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作为一个煤炭大国,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煤炭的过度使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因此发展洁净煤技术是解决煤炭利用问题的重要方式,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HyperCoal(HPC)是通过溶剂萃取技术得到的一种煤衍生物,由于具有低灰、低水、高热值、高反应性、良好热塑性、环境友好等特性,在洁净煤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基于此,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对HPC的应用研究现状,并详细阐述了本研究团队在配煤炼焦和制备石墨电极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然而,目前HPC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还亟需解决HPC的规模化生产问题,并对HPC的萃取机理和作用机制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冶金、煤炭和动力工业中,煤的灰份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特别是冶金工业炼焦用煤的灰份将全部转入焦炭,从而影响生铁的质量和产量。传统约烧测灰法,因工序繁多,结果滞后时间长,不便随时指导与控制生产。这是煤炭加工中急待解决的问题。ZZ—89B型灰份测定仪在安钢焦化厂的运用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河南是个煤炭大省,煤炭的开采利用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我们义煤集团更是在豫西地区植根多年.在市场经济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导的崭新历史时期,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争取更多利润和市场份额是我们销售部门职工应当去思考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地面塌陷、水资源污染、粉尘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方面对煤炭开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措施,以期降低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煤炭工业部部长王森浩近日指出:当前煤炭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主要是煤炭生产总量过大、供大于求造成的。1997年煤炭消费12.5亿吨,而生产将达到13.3亿吨,生产大于消费,库存一直居高不下。其次是部  相似文献   

6.
宁东矿区是国家规划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少有的百亿吨级整装煤田。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但是在资源开采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易形成采空区,产生地表沉陷等问题。为了减少地表沉陷,会使用煤柱在采空区进行支撑,但会造成大量煤炭的损失,不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考虑了相关地质条件后,为了避免地表沉陷和造成煤炭损失,采用充填开采的方式开采煤炭资源,并用高水材料来代替煤柱,提高充填堆积体的整体强度和空间刚度,增强充填体对巷道顶部的支撑能力,降低了煤矿在掘采过程中巷间煤柱失稳的概率;同时,采用高水材料代替煤柱进行填充,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摘     
石油替代能源的经济性评价(见立宏),省—1982,№12,14—20(日文) 本文研究了石油替代能源的利用现状、经济评价现状和经济评价的今后课题等三个问题。提出的最主要观点是,经济和现实的替代能源是煤炭,以及煤炭代替石油的能源经济性大致由煤炭的短处费用(煤炭利用成本与石油利用成本之差),和油煤价差决定  相似文献   

8.
<正>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钢铁行业的上游产业。该行业涵盖了对各种煤炭的开采、洗选、分级等生产活动,不包括煤制品的生产和煤炭勘探活动,其主要产品是原煤。本文从行业规模、原煤产量、煤炭进出口、煤炭供应总量、行业经济效益指标等方面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钢铁行业的运行环境。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变化分析2022年10月底,国家统计局所确认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规上企业数量为4601家,较上年同期的4334家增加267家(见图1)。  相似文献   

9.
煤炭开采项目除了一般传统工业污染特征外,其显著的行业特征是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带来对地面构建筑物、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而且影响时间长、范围大,使生态影响评价在煤炭开采项目中尤为重要。通过生态影响评价,提出项目规划、建设、运行过程中需要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提高项目实施的生态环境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正转变能源结构,除了要加快不同能源之间的结构性调整,加大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还要解决能源内部的问题,对中国来说最关键是要解决煤的利用问题。一是要提高煤的使用效率。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是基于我国煤储量丰富的判断,但我国人均煤炭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而且2009年之后我国已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说明煤炭在量方面的优势已逐渐丧失,因此必须提高煤的使用效率。要加  相似文献   

11.
现代工程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能源消耗不断增加,而随着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进一步开采,能源问题日益严峻。虽然当前社会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推广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仍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取代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地位。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快对石油、煤炭等资源的勘探工作,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作为新型的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应用非常广泛。论文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进入后危机时代和后改革时代,煤炭产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当前中国煤炭产业面临的四大形势是:产能过剩势头显现,煤炭需求依然旺盛,国家整合力度加大和民企呈现联合趋势.中国煤炭产业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在煤炭产业内部,处理好煤炭开采、销售与深加工、精加工的关系;在煤炭产业外部,处理好煤炭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规模方面,处理好"大与小"、"民与国"的关系;在利益分配方面,处理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目的方面,处理好煤炭产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0.7%;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如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部门,煤炭占能源总量70~75%。对于铁道部门,蒸汽机车用煤量占牵引动力能源总量的90%。目前,我国用煤行业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煤炭热利用效率很低(表1),因此,从提高煤炭热利用效率入手,大力节省煤炭,将成为开创节能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近日在京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将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是煤炭企业一项紧迫的全局性任务.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法律顾问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钢铁企业大宗原燃料的采购凶其对成本控制、生产保障方面具有直接影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煤炭作为大宗原燃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独有的区域、煤种分布特性、运输制约以及近年煤炭产业整合等因素,使钢铁企业在煤炭采购上颇费心力。山钢集团所属济钢、莱钢在多年的煤炭采购实践中不断探索,在采购的资源布局上持续优化,提升了资源掌控能力,存保障煤炭供应安全性、经济性上取得了娃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煤炭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燃料,近期钢材价格回暖,焦炭行业欲联手提价,钢铁企业对冶金用煤价格是否上涨心存疑虑。冶金用煤早已实现市场化,价格走势受宏观形势、供求关系、运输条件、季节性等因素影响,随着近几年来煤炭产能的迅速释放以及铁路运力的提高,今年的煤炭供应已大于需求。笔者认为今年冶金用煤后市整体呈现稳中趋降走势,喷吹煤、瘦煤、1/3焦煤等品种将率先降价,个别紧缺品种可能在高位波动。一、煤炭供应大于需求,库存量增加,产能总体过剩压力显现,冶金用煤价格将逐步回落国家发改委在今年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公布:2006年中国煤炭总需求为22.5亿吨,其中国内需求21.7亿吨,出口0.8亿吨;截止2005年4月,全国拥有煤炭生产许可证能力为22.6亿吨,煤炭供应已略大于2006年的总需求。2001—2004年,中国煤炭产量翻了一番,由9.9  相似文献   

17.
煤炭矿区规划环评是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热点之一规划环评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从源头控制区域污染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防止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针对<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要求的煤炭矿区编制要点,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矿区规划环评为例,从规划方案概述,规划协调性分析,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分析及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等方面,对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编制进行分析研究,为开展煤炭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需要尽快和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从意义、条件、出现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产量亦高,名列世界之首。在我国燃料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因此,我国的能源政策是以煤为主,这是完全适合国情的,是非常正确的。同时.我国煤炭储量虽然丰富,但平均每人拥有的煤炭经济可采储量仅为160吨,为世界的平均量222吨的72%。因而应该更加重视煤炭燃烧技术的改进,充分利用宝贵的一次性资源。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煤层赋存环境各不相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尤其是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各种灾害频繁发生。本文通过总结各类数据,查阅各种资料,总结了不同煤矿影响安全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有地质构造、岩浆侵入体、岩溶陷落柱、水害、顶板事故、煤层自燃灾害、煤尘爆炸、地热灾害、山体滑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