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经过初步选择渗剂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选择研制了低温渗硼剂的最佳配方,通过金相分析、显微硬度测定等实验,分析了低温渗硼层的显微组织、硬度分布。结果表明,正交试验能有效减少试验次数,获得最佳渗剂配方;该低温渗硼剂能较好地实现低温渗硼,渗硼层呈梳齿状,致密、疏松孔洞少,硼化物前沿没有明显的过渡区,也无明显的富碳区;渗硼层显微硬度梯度比较平缓,渗层与基体结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交试验法,获得了较佳的碳钢膏剂渗硼工艺及渗剂配方,分别研究了45钢及TIO钢膏剂渗硼后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渗硼层及基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5钢在渗硼后渗层显微硬度均在1130HV以上,厚度皆在110μm以上;T10钢渗硼后的渗层厚度均在60μm以上,渗层的显微硬度均在1360HV以上;热处理对渗硼层的硬度及厚度没有影响,但对基体组织及性能有明显影响;渗硼后采用淬火及低温回火工艺,可使基体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了基体的硬度,减小了基体与渗硼层的硬度差,也提高了基体对渗硼层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正交试验法,获得了较佳的碳钢膏剂渗硼工艺及渗剂配方,分别研究了45钢及T10钢膏剂渗硼后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渗硼层及基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5钢在渗硼后渗层显微硬度均在1 130 HV以上,厚度皆在110μm以上;T10钢渗硼后的渗层厚度均在60μm以上,渗层的显微硬度均在1 360 HV以上;热处理对渗硼层的硬度及厚度没有影响,但对基体组织及性能有明显影响;渗硼后采用淬火及低温回火工艺,可使基体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了基体的硬度,减小了基体与渗硼层的硬度差,也提高了基体对渗硼层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刀碗落料模具的使用寿命和耐磨性,对刀碗落料模具钢进行固体正交渗硼试验.采用OLYM—PUS(BH-2)型金相显微镜观察渗层组织;用PW-1710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渗层的相组成;用HV-1000型显微硬度计测定渗层显微硬度;用三钾试剂浸蚀渗层来区分渗层组织;用M-200型磨损试验机进行耐磨性试验.以温度、时间和稀土加入量为三因素,优化出的渗硼工艺参数为950℃×5h,稀土加入量1.5wt%.加稀土的渗硼层比未加稀土的渗硼层致密、宽厚且硬度高.优化渗硼后再经970℃淬火、200℃回火处理,渗硼层耐磨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低碳20钢、中碳45钢为渗扩对象进行交流电场作用下的低温粉末法渗硼,对渗硼层厚度、显徽组织、相结构及硬度进行观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600℃、4h保温条件下,20钢、45钢经交流电场增强渗硼获得的渗硼层厚度远远大于常规渗硼得到的渗层厚度;在交流电场作用下,渗层厚度随渗剂中硼铁含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硼铁含量小于等于10%时,渗硼层基本由Fe2B单相构成;而硼铁含量大于等于15%时,渗硼层则由FeB+ Fe2B两相构成.对交流电场在渗硼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复合催渗和调整工艺参数能较好地实现钢的固体深层渗硼 .分析结果表明 :渗硼层表层由Fe2 B和FeB双相组成 ,向内Fe2 B相增加 ,FeB相减少 ,渗层呈梳齿状 ,齿的前沿过渡区较宽 ,心部组织较粗大 ;表层存在疏松和孔洞 ,且随钢中含碳量增加和合金元素的含量增加 ,渗层深度下降 ,疏松和孔洞减少 ;疏松和孔洞使表层硬度低于次表层 ,其显微硬度分布有一峰值 ,渗层显微硬度分布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7.
覆层的耐液态锌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膏剂法硼钒共渗,通过正交实验,经金相分析及显微硬度测试,确定最佳膏剂配方和最佳共渗工艺,得到连续致密,与基体结合较为紧密的渗层组织.所获覆层与液态锌不润蚀,静态腐蚀实验结果表明,该覆层具有优良的耐液态锌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复合催渗和调整工艺参数能较好地实现钢的固体深层渗硼。分析结果表明:渗硼层表层由Fe2B和FeB双相组成,向内Fe2B相增加,FeB2相减少,渗层呈梳齿状,齿的前沿过渡区较宽,心部组织较粗大;表层存在疏松和孔洞,且随钢中含碳量增加和合金元素的含量增加,渗层深度下降,疏松和孔洞减少;疏松和孔洞使表层低于次表层,其显微硬度分布有一峰值,渗层显微硬度分布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9.
渗硼是一种表面强化工艺,电厂金属材料经渗硼处理后不仅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而且还有一定的抗高温氧化性和耐蚀性。本文通过正交设计及快速登高法精选出了一种新型渗硼剂的配方:80%氯化稀土 17%Na_2SIF_6 11%Si-Ca-Fe 26%Na_2B_4O_7 38%石墨,经试验该渗剂具有渗速快、渗后松散、试样表面清洁、松装比容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研究试验了氮对渗硼层深度、显微硬度、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的加入量为1.5wt%时,氮的渗入对后续渗硼过程有阻碍作用,而当添加量为5wt%时,氮对渗硼有催渗作用;另外,氮的渗入有利于强化过渡区,从而使硬度梯度变缓,有利于得到单一的Fe2B相.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球化剂对固体渗硼的催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固体渗硼剂中加入适量的球化剂,可以显著提高渗硼速度。使渗层加深,过渡层加厚,硬度梯度变缓,脆性有所改善。分析认为,农业机械中有较多的承受摩擦磨损或磨粒磨损而受冲击较小的工件,更宜进行渗硼处理,若用球化剂复合催渗则可获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柱状电极为一极并置于渗罐的中央,以渗罐壁作为另一电极,渗剂与试样置于两极之间,对T7、T12及W18Cr4V3种工模具钢进行中、低温下的交流电场增强粉末法渗硼。结果表明:施加4A、30-50V的交流电场可以显著促进工模具钢在中低温外热下的渗硼过程,渗层厚度较相应常规渗硼的提高70%以上,渗硼层组织同时也有所改善;所研究的渗硼新技术可显著降低渗硼处理加热温度,减少渗硼时间,节约能源,降低渗硼成本。对交流电场在粉末法渗硼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金属学角度,通过组织分析方法,考察了钢表面渗硼组织共晶化处理的相接触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还对比试验了激光快速加热激冷效应对共晶化过程组织形态及相组成的影响。从而为扩大渗硼工艺的应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Microwave boriding layer microstructure of carbon steels and its diffusion mechanic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ence of microwave field in the boriding can't change the growth mechanics of boriding layer.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boriding, if the treatment temperature and time remain constantly, the descend rate of the boriding layer thickn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carbon content of steel is smaller. The diffusion activation energy ofT8 steel is 2.6× 10^5 J/mol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of 750 ℃ and 900 ℃ in microwave field, which is in the same order of conventional boriding.  相似文献   

15.
16.
以滤失量为指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确定了合成高粘度改性淀粉HY的最佳合成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高粘度改性淀粉,当在淡水泥浆中的加量为3g/L时,就可使泥浆的滤失水降低到7mL以下,表观粘度达到15mPa·s以上.在饱和盐水泥浆中.与其他降失水剂相比较,HY提高切力及动塑比值的效果更好,且随加量增大,效果越明显,配成的钻井液携带和悬浮性能与其他改性淀粉相比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行设计的交流电场增强装置强化粉末法渗铝.该装置通过渗罐壁电极和置于渗罐中央的柱状电极,对置于两极之间的试样与渗剂施加交流电场.对低碳20钢进行中低温下的交流电场增强粉末法渗铝试验,研究新渗铝技术的特性.结果表明:施加适当的交流电场可以显著促进低碳20钢在中低温外热条件下的渗铝过程,改善渗层表层相结构;在低至600℃的外热温度时,施加2A电流的交流电场,渗铝层厚度可达到130μm以上.  相似文献   

18.
薄型单组分钢结构饰面型防火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薄型单组分防火涂料与双组分相比具有制备简单、施工方便、易于储存、成本低等优点.以苯丙乳液为基料,以季戊四醇、三聚氰胺、磷酸二氢铵、二氧化钛等为防火添加剂及其它助剂,研制成薄型单组分钢结构饰面型水性防火涂料.考察了基料、三聚氰胺等用量对涂料耐火性能的影响.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出最佳配方,以最佳配方配制的涂料涂于钢板上,涂层厚度为3.5 mm时,按GB14907-94检测,其表干时间、耐水性、耐火性能等项均合格.该涂料除具有单组分防火涂料的优点外,还有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装饰性能好、环境友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