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地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在自然历史演变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实现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一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四是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五是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六是建立以土地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实施障碍的治理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中国土地管理制度和利用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保护耕地和粮食供应安全以及协调人口、耕地、粮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文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实施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结合中国实际,从转变民众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法律建设以及完善配套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地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在自然历史演变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实现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一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四是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五是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六是建立以土地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和重要资产,是人口和环境依托的空间基础,是社会生产的三大要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土地利用较为粗放,浪费土地、乱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依靠外延扩张、粗放经营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了土地大量占用浪费、耕地急剧减少的突出社会问题。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双重压力。解决的办法是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强化宏观调控,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耕地保护,大力节地挖潜,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行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矿区土地环境与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为基础,根据GIS原理,建立了矿区土地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构造了系统的分析模型,编制土地环境与资源在不同时期的对比、预测和规划分析模块,为矿区土地环境的综合治理及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空间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了解到,1999年以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变化规律不明显。通过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1999-2007年中国建设占用耕地均值的空间分布集聚明显,中高值区集聚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低值区集聚分布于中国的西北部。融合弹性分析原理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增加基于邻近概念的空间加权矩阵,通过构建双变量空间弹性模型,探讨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双变量对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弹性分析表明,1999-2007年建设占用耕地对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提高,而对人均GDP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降低。近年来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对建设占用耕地变化的贡献率大。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1999年、2003年、2009年3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技术分析10年间建设用地变化的动态信息,得到建设用地扩展侵占耕地、草地、其他用地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然后从人口变动、经济增长、政策制定3方面分析对西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产生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人口和经济因素是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张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矿区水土关键要素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沛北矿区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SPOT-4/5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重要性指数、间隙度指数和分形维数3个指标,分析矿区水域空间变化特征;结合煤炭产量和粮食单产,分析塌陷水域空间扩展驱动因素及对耕地影响。结果表明:1)矿区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大量转为水域,而水域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耕地斑块趋于破碎化,水域空间均衡性降低且呈多中心化结构;2)煤炭开采是区域景观格局演变主要驱动因素,采煤沉陷改变了水域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宇新  李凤英  邵艳  苏建平 《地矿测绘》2011,27(2):29-32,35
介绍了ArcCIS在通海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增耕地核定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利用ArcGIS进行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方法.实践证明,利用ArcGIS的投影变换、空间分析、拓扑检查等功能,能保证通海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增耕地核定的范围和面积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0.
矿区水土关键要素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沛北矿区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SPOT-4/5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重要性指数、间隙度指数和分形维数3个指标,分析矿区水域空间变化特征;结合煤炭产量和粮食单产,分析塌陷水域空间扩展驱动因素及对耕地影响。结果表明:1矿区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大量转为水域,而水域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耕地斑块趋于破碎化,水域空间均衡性降低且呈多中心化结构;2煤炭开采是区域景观格局演变主要驱动因素,采煤沉陷改变了水域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研究,既可以维护农业生态安全,确定农业生产格局,又可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从而提升国土空间的治理能力。本文以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的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农业开发潜力、风险识别、农业空间划定研究。研究表明:安仁县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III级及III级以上的土地面积达到63 705.49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43.57%;农业开发潜力土地面积达到18 678.51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12.77%。安仁县属于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良好,区域农业开发潜力高,但农业发展受生态限制因素影响较大,在耕地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生态安全风险及矛盾冲突。经调查分析,存在冲突土地面积达到7 105.15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4.86%。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格局特征识别农业空间,划定安仁县农业空间土地面积为49 616.65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33.93%,并且明确了该县属于“两盆地一走廊”的农业发展空间格局。这为锁定农业综合治理靶区,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受生态保护重要性、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灾害等多种要素影响。安仁县的现状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后备资源与生态保护极重要、极敏感地域重叠较多,且在承载能力低区域存在大量种植园地、养殖坑塘等农业用地。关注山地丘陵地区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善加利用各等级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土地,对于有效化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生态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RS的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兖州南屯煤矿区为例,以四个时期的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提取分析了煤矿区30年来土地变化的信息,研究结果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矿区耕地减少44%,大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塌陷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加117%,林地增加323%,塌陷地从无到有,到2007年已经占矿区总面积的14%,研究成果为矿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业"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地级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分析了协调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系统总体呈现较高的发展程度,土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勉强耦合或初级耦合阶段,人口、土地、产业共振性较差;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人-地-业"濒临失调。最后,本文从培育接续产业和延伸产业链、优化人才政策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地-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5—2015年面板数据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土地城镇化水平,但人口城镇化速率却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2015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点;2)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2015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演变历程较为一致,呈现趋向协调的态势;3)从空间维度来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布由2005年的南北带状相间分布格局转变为2015年的零星失调分布格局。建议结合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协调类型及区域间的非均衡性等因素,从户籍制度、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格局3方面改进,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塘地是珠三角地区特有的一种生态农业用地类型,在珠三角地区广泛分布,近20年来基塘地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有效监测珠三角地区基塘地的变化。本文应用1990年、2000年、2008年3个时相的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综合光谱、空间关系和形状等特征信息对研究区的基塘地进行提取,结果表明,1990-2000年研究区的基塘地面积呈增长趋势,2000-2008年该地区的基塘地面积锐减。对研究区的基塘地重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8年基塘地呈现向西北方向迁移的趋势。观测期内研究区增加的基塘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林草地,而减少的基塘地主要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植被和耕地。本研究客观、准确地反演了研究区基塘用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基塘地发展策略,对珠三角的基塘地综合开发管理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效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148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GIS的空间表达方法,结合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机理,得出结论如下:1)在县域层面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趋同趋势,LISA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全省国土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点—带—片"状结构特征; 2)人均GDP、人口密度、地均财政支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和坡度系数对国土开发强度有正向影响,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到渤海距离有着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呈现影响程度和作用敏感性有着显著差异; 3)地理区位基础是影响国土开发强度的最直接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对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能减缓开发强度过快上升,农业保护能有效地控制国土开发利用方向与强度。研究结果以期为河北省差别化管控国土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边缘采煤沉陷区不仅影响矿业城市用地扩张,而且形成独特的地价空间规律。本文基于地价样点信息野外抽样与相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分析和空间插值的方法,对唐山市南湖区采煤沉陷区内住宅用地、商业用地的地价空间规律进行了研究。由于受采煤沉陷、地质构造等影响,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单位地价走势均沿采煤塌陷梯度方向递减,较之正常地价发生明显偏差;楼面地价表现出与单位地价相反的变化趋势。地质条件的优劣、采煤活动的强度等影响着地基承载力的大小,通过容积率、建筑限高等规划指标对地价产生影响。随着采煤活动的减弱,地价、容积率、建筑限高均呈现出以大、小南湖核心区域(塌陷中心)为中心向外围圈层递增的趋势。研究表明,采煤导致地表塌陷与积水增加了建筑成本,使地价降低;环境修复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提高了地价;地价水平最终取决于地表塌陷损毁程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地级以上的城市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得出各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值,并尝试用聚类方法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类别,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结果表明:1)靠近沿海的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中部城市次之,北部城市土地低度利用,这是由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2)在福建省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这主要是由区域区位优劣造成的。通过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分析研究,反映了该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土地储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是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全国126个地级市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比重法、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模型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增长幅度最大,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1980~2015年间,87.3%的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12.7%呈上升趋势。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时序上表现为二者相互作用增强;空间上,东北地区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无明显变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明显增强,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减弱。  相似文献   

20.
方林  蔡俊  刘艳晓 《资源与产业》2022,24(2):119-131
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RS和GIS技术,获取霍山县1990—202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参照谢高地等2008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根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生产力模型,得出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系数。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向以及利用程度3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转型对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霍山县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较慢,其中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幅度较大,幅度分别达到402.58%、-5.13%;2)从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上看,霍山县土地转出贡献率最高的为林地,土地转入贡献率最高的为建设用地;3)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大于0,县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4)30年来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量最大;5)霍山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集中在县域中部林地及水域附近,冷点区域集中在南部草地及中心城区,冷点范围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显著增大。整体来看,1990—2020年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改变,未来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提升用地集约化程度,防止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