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平井蒸汽吞吐热采是开发薄层稠油油藏的一种有效的方式,针对杨楼油田杨浅3井区特稠油油藏粘度高、油层厚度薄、夹层发育的特点,为改善开发效果,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砂体厚度分布情况,对水平井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从提高采出程度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井位进行了优化部署,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类似油藏开发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杜84块兴隆台超稠油油藏自1997年采用正方形井网、70m井距直井部署开发。2003年以来在10m以上的厚层和巨厚块状油藏规模实施水平井,取得显著效果,但部分薄互层状油藏还未得到有效动用。通过重构地质模型,落实剩余油潜力,在薄油层中开展水平井部署研究并推广实施,取得较好效果,使区块储量得到充分动用。  相似文献   

3.
草109区块为高孔高渗、薄层砂岩稠油油藏,平均油层有效厚度6m。利用直斜井开发,储量控制程度低,开发效果差。该块在Es233时间单元有效厚度4m以上部署水平井,可充分发挥水平井与油层接触面积大,产量高的优势。水平井投产后,单井平均日产油10t,是同区块直斜井的2.5倍,达到了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同时为今后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兴Ⅰ组为超稠油油藏,主要依靠水平井吞吐开发,随着水平井吞吐轮次增加,油井生产效果逐渐变差。由于该区块没有产能新井补充,导致兴Ⅰ组产油量逐年递减。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将兴Ⅰ组分成兴Ⅰ_1、Ⅰ_2组两个油层组,水平井主要部署在兴Ⅰ_2组。兴Ⅰ_1组油层厚度10~12m,物性较好,部分区域兴Ⅰ_1、Ⅰ_2组发育夹层。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测井解释结果对比及井温监测曲线分析,隔夹层发育区域兴Ⅰ_1组具有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剩余油较丰富,可以通过分层挖潜部署部署水平井,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裂缝性油藏一般埋藏深,钻井投资高,裂缝发育区域、方位和规模的认识又难以定量,带来了该类油藏水平井部署风险。然而,该类油藏裂缝发育、渗透率较高、油层厚度大、连通性好,采用水平井开发能够达到比较高的单井产量。本文运用数理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地层参数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找出了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对于指导裂缝性油藏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某油田属低丰度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平均单层砂岩厚度仅有0.8m,砂岩有效厚度仅有0.3m,常规开发方式效果差、效益较低,为此,开展了超薄水平井开发试验,探索提高这类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在这类超薄油藏水平井压裂改造和水驱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认识,为该类油藏的后续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7.
某油田属低丰度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平均单层砂岩厚度仅有0.8m,砂岩有效厚度仅有0.3m,常规开发方式效果差、效益较低,为此,开展了超薄水平井开发试验,探索提高这类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在这类超薄油藏水平井压裂改造和水驱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认识,为该类油藏的后续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8.
曙一区杜229块兴Ⅵ组为薄层超稠油油藏,通过对油层的精细对比分析,运用了薄层分支水平井地质设计方法,利用LWD、MWD随钻跟踪和电子多点测量相结合的手段,在油层单层有效厚度为5-8m、油层发育较好、平面上连片分布区域部署分支水平井。通过薄层水平井的精心设计与实施,使常规方式难以进行有效开发的薄油层实现高效开发,有效动用了兴Ⅵ组薄油层储量,达到了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延缓区块递减的目的,对同类油藏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229块兴Ⅵ组为薄层超稠油油藏,通过对油层的精细对比分析,运用了薄层分支水平井地质设计方法,利用LWD、MWD随钻测量和电子多点测量相结合的手段,在油层单层厚度相对较大、有效厚度为5-8m、油层发育较好、平面上连片分布区域部署分支水平井。通过薄层水平井的精心设计与实施,使常规方式无法进行有效开发的薄油层实现高产,有效动用了兴Ⅵ组薄油层储量,达到了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延缓区块递减的目的。对区块下步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技术储备,对同类油藏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小断块或井场开采条件受限的薄层稠油油藏,提出水平井分段蒸汽驱的开发方式。因蒸汽驱对油藏条件要求高,故投产前须进行筛选。根据不同原油粘度和油层厚度的组合模拟计算结果,研究原油粘度和油层厚度对稠油油藏水平井分段注采开发效果的影响,建立筛选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当油层有效厚度超过7.2m时,可利用水平井分段蒸汽驱经济开采原油粘度低于5000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油层有效厚度达9.6m时,该技术可用于开采原油粘度低于20000mPa.s的稠油油藏。  相似文献   

11.
贝××-平1井是部署在海拉尔油田的第一口水平井。本文分析了该井水平井射孔的施工难点,介绍了该井射孔采用的施工管柱、射孔参数优化设计、深度定位方法、起爆方式等工艺技术。该井射孔施工获得较好的产能效果,为优质、高效、安全开发海拉尔油田提供了有效的射孔完井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为了减少层间干扰或者是提高开发效果,一般厚油藏采用分层系开采,但是对于一些厚度比较大的油藏分层系开采有效厚度变小将导致产量达不到经济极限产量,无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果,本文中提出了利用水平井进行层次划分,即能达到分层开采的效果,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文中以A油田的X井区为例,对低渗透厚油层初期开发中利用水平井分层系开发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相似低渗透油藏厚油层开发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单家寺油田稠油油藏近几年水平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不同类型稠油油藏水平井部署界限不明确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平井部署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品性质油藏的部署设计结果有明显差别,薄层普通稠油井距较大,水平井极限厚度3米左右,水平井纵向位置在油层中部偏下;随着原油粘度的增加,井距逐渐缩小,水平井部署下限厚度逐步增加,粘度超过10×10^4mPa·s的特超稠油水平井井距至少50米,下限厚度15米,同时根据开发方式不同,水平井纵向位置不同。通过在单家寺油田稠油油藏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水平井技术主要是因射孔井段在油藏中平行于油藏顶底界面延伸,增大了与油藏的接触面,降低生产压差,提高生产井产能。特别是底水油藏由于经长时间开采后,油水关系较为复杂,油水界面存在波状起伏现象,水平井技术是开发底水油藏的有效技术手段。为了充分发挥水平井的优越性,对确定水平井水平段位置及方向、水平段长度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为经济有效动用同类油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平井技术主要是因射孔井段在油藏中平行于油藏顶底界面延伸,增大了与油藏的接触面,降低生产压差,提高生产井产能。特别是底水油藏由于经长时间开采后,油水关系较为复杂,油水界面存在波状起伏现象,水平井技术是开发底水油藏的有效技术手段。为了充分发挥水平井的优越性,对确定水平井水平段位置及方向、水平段长度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为经济有效动用同类油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239块大凌河油藏1991年投入蒸汽吞吐开发,目前已进入吞吐后期采出程度高、产量递减快等问题日益严峻,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针对其油藏特点,开展了转换蒸汽驱方式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杜239块油藏适合进行蒸汽驱开发,最高可提高采收率28.7个百分点(理论值);根据油藏工程研究结果,可以利用现有井网,在有效厚度大于20m区域部署汽驱井网,在有效厚度大于40m区域以上采用一套注汽井网,二套生产井网进行汽驱开发,并对汽驱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共规划部署汽驱井组14个,预测阶段采出程度23.82%,全块吞吐+汽驱采收率62.6%。  相似文献   

17.
新海27块为厚层状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废弃原直井井网进行水平井二次开发后,大部分原直井处于极限含水状态而成为低产无效井。为了盘活低产无效井,利用侧钻水平井挖潜优势,在弄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平井产能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先后在避底水高度大于15 m、隔夹层发育的剩余油富集部位部署侧钻水平井3口,均获得高产,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对于开发后期的厚层状底水油藏,可应用侧钻水平井挖潜,为今后类似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完井工艺进行了优选,分析了固井射孔悬挂滤砂管防砂完井工艺和筛管顶部注水泥防砂完井工艺,介绍了筛管顶部注水泥防砂完井工艺的应用效果。同时针对胜利油田油藏地质特点,分析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完井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水力深穿透射孔技术,是油田完井工程中增产、增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新工艺,本文以油田的实际油藏参数资料,运用数值的方法模拟了水力深穿透射孔技术对隔层、气顶、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并且研究了纵向层内非均质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河流相砂岩油藏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水平井水平段与构造的相对方向;水平井在砂体垂向不同射孔位置;隔夹层分布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水平井之间的平面干扰;水平井之间的垂向干扰等。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搜术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论证.模拟结果表明:水平段的走向与构造线平行时具有最好的开发效果;水平段布署在靠近砂体顶部时具有更好的开发效果;隔夹层的存在会使隔夹层之上的水平井开发效果变差,而使其下的水平井含水上升较慢:水平井平面以井距大于100米时,可有效避免平面干扰;单砂体内垂向上布多口水平井,其间距超过10米时,干扰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