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北缘工区地表类型比较复杂,主要目的层奥陶系埋藏较深,由于碳酸盐特有的复杂性,其内部很难形成波阻抗界面,反射微弱,成像较差,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相对较低。1999、2003、2006年3次在不同区域采集的地震资料,其分辨率、信噪比等各不相同,达不到地质应用的标准而需要进行连片处理。在分析原始地震资料基础上,采用统一网络技术、高精度静校正统一计算及剩余静校正技术、振幅补偿、叠前子波处理等技术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消除频率、振幅、相位差异;压制面波、小波干扰和各种异常振幅;提高地震资料纵横波分辨率等,使地震资料满足连片区块内整体构造成图以及储层预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表条件相对复杂,黄土直测线品质较差,静校正问题突出,信噪比低,干扰波类型多样,地震勘探精度受到严重制约。针对这些问题,从综合静校正、叠前保幅去噪、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井控反褶积处理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等关键技术角度展开研究。总结地震资料处理总体思路,以保真、保幅、保低频处理为核心,加强静校正攻关,做好偏移成像处理,有效识别奥陶系礁滩相反射。对老资料重新处理,使得地震剖面品质得到有效提高,满足该地区油气勘探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地表结构属于黄土塬到山地过渡区域,地貌比较复杂、高程变化剧烈、地表出露岩性变化大是导致该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干扰波发育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子波一致性差异大的主要因素。对此,其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如下:1)采取多种静校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层析静校正解决长波长的静校正问题,使用最大能量法解决剩余静校正;2)综合运用多种去噪方法,在去除干扰波的同时尽量保护有效波;3)采取地表一致性子波和频率一致性处理技术,保证剖面能量均衡性和一致性。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使用上述处理方法使该地区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地表附近的下行波,经地震界面反射或折射上行至地表被接收后,其地震特征受到了地下介质的改造.地震记录上携带有大量有关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地质信息.在讨论计算机处理复杂地震资料算法实现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重点对层析静校正,叠前时间偏移,相干体技术,地震反演、全三维解释以及复杂条件下地质信息显示成像与解释反演等进行论述,阐明利用这些方法、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二次处理和解释,能提高地震信息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近地表环境复杂,地震采集激发、接收条件差,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使用非纵地震勘探方法可在干扰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设计避开近地表干扰,得到相对高品质的地震资料。相应的处理工作首先对原始资料处理获得二维剖面,而后通过叠后插值模拟三维数据体。除了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普遍面临的问题外,非纵地震资料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静校正、提高信噪比、保真保幅处理和速度分析等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非纵地震采集的基本原理,其资料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实际工作中用以解决问题的典型处理技术,最后以某工区实际地震剖面为例展示了非纵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塔里木西部地区老地震资料具有采集年代久、干扰波发育、信噪比低、纵横向速度变化大和构造复杂等特点,给处理和解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次研究针对低信噪比老地震资料构造成像难的问题,采取了约束层析反演静校正、远偏移距信息(包含小偏移距初至下的有效反射信息和大偏移距的广角反射信息)处理和共反射面元叠加等一系列精细处理技术,特别是通过对远偏移距有效反射信息的精细识别、提取和保留处理,充分利用远偏移距有效信息,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及成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塔里木地区老地震资料精细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为低信噪比老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江汉平原海相地震资料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发育、信噪比低等特点,研究采用层析静较正,叠前多域去噪,CRS叠加等关键技术提高平原海相资料成像品质,并总结出一套适合江汉平原海相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张家湖地区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原始资料能量不足、信噪比低等现象,结合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在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处理成像方法:1)采用叠前去除该区发达的规则线性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2)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远偏移距及深层地震记录能量,突出弱相位,提高信噪比;3)针对构造高点进行精细的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迭代处理,提高叠加剖面品质。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缘低幅度构造领域是TSN地区重要的勘探领域。工区北部山前地表条件复杂、地下构造复杂、速度场复杂,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成像效果差,给地震解释带来了多解性,从而制约了圈闭落实和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通过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攻关,形成了平滑地表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中,采用了DWT(回转波层析)构建表层速度场;综合应用地质、测井、VSP资料约束建立了中深层速度模型,采用井控各向异性参数提取、模型逐层迭代、道集拉平质控及网格层析成像技术提高了速度模型和成像的精度。通过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库车坳陷南缘低幅度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成像质量明显提高,目的层成像深度与实钻井分层吻合更好,偏移归位更准确,有效地指导了勘探井位部署。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南方山地地区,表层条件复杂多变,地形起伏剧烈。表层基岩直接出露,地下地层的低、降速带厚度、岩性和速度的横向变化剧烈,导致地震记录中静校正问题严重,信噪比较低。本文针对复杂地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对记录中的干扰波、地表和深层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识各种干扰波的特征与地表条件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在实际的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面波是地震勘探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规则干扰波,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去除面波、突出反射波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常规一维滤波和二维滤波方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信噪比。本文考虑到在面波干扰区面波与反射波能量存在差异,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引进了阈值参数,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去噪处理。处理结果表明:一维滤波在去掉面波的同时也损失了有效波,而小波变换方法有效地压制了面波,突出了反射波,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2.
模型约束方法在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模型约束方法是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一种重要方法,由于信噪比低,常规的叠前去噪方法容易损伤有效波的频率成分,而模型约束叠前噪声衰减能够更有效地突出有效波的能量。时差校正问题也是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难题,采用叠加模型道约束的方法能比较完善地解决这一难题,论文对模型约束方法原理和实现过程进行了阐述;采用该方法对实际资料处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径向道变换(RTT)是一个简单地震道的映射,即将地震道集振幅值从偏移距一双程旅行时(X—T)域变换到视速度~双程旅行时(R-T)域,在R-T域中线性干扰(如面波、直达波等)的频率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从而可将其分离出来。在径向道变换过程中其基本运算为插值,为减小插值误差对线性干扰的影响,通过改进模拟一相减法,即在R~T域分离出噪音后再将原始资料和分离出的噪音反变换回X—T域,最后相减保幅即得去噪结果。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试验表明这种方法同传统模拟一相减法相比,能够降低插值误差对线性干扰的影响,使线性干扰得到有效压制,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4.
提高泌阳凹陷深层系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效果的举措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多次波的存在影响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干扰地震资料的解释.泌阳凹陷地区多次波问题突出,本文基于Focus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中关于多次波压制的模块,对泌阳凹陷地震资料进行预测反褶积法、FK滤波法、拉冬变换法、剔除拟合法进行去多次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压制多次波的同时保持一次波反射能量和提高信噪比极为重要,在保真的前提下,组合使用多种方法在泌阳凹陷深层系地震资料中具有长短周期特征的多次波压制中不失为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5.
塔东北满加尔坳陷地区地表地质条件恶劣,地下构造复杂.工区表现为地表起伏剧烈的高大沙丘,在这里陡坡、陡坎为主要地貌.受复杂地表因素影响,所获地震记录,各种干扰波发育,在大量试验及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沙丘曲线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剩余静校正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形起伏、低降速带速度与厚度的剧烈变化等因素所带来的静校正...  相似文献   

16.
底劈构造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模糊区,会给解释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资料处理中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攻关.本文在详细分析底辟模糊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崎岖海底强绕射多次波干扰,浅部气层吸收造成高频成分缺失,复杂断裂结构造成成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数据处理对策.经实例证明,通过采用高保真LIFT技术衰减噪音,3DSRME、高精度Radon变换、以及LIFT等技术压制多次波,多域相干加强、优势信号增强等提高信噪比,高精度地震速度建模以及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等关键处理技术,很好地压制了复杂的强绕射多次波,极大地提高了底辟模糊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为后续对底劈带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7.
在地形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静校正是一个普遍的难题,针对常规静校正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利用多项式拟合单炮记录初至时间作地表静校正的方法,根据地形起伏对反射波到达时间的影响和对初至时间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拟合单炮记录的初至时间,求取该炮各道拟合初至时间与实际初至时间的差值,作为该道对应的地表静校正量,然后再按常规方法进行炮点校正、低速带校正。采用该方法对地形复杂地区的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