/CO_2气氛下燃烧释放的NO含量更低,其降低量约为30%~35%;在CO_2浓度由20%变化到50%的过程中,所选煤种NO生成量逐渐下降,其变化幅度不大;随着煤粉燃烧温度的不断升高,所选煤种在2种气氛下燃烧生成的NO含量均有增长且在O_2/N_2气氛下NO排放浓度增加更为明显,当温度达到1 200℃和1 500℃这2个温度点时可以发现NO排放浓度曲线斜率变化很大;随着实验过程中过量空气系数α的增加,在这2种气氛下NO的生成量同样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液沉浮分离方法将一种烟煤分成6个不同密度段的煤样.通过对各密度段的煤样进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研究了煤粉密度对煤质及其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煤粉密度的增加,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逐渐减少,灰分含量逐渐增加;煤中元素C和N的含量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密度的增加,煤粉的着火温度、固定碳着火温度降低,煤粉最大燃烧速率和反应放热峰值及其对应的温度降低;中等密度煤粉的燃烧反应性要优于高密度和低密度煤粉.  相似文献   

5.
随着煤粉预热燃烧技术的不断发展,焦炭氮在最终氮氧化物生成的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为研究预热燃烧模式下入炉热态焦炭(区别于常规冷态焦炭)的NO排放和燃烧特性,自行搭建了两段沉降炉系统,着重考察了煤粉热解温度、燃烧温度及过量空气系数对高温焦炭燃烧生成NO及燃尽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区别于冷态焦炭实验结果,提高煤粉热解温度有利于热态焦炭燃烧降低NO排放,过量空气系数(α)为1.0时,最大降氮效率为21.1%;燃烧温度对热态焦炭NO排放的影响主要依赖于燃烧区域α,当炉内呈现较强还原性气氛时,随燃烧温度升高,NO排放量降低,当炉内呈现氧化性气氛时规律则相反;提高煤粉预热温度及燃烧区域温度均有利于降低飞灰含碳量,α为1.0时,飞灰含碳量最大降幅28.6%。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NO排放的协同特性,利用管式炉实验系统对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进行实验,探讨了掺混比、温度及煤种等因素对其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生物质掺混比的增加,燃烧初期的NO析出加快,NO排放曲线呈现的拐点前移,最终NO析出率降低,煤粉与生物质NO排放的协同作用增强;温度的升高总是有助于NO的生成.随着温度的升高,煤粉与生物质NO排放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掺混生物质,能够抑制挥发分含量高的煤种NO排放,对低挥发分含量煤种的NO排放表现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300 MW机组四角切圆燃烧锅炉NOx排放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luent软件平台对温州电厂300 MW机组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炉内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炉膛温度场、速度场和气相组分浓度场的分布,并通过后处理方法计算了NOx的浓度分布.结果显示:数值模拟得到的炉膛燃烧状况基本符合四角切圆燃烧煤粉炉的实际运行情况;燃尽区的NO浓度不断增加,水平截面NO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OFA上部炉膛高度为30 m处;炉膛出口温度和NOx排放量的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误差均在15%以内.  相似文献   

8.
针对MBF一23型磨煤机煤粉细度调节性能差、煤粉颗粒偏粗且均匀性不佳等问题.对其进行了分离器改造,把原有的静态折向门挡板改成动态分离器。分离器改造前后的对比试验表明:动态分离器调节性能要优于静态折向门挡板,提高了煤粉管内煤粉的均匀性;获得相同煤粉细度时,动态分离器改造后的磨煤单耗要小于改造前;煤粉细度R,,相同的情况下,改造后的磨煤机出口煤粉管中150μm以上的煤粉颗粒量要少于改造前,有利于减少飞灰中的未燃尽碳量。  相似文献   

9.
介绍日本三菱重工研究成功的炉膛法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技术。简述炉内过程中NO.的生成机理;较详细叙述研制具有最小NO_(?)生成量的(包括气、油和煤粉)燃烧器的理论基础及降低NO_(?)排放量的炉内技术。  相似文献   

10.
变压器的正常工作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故障诊断显得尤为必要。在常规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法(DGA)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基础上,将传统灰色关联分析法和B型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应用于变压器故障识别中,并结合实例对两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B型灰色关联分析较传统灰色关联分析法,更能够有效地对变压器故障进行识别,证明了该方法在变压器故障识别领域良好的适用性。最后,对两种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变压器识别中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对DGA所测得的各气体含量占总气体含量权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生活垃圾和煤混烧的400 t/d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为依托,对某大型生物医药公司的羊毛脂废料进行混烧的工业试验,了解混烧该废料对垃圾焚烧炉燃烧稳定性、炉膛温度、锅炉尾部常规污染物排放及飞灰含碳量的影响,以研究羊毛脂废料代替燃煤作为垃圾发电辅助燃料的可行性。试验表明,随着羊毛脂废料掺混量的增加,煤的添加量随之下降,烟气中的烟尘浓度,CO和SO2含量以及飞灰含碳量均有所下降;NO含量随掺混量的增加而增加,N2O随掺混量的增加而减少;HCl含量受掺混量影响不明显。随床温升高NO排放增加,CO排放下降,SO2和HCl浓度基本不变。试验表明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对羊毛脂废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内标法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测定煤粉碳含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技术测量煤粉的元素含量。将高能激光束聚焦在煤粉表面形成样品的高温等离子体,用光纤光谱仪探测等离子体冷却过程中的发射谱线以测定煤粉的元素种类和含量。应用内标法定量分析煤粉C含量,根据测量原理搭建了实验平台,选取化学纯试剂C6H7NO3S、C和SiO2配制的8个混合样品作为标准样,分别进行LIBS实验。依据内标法原理,以Si为内标元素,建立了C含量的定标曲线,并利用该曲线对烟煤煤粉样C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LIBS内标法测定煤粉C含量的相对误差为1.46%,验证了内标法应用于LIBS测定煤粉元素含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静态浮箱-LGR快速温室气体分析仪法,于2010年7月、9月和11月对清江流域水布垭水库库区9个典型采样点CO2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实验,并就CO2排放通量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月份水库水体表现为CO2的"汇",吸收CO2最大的点分别位于两条支流及上游来水上。9月份水库水体表现为排放CO2。11月份水库水体各点均表现为较强的排放,其中1、2、3号点的排放量最大,分别达到122.37 mmol/m2.d、123.96 mmol/m2.d、166.863 mmol/m2.d。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Kriging插值技术获取水库不同观测时段CO2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插值结果表明:7月份水布垭水库CO2排放通量空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库上游入口和典型支流的吸收最显著,坝前水体CO2吸收居中,而水库中部范围内水体对CO2吸收较差。9月份和11月份水布垭水库CO2排放通量空间分异相似,从水库上游到坝前,排放量依次增加,到坝前区域排放量达到最大。水库水体CO2排放通量与环境因素的响应研究表明,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含量、水体总有机碳含量3个因素是影响CO2排放通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含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呈典型的负相关关系,水体总有机碳与CO2排放通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温度、pH值和透明度对于CO2排放通量的影响较小。水库水体CO2排放通量还受到水库运行时间与水库运行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炉内喷钙脱硫实验研究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炉内喷钙脱硫工况条件下SO2和NOX排放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SO2和NOX排放与炉内温度、Ca/S、脱硫剂细度、煤种、过剩空气系数等有密切关系,另外还分析了不同煤种在不同钙硫比下对结渣、粘污、灰负荷、飞灰含碳量、比电阻等的影响。图6表6参6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内100余种典型煤种、煤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数据资料,通过煤质低位发热量分别计算含碳量,其结果与煤质元素分析含碳量值进行对比,发现煤质低位发热量与含碳量之间呈正相关性。因此,采用煤质低位发热量推导出含碳量计算公式无约束条件,可简捷、快速地计算煤质的含碳量,计算CO_2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物料平衡法推导出燃煤CO_2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是较准确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准确、可靠,可为火电工程设计、环境保护部门监管及电厂管理人员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燃煤循环流化床N2O及NOx排放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一直径为Φ22mm的小型燃煤循环流化床内,通过调节给煤 的位置,分级燃烧以及注入二次风的高度,向床内注入碳氢燃烧,研究N2O和NO排放控制技术。试验表明,从料腿上部给煤能显著地降低N2O排放,但会引起NO排放的增加;可采用多点给煤,调节给煤分配来保证N2O和NO排放量均能同时满足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有源滤波器(APF)的现有控制方法中,传统的差拍控制法虽然具有较好的预测谐波分量的优点,但存在计算量大、灰色预测误差有风险等问题,传统灰色预测方法存在参数选取过于主观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即采用灰色面积关联分析法确定评价模型的分辨系数,实现关联的整体性,计算出单步灰色预测的谐波电流值;根据APF上一时刻的输出电流和当前时刻开关状态的特点,采用经典电路理论建立差分方程,计算出APF的预测输出电流。通过建立含预测输出电流与预测谐波电流关系的目标函数,得到下一时刻的开关控制模式。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单步差拍控制法的电源电流畸变率下降到2.34%,谐波总含量降低至1.212 3 A,较传统方法降低约0.6%,谐波含量少于其他2种控制方法,预测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低碳电力技术是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中,碳排放的统计量通常以宏观数据统计为主,按照一次能源消耗量转换得到。此类方法无法揭示电力系统碳排放的特点,在应用中存在着诸多局限性。文中探讨了将碳排放分析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相结合的新思路,提出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概念。结合网络分析技术,提出并建立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的几个基本概念与指标,初步形成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的理论架构。给出了一个示例系统的计算结果和直观展示,并结合电力系统潮流分析的基本原理,剖析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的作用和意义。最后对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无烟煤混煤燃烧氮氧化物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山东电力用煤,研究掺混比例对无烟煤与不同煤种混烧时NO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掺入煤种挥发分含量的增大,NO析出第一峰值逐渐增大、NO总排放量增大、而总排放时间明显缩短;无烟煤与褐煤混烧时,无烟煤与褐煤掺混比为1:3时对NO的排放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烟煤混烧时,当烟煤在混煤中占较大比例时NO排放迅速,峰值较高;无烟煤与贫煤等量掺混时,出现"抢风"现象,此外无烟煤混煤氮转化率随掺入组分煤种含氮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