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松鹰 《科普研究》2014,9(3):91-96
正2013年是收获和耕耘的一年。这一年我出了四本科普图书,并应出版社之约,撰写完成五本新作,将于今夏出版。在马年迎春之际,回顾一下创作的甘苦,谈点心得,与朋友们交流。两块"砖头"2013年3月,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电子英雄》(典藏版)一书。这套书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选编推荐,据称"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的精品力作",选题  相似文献   

2.
3.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李洁 《科普研究》2015,10(4):71-76
索非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科普作家群中的一员。他致力于以文学手法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结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文化水平,选择以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戏剧等适宜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灵活地运用了自述式、书信式、日记式等写作手法。索非的科普创作以浅易的文字对抽 象的医学知识进行解释,集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5.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已成为科普界热议的话题,“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发展成为科普界的共识,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通过市场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和更加丰富的科普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能弥补国家公益科普行为的不足。基于这一背景,围绕“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  相似文献   

6.
李正兴 《科普研究》2010,5(5):67-71
2010年5月19日上午,传来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饶忠华于昨天下午逝世的噩耗,我悲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风采,他的音容笑貌,一幕幕映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7.
尹传红 《科普研究》2011,6(6):92-96
《科学家讲科学》丛书荣获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在不少科普界人士看来是实至名归,值得庆贺。我作为该丛书编委会成员和特约编辑,也十分欣慰,感慨良多。这  相似文献   

8.
吴君  李洋 《科普研究》2014,9(2):66-72
为探索高校疏于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采用自编问卷(含高校教师对科普创作态度问卷和态度内外归因量表)对河南大学17个院系的126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充分肯定科普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同时,认为高校教师有科普的义务,但对于高校教师科普工作开展中的阻力,不同的教师的看法和态度大相径庭,大部分教师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去鼓动高校教师参与,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应通过科普市场化;(2)高校教师科普创作态度偏保守,缺乏对科普概念的理解,此外,影响高校教师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是内因,包括社会贡献、兴趣爱好、成就感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互联网科普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原创作品缺失和著作权意识不强进行了分析,对科普作品的原创性、原创缺失的原因,尤其是互联网科普的原创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互联网科普一定要大力加强著作权意识,以迎接互联网科普创作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0.
汤寿根 《科普研究》2011,6(4):62-64
1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新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学校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部分,而科普作家则要担负起社会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尹传红 《科普研究》2008,3(4):65-71
中国近现代科普所经历的3次科学大普及(或3次科普高潮),都跟中国科技团体和科普事业机构的兴衰密切相关.本文介绍诞生于科普第二次大发展时期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团体--中国科协成立之前的一些情况,以及相关科普活动.  相似文献   

12.
张之杰 《科普研究》2011,6(2):55-60
中国台湾第一份综合科普刊物是1951年元月创刊、1974年2月停刊的《大众科学》。本文从人事变迁、社址变迁、编委会变迁、内容变迁等方面,对该刊做全面考察,希望对它有较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3.
巫红霏 《科普研究》2014,9(5):91-96
张之杰教授为两岸知名科普写作家和科学史家。20世纪90年代初,因编辑美术书刊,开始研究美术史。1996年起,开展出科学史与美术史会通的道路。2006年,将科学史与美术史会通的文章辑成《画说科学》。该书由20篇通俗文章构成,有些已改写成论文,有些由论文改写而成。作者通常先说明如何从绘画等文物上发现某一课题,再写出抽丝剥茧的经过。《画说科学》的意义,是造就一种科普写作模式,可供有意从事科普写作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亦即科研工作者只要以文学之笔,写出解决某一课题的曲折过程,就可能成为一篇有趣的科普佳作。  相似文献   

14.
2004.01新春致辞1把握新机遇开创新局面罗天文祝贺·期望6院士专家新年寄语王雅飞政府之声8贯彻落实27号文件精神研究部署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本期特稿122003国内外网络与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上)吴世忠15听涛:沧海横流群雄逐鹿—与中国信息安全企业老总面对面对(下篇)王雅飞专家新论19用九个安全视图诠释通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杨林业界动态24三O盛安为四川省电子政务建设再添重彩25第八届世界计算机博览会将在4月初举行26NetScreen成功收购Neoteris27重庆两中心通过技术鉴定企业风采28注重细微处,方能展翼飞向永杨前沿技术30LDAP目录服务的身…  相似文献   

15.
谢小军 《科普研究》2010,5(1):66-67
时不时从报纸上看见《中国呼唤阿西莫夫》之类的文章,它说的是我国的科普创作问题。目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创作理念、手法落后,科普作品总体质量不高、缺乏精品,优秀的原创作品少,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在于:科普创作者尤其优秀的科普原创作者十分匮乏。当前,我国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科普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6.
科普创作是为科学赋予精神价值的创造活动。致力科普创作的学者,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志愿者。他们努力理解科学,理解人类,在关于物质的知识与关于价值的知识之间,架设美妙的桥梁。理解世界,是科普创作的基础。感悟万象,是科普创作的境界。近代科学传统,使自然科学成为具有自我纠错机制的人类知识体系。科学智慧与人文理念融合,将使现代文明具有自己的纠错机制,为人类创造光明的未来。科普创作应当努力为知识赋予人文含义,守望科学的终极价值——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海虹 《科普研究》2011,6(6):75-80
毋庸置疑,中国科幻在重要的世界级作品《三体》出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科幻小说不再被等同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但若固守一个类型文学的小圈子,显然也不利于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笔者尝试结合个人15年科幻创作的体会,浅谈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如何寻找在文学大园地中的位置,建立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隋明晓 《科普研究》2010,5(2):43-48
五四时期,以《科学》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意识的启蒙。作为科技传播的形武之一,《科学》杂志的广告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五四时期《科学》的广告,提出五四时期《科学》杂志的广告通过搭建“传受平台”而间接发挥其建构功能的观点;同时探讨了《科学》广告传播科学知识与培养科学意识的两大功能。  相似文献   

19.
林之光简介气象学家,科普作家。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气象报》总编辑。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毕生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出版专著3部,如《地形降水气候学》、《中国气候》;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科研二等奖。毕生喜爱思考、研究,喜爱科普创作。有科普著作约20部(含主编),如《环球凉热》、《气象万千》、《气象与生活》;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对我国手机杂志APP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手机杂志APP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品牌延伸化、个性化定制出版、盈利模式优化和优质用户体验的构建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