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纳西族在不断的迁徙中不断选择和改变着住居形式。从最初游牧时的帐篷到农耕为主时的土掌房;从公元7世纪金沙江上游和泸沽湖边可拆装搬迁的木楞房到明代以后开始的定居生活。纳西族在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的同时.也融合了邻近的藏族、白族的住居文化,形成既多元、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合院式建筑。 相似文献
3.
栏目主持:石克辉协办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1玛尼石。2泸沽湖。3正在建造中的木楞房。4住屋平面图。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高原上,地处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境内居住着摩梭人、普米、彝、纳西、藏等民族。这里自然环境状况良好,山葱郁,水丰美。开基河由南向北蜿蜒流过,温泉村有水温在38℃左右的温泉,泉水向东南流入开基河。河边的开基村曾是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在这里,忽必烈南征的大军隆隆走过,马帮的铃声悠悠响过。永宁地区以摩梭人为主,摩梭人是纳西人的一支,古称“吕喜”、“摩沙”、“么些”… 相似文献
4.
5.
对西藏各地传统民居进行了简要的分类,并对各民居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描述,通过分析当地的地理、气候情况,以及在其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民居建筑,让大家看到勤劳智慧的西藏各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坚强不息、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7.
8.
聚居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其所创造的"蘑菇房"传统民居,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至今仍广为居住,不但适应于当地干热少雨、坡度较陡的自然山地环境,而且其独特的建筑外形与周边稻作梯田相映成趣,贴切地反映出哈尼族对所处自然环境的认知和选择。面对经济发展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去看待和传承这一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式及其独特的居住文化,本文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民居的设计,试图把在设计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民居向新民居转化的过程中,“家”的意象的延续不容忽视,对于传统民居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良居住模式,更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弘扬,而不应加以扼制。 相似文献
10.
对凉山彝族民居建筑中采光形式内容的介绍,针对凉山彝居中采光口的布局、结构、代表的民族文化深层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显的探讨,对其建筑采光所反应的技术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高度评价凉山彝族民居独特的采光技术所产生的建筑室内光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迪庆藏族传统民居为例 ,提出了发展地区主义建筑必须从传统民居中找寻其“自然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西北荒漠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以银川市碱富桥村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依据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提出了被动式太阳能新型生态民居设计,新民居综合利用了被动式太阳房、草砖、稻壳板等多种生态建筑技术。建成后对太阳辐射、室内外温湿度、平均辐射温度以及预计平均热感指数PMV等进行了现场测试,对室内热环境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夏季室内通风进行了模拟分析。测试和模拟表明,新民居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具有较好的室内热环境质量,对于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掌房对现代山地民居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千篇一律的现代居住建筑而言,传统民居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们对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以云南省历史悠久的土掌房为对象,通过田野考察的采证,重点分析了此种山地民居在房屋选址、建筑接地方式、空间利用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和对当地山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良好适应性。此外,还对其建筑材料、能源使用的合理性和生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这些优点在现代山地民居中借鉴和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民居是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类型,它不仅提供了物质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不同地区的民居存在各自的地方风格和地域特色。文章试从建筑学的角度从不同方面对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从而使人们对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分析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探讨延续和发展传统民居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运用对比的方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西南民居和西北民居的聚落组合形式、民居形式、宗教影响、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延续和发展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