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霞槐 《中氮肥》2009,(3):33-34
0引言 以煤、焦或天然气、石油等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由于制气原料主要是碳或含碳化合物,因此经制气和CO变换后,原料工艺气中含有CO、CO2、H2S等对合成氨有害的杂质(以CO2含量最高),必须除去。我公司采用的是碳酸丙烯酯(简称碳丙,英文缩写为PC)脱碳技术,利用PC这一极性有机溶剂对CO2、H2S等酸性气体的特殊亲和力来选择性脱除变换气中的酸性组分,属于典型的物理过程。现将该脱碳工艺在我公司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刚 《小氮肥》2010,(1):8-10
0前言 山东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现有生产能力总氨250kt/a、尿素300kt/a。脱除变换气中CO2的装置采用2套,分别为总氨生产能力130kt/a的变压吸附(PSA)脱碳和总氨120kt/a的碳酸丙烯酯(PC)脱碳装置,其操作压力均为1.8MPa。2套脱碳装置有2种回收利用工艺,PSA脱碳过剩CO2制取CO生产甲酸,PC脱碳闪蒸气与三聚氰胺联产碳酸氢铵。  相似文献   

3.
碳丙脱碳小改小革(湖北省浠水氮肥厂436200)在碳铵改产尿素的技术路线中,碳酸丙烯脂(简称碳丙)脱碳被广泛应用:由于生产线置和控制要求不尽相同,脱碳效果有较大差异.我厂系小碳铵改产小尿素厂家之一,碳丙脱碳装置2.7MPa系化工部第四设计院设计,该装...  相似文献   

4.
1脱碳工艺现状 山东明水化工有限公司2.7MPa级碳酸丙烯酯(PC)脱碳工段分为1#和2#系统,1#系统采用Ф2000mm脱碳塔,设计能力为40kt/a;2#系统采用03000mm脱碳塔,设计能力为80kt/a。2005年加至59机(折L3.3.17/320机,下同),  相似文献   

5.
山东海化盛兴化工有限公司现有醇氨生产能力为120kt/a、尿素150kt/a,合成氨系统有两套脱碳装置,并联运行。1套为1.7MPa,50kt/a氨醇能力的碳酸丙烯酯(PC)脱碳装置;另1套为1.7MPa,70kt/a氨醇能力的变压吸附(PSA)脱碳装置。两套脱碳装置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空气排入大气。  相似文献   

6.
刘军 《小氮肥》2010,(10):9-11
目前,全国生产尿素的合成氨企业大部分仍采用碳酸丙烯酯(简称PC)法脱碳。在改产尿素的通用设计中,当时只是一级回收了气提气、常解气中的PC,没有回收净化气、闪蒸气中的PC。通用设计吨氨PC消耗指标为1.0kg,但难以达到这一指标,一些合成氨企业的吨氨PC实际消耗高达2.5kg。经过对PC回收技术的不断改进,由一级PC回收改为二级PC回收,有的又回收了净化气、闪蒸气中的PC,有些企业的吨氨PC实际消耗降到了0.6kg。  相似文献   

7.
朱世勇 《氮肥技术》2000,21(1):4-6,18
介绍了小合成氨厂气体脱硫和脱CO2技术。重点论述NHD法脱硫、脱碳、PC(碳丙)法、MDEA法等脱CO2的在小合成氨厂的指标和各脱碳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以及部分脱硫CO2的方法选择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黄家鹄 《化肥工业》1992,19(4):39-40
本文对三种脱碳方法,如水洗法、变压吸附法(PSA)、丙碳法(PC)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变压吸附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严红燕  胡晓军  罗超  李晨晓  朱荣  周国治 《化工进展》2018,37(12):4572-4578
采用气相质谱法研究了CO2-O2在Fe-C体系中的脱碳反应,将气相质谱仪用于气-液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且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科研、经济价值。通过质谱分析脱碳反应,考察了气体取样口位置、CO2喷吹浓度、喷吹高度、气体流速、原始配碳量及反应温度对脱碳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取样口位置为1cm、气体喷吹高度为3cm、气体流速为150mL/min时为最佳气体喷吹条件。原始配碳量在4.0%~1.0%范围CO、CO2气体呈现3个阶段式变化,1.0%~0.4%呈现两个阶段式变化;在第一阶段中O2与碳发生反应生成CO2、CO的同时,CO2与碳也发生反应生成CO,确定原始配碳量为3.0%是最佳值。且反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脱碳反应的进行,达到1873K以后反应温度对脱碳反应的影响较小,确定1873K为最佳实验温度。质谱法测定的终点碳含量理论值与测量值基本一致,说明气相质谱法研究CO2-O2脱碳反应的实验数据是可靠的,可用于研究气-液体系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
刘文军 《小氮肥》2009,37(2):10-13
前言 广西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老合成氨系统共有两套脱碳装置,1套使用碳酸丙烯酯(PC)物理吸收工艺,1套使用MDEA化学吸收工艺。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市场的发展,公司决定采用变压吸附脱碳技术(简称PSA)对原有两套脱碳装置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1.
目前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CO2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和物理化学吸收法。我分公司由第1套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物理吸收法)发展到第2套MDEA脱碳装置(物理化学吸收法),再到第3、4套NHD脱碳装置,对各种合成氨原料气脱碳工艺的使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以我分公司2001年投用的NHD脱碳装置为例,对NHD法脱碳工艺的使用情况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采用丙碳脱碳法后碳化塔腐蚀日趋严重的问题,通过调研及有关电化学测试,对 PC(丙碳)、Cl~-、S~(2-)等因素对腐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 S~(2-)含量过低是腐蚀恶化的主要原因,气体分布不均,操作温度经常超高对腐蚀也有重大影响,并提出缓解碳化塔腐蚀的有关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丽淑 《中氮肥》2007,(2):29-30
活性MDEA脱碳法(多胺法)具有再生热能耗低、净化度高、可同时脱硫脱碳、氮氢气损失量少、再生CO2气纯度高、溶剂损失少、对碳钢设备基本无腐蚀等优点。我公司新系统668脱碳原采用改良热钾碱法,再生热能耗偏高,采用活性MDEA脱碳技术进行改造后,节能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郝建国 《小氮肥》2010,(12):14-15
0 前言 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合成氨系统脱碳装置采用碳酸丙烯酯(碳丙)吸收工艺,压力3.0MPa,并联运行2台脱碳塔(1台φ200mm,1台观600mm,均为填料塔),塔内气液相进口均有分布盘。夏季运行3台450m^3/h多级脱碳泵,冬季运行2台450m^3/h和1台280m^3/h脱碳泵,两塔的气量分别为75000m^3/h(标态)和46000m^3/h(标态),  相似文献   

15.
0前言 姜堰市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现有两套尿素生产线,其两套脱碳装置分别采用MDEA脱碳工艺和碳酸丙烯酯(PC)脱碳工艺。在现有的生产工艺下,脱碳工段的闪蒸气送常压碳化工段副产碳酸氢铵,多余的CO2气体直接放空,既影响环境,又浪费CO2资源。  相似文献   

16.
乐清华  涂晋林 《化工学报》1993,44(5):629-633
近年来,为解决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简称丙碳)脱除 C风工艺中出现 的脱碳净化度低、溶剂循环量大、设备腐蚀严重等问题而相继开发了多种改型丙碳复合溶 剂,其中作者等人研制的由丙碳和适量的叔胺(MDEA)、水构成的混合溶剂,不仅脱碳 性能明显优于丙碳,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设备腐蚀问题。本文研究了CO。在此混合溶剂中 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宋世新 《中氮肥》1994,(2):79-80,51
铜液中碳酸丙烯酯分析方法宋世新(柳州化肥厂检验科)我厂于1985年采用碳酸丙烯醋法脱碳,投运初期曾因操作不当使工艺气体中夹带的碳酸丙烯酯(简称碳丙,*C)带到铜洗工序,造成铜波起泡、带液,甚至微量高,使生产波动甚至停车。因此,需要配合生产对铜液中碳丙...  相似文献   

18.
l前言我厂年产4万吨尿素装置配套的脱碳装置,采用的是碳酸丙烯酯在1.7MPa条件下脱除变换气中的Co2的。进入脱碳系统变换气的H2S含量为80~150mg/m3,有时高达200~300mg/m3。由于碳丙脱碳要求变换气中H2S含量愈低愈好,因此在脱碳前设置了变换气脱硫,采用的方法为活性炭脱硫。变换气通过两台脱硫槽后,气体中H2S含量降至40一80mg/m3进入脱碳塔,在此净化气中CO2降至0.2~0.4mg/m3,H2S降至0.85~2.1mg/m3,气体去压缩合成氨。吸收了CO2和H。S的碳丙液经再生后再生气(常解气)中H。S含量为110~220mg/m‘,去尿素工段…  相似文献   

19.
刘晓虹 《小氮肥》2011,(9):25-26
山东晋煤同辉化工有限公司脱碳系统采用碳酸丙烯酯(碳丙)液吸收法,原先由于闪蒸气中φ(CO2)高(约70%),故全部放空,造成了很大浪费。2010年,新增1套变压吸附氢回收装置,将闪蒸气中的N2,H2与CO2分离,N2和H2回收到气柜。  相似文献   

20.
刘二文 《贵州化工》1997,(3):13-15,43
根据贵州省多数小合成氨厂所用的气化原料煤、硫(尤其是有机硫)含量较高及贵州省的气候较为潮热的特点,对新近小氮肥厂改产高浓度氮尿素时,所采用的较为先进的脱碳法,MDEA(多胺法)及NHD(聚乙二醇二甲醚法),分别在适应于目前小氮厂多采用的脱碳压力条件下,对这两种脱碳方法的综合费用进行比较,并说明这两种脱碳法在实际操作的工艺条件下所存在的利与弊,从而推出在一定的脱碳压力条件下,选择MDEA脱碳法或N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