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往的钻关井泄压均采取放溢流泄压方法进行泄压,但受环保等因素限制,该区块主要采取关井自然泄压。为了寻找适合低渗透油层的钻关方法,尽量减少钻关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整个钻关期间,根据钻关井压降时间、压力变化、溢流量情况及油水井的地层发育和连通关系等因素分析,积极探索新的、适用于外围低渗透油田的钻关泄压方法,有效缩短钻关周期,保证钻井进度,同时使加密井区及时恢复注水,延缓老井产能递减速度。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钻关井泄压均采取放溢流泄压方法进行泄压,但受环保等因素限制,该区块主要采取关井自然泄压.为了寻找适合低渗透油层的钻关方法,尽量减少钻关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整个钻关期间,根据钻关井压降时间、压力变化、溢流量情况及油水井的地层发育和连通关系等因素分析,积极探索新的、适用于外围低渗透油田的钻关泄压方法,有效缩短钻关周期,保证钻井进度,同时使加密井区及时恢复注水,延缓老井产能递减速度.  相似文献   

3.
艾池  高见  冯福平  黄芮  郑惠峰  王远航 《当代化工》2016,(12):2845-2847
针对注水后低渗裂缝性储层地层压力和注水井泄压时间难以确定,影响调整井安全钻井的问题。结合低渗裂缝储层渗流特点,运用变形双重介质渗流理论,建立泄压后储层动态地层压力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关井泄压和溢流泄压方式下泄压区地层压力分布随泄压时间变化规律。应用预测泄压过程中泄压区地层压力分布变化规律得出不同泄压方式注水井的钻关时间,制定注水井的钻关方案。研究表明,泄压区内裂缝连通低压处起提高泄压效率的作用;关井和溢流泄压过程,注水井井底压力不应作为衡量待钻点处地层压力的指标;应用对泄压区地层压力预测指导注水井进行钻关,满足安全调整井钻井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渤海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地层吸水能力变差,注水井井口压力普遍偏高。在利用现有槽口进行调整井作业时,注水管柱由于长期注水产生水垢无法全部回收,影响后期调整井正常作业。本文分析了传统注水工艺在注水以及后期槽口再利用方面面临的困难,创新性地对注水管柱结构进行改进突破,通过软件模拟计算优化了管柱结构,解决了压力亏空油田注水难、槽口再利用难的问题,为渤海油田高效注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单井撬装增压注水试验效果进行了分析;探索通过单井增压新途径解决外围低渗透油田存在的油田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后,注水压力上升快,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欠注井日益增多,且欠注井分布较为零散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庆外围特低丰度低渗透薄油层水平井开发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主要为特低丰度低渗透薄互层油藏。为了经济有效开发这类油藏,开展了超薄油层水平井技术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油藏精细描述、水平井优化设计、随钻分析调整及钻完井等配套技术。利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准确落实了油层顶面构造;利用地震反演和精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预测储层展布;建立了一套包括水平井井网形式、经济界限产量、水平井形式、水平段方位和长度等水平井参数优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完善了适应超薄油层特点的含油性评价和水平井随钻分析调整技术,提高了砂岩钻遇率;形成了钻完井、压裂酸化、注水配套和油层保护等配套工艺技术。大庆外围水平井与直井的联合开发特低丰度低渗透薄油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水平井注水的生产动态特征,以渤海BZ油田为例,对比分析了水平井与直井注水在霍尔曲线、注入压力、日注水量、视吸水指数四个参数的不同特征。研究发现,水平井注水初期井筒类似于一个"压力腔",它的存在导致水平井与直井注水生产动态的差异。如霍尔曲线形态典型不同;水平井注水压力低于直井,且低压持续时间是直井的1.8倍,压力爬升时间是直井的12倍;在相同注水压力条件下,每米地层厚度水平井注水强度是直井的3倍;水平井注水吸水差异大于直井,视吸水指数级差倍数是直井的9倍。针对上述特点,分析认为水平井井型和井筒内复杂的渗流流动是水平井与直井注水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开发区于80年投入开发,基础井网采用450米井距的反九点法面积注水井网,井网密度3.2口/平方公里,一套层系开采葡I组油层;1994年进行一次加密调整,注采井距缩短为225米,采用斜反九点法面积注水井网,井网密度为5.7口/平方公里;2002年由于内部补充的需要,进行注水井钻关,通过对××开发区钻关过程中油水井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产量变化规律,对影响产液量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油井动态变化规律来确定钻关恢复注水原则,从而得出对钻关的认识,为以后钻关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9.
北三西钻关区是套损的多发区,86年出现大面积套损后,经过治理套损形势基本趋于平稳,但"十五"以来2001年、2005年套损加剧,截至目前北三西已发现套损井231口,占北三西井数820口的28.2%,套损层位主要集中在N2段和SI组,2007~2008年该矿钻打二类油层上返井和注采系统调整井831口,因此在钻关期间,努力均衡地层压力,做好套管保护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井网愈趋复杂、开发方式多样,套损井越来越多。分析标准层套损井产生原因,主要与油页岩进水局部区域压差大、压力梯度变化快,油页岩进水形成高压浸水域,使剪切位移加剧有关;对标准层套损井采取"关、控、查"措施,切断进水源头。而油层部位套损主要受砂体发育状况、固井质量及油层憋压影响,防控措施以降低注水压力、控制注水强度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根据大庆外围A区块特低丰度葡萄花油层的实际地质情况,针对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和已钻水平井所处地质特点的具体条件和限制,研究水平井注采井网的水平井渗流场分布及产能计算模型并进行具体计算分析,得到水平井整体井网产能公式,根据压力分布公式及流函数公式,计算绘制出典型水平井注采井网注采单元内的压力分布和流函数分布图。分析研究了渗透率、有层厚度、泄油区域的面积、水平段长度和井排距对注采井网产能的影响。对水平井不同年份采出程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得出影响大庆外围特低丰度葡萄花油层初期产能的主要参数为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其次是水平段长、井排距和注采压差。利用最佳井网HW P6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考察不同钻遇率对现有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依据油藏地质特点将大庆外围台1区块扶余油层已开发井区分为三类,并结合开发动态特征分析了各类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了各类井区历年层段调整、周期注水及注采系统调整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类井区的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3.
注水开发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但又各具特点。本文通过从平面、剖面、时间上总结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套管损坏井的规律,并结合贝301区块实际,提出贝301区块地质构造特点,加密井调整时期的钻孔关井影响以及措施施工等套管损害机理。依据套管损坏原因,本着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方针,以预防断层复活,加强压力监测和油水井方案及时跟踪调整,控制注水压力等方面减少和控制套管损坏。最后,简单叙述对油田套管损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油藏注水开采和分支井钻开采是复杂条件下常用的两种开采方式,这两种技术也是油藏开采中的两大难题。本文首先探究了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注水开采和分支井钻开采的必要性,然后分析论证了复杂条件下的油藏注水技术和分支井钻技术。  相似文献   

15.
油藏注水开采和分支井钻开采是复杂条件下常用的两种开采方式,这两种技术也是油藏开采中的两大难题.本文首先探究了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注水开采和分支井钻开采的必要性,然后分析论证了复杂条件下的油藏注水技术和分支井钻技术.  相似文献   

16.
在钻井过程中为了减少钻关注水井对区块产量的影响,进行了钻零散更新井时对钻该井周围钻关同层系的注水井减少关井技术研究,由于减少了钻关注水井,大大减少了钻井过程中对钻降产量影响。详细介绍了减少关井的方法技术,并分析了研究效果,对钻更新井提出了优化关井方法,研制适应钻更新井减少钻关注水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稳定油田中后期开发的原油产量,以布置第多套井网为手段,在老区新钻生产井建立多层井网,由于该区长期注水开采,已破坏了地层原始压力系统,同一口井内多套压力系统并存,给新钻调整井的固井作业带来新的技术难题。本文针对七中区调整井固井技术难点,优选评价了外加剂,研发了低温抗侵早强水泥浆体系,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水泥浆的性能参数满足各项固井施工要求,有效解决该区块固井水窜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大庆西部外围不出径向流直线段井进行统计及分析,从渗透率、启动压力、关井时间长短、层间窜流、注水开发、井间干扰等方面分析对测压曲线形态的影响,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外围低渗透油田的特性,为技术人员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2013年北二东西块钻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井及水驱层系重组井,利用该区块处于钻关打井时期,研究钻关全过程管理方法及压降规律,摸索科学的钻降运行方式和动态变化规律,减少钻降期间产量损失,控制地层压力大幅度波动造成的套损,为今后两年在北二东东块、北三东东块钻井降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针对茂10区块加密注采系统调整后,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治理潜力大的特点,依据精细地质研究,完善井组注采关系;强化精细注水管理,提高分层注水质量;实施油井分类管理,治理长关井及低效井,达到减缓产量递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