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晶  唐文 《华中建筑》2012,(12):168-170
普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从普米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出发,研究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布局,主要为正房、厢房和其他用房,还分析了根据普米族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划分的传统民居中的各个空间,包括正房内部空间以及院落空间。普米族传统民居中最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为木楞房,井干式结构的壁体以及“闪片”屋顶体现出普米族传统民居质朴、粗犷、原生态等特点。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提出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在不断的迁徙中不断选择和改变着住居形式。从最初游牧时的帐篷到农耕为主时的土掌房;从公元7世纪金沙江上游和泸沽湖边可拆装搬迁的木楞房到明代以后开始的定居生活。纳西族在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的同时.也融合了邻近的藏族、白族的住居文化,形成既多元、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合院式建筑。  相似文献   

3.
栏目主持:石克辉协办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1玛尼石。2泸沽湖。3正在建造中的木楞房。4住屋平面图。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高原上,地处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境内居住着摩梭人、普米、彝、纳西、藏等民族。这里自然环境状况良好,山葱郁,水丰美。开基河由南向北蜿蜒流过,温泉村有水温在38℃左右的温泉,泉水向东南流入开基河。河边的开基村曾是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在这里,忽必烈南征的大军隆隆走过,马帮的铃声悠悠响过。永宁地区以摩梭人为主,摩梭人是纳西人的一支,古称“吕喜”、“摩沙”、“么些”…  相似文献   

4.
杨从彪 《建筑》2004,(11):85-87
日喀则民居日喀则民居在西藏独具特色,风格奇异,形成了自己别致的民居文化。一般是一楼一底的日喀则民居,室内空间较低,墙壁下厚上薄,门窗小,多采用木结构框架,扎实稳固,平顶。建筑用料大都就地取材,日喀则和木材丰富的一般用原木或木板造房的西藏东南部不同,和盛产石材的地方多用石头修建民居的地方也不同。在日喀则民居中,碉房比较普遍,碉房外墙用石砌,门窗很小,通风采光较差,外形厚重、稳固。一般修两三层,底层是牲畜圈或贮藏草料的地方,佛堂和居室在2层或3层。山区民居一般都傍山修建,外呈阶梯形,屋顶可用来晾晒谷物。林芝民居在气候温…  相似文献   

5.
阙龙开  毛中华 《四川建筑》2006,26(Z1):65-67
对西藏各地传统民居进行了简要的分类,并对各民居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描述,通过分析当地的地理、气候情况,以及在其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民居建筑,让大家看到勤劳智慧的西藏各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坚强不息、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正>同乐村位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现有傈僳族人家百余户,是典型的山地密集聚落。它依山势层叠而建,与周遭环境有机结合。傈僳族人依据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利用木材建造了井干式民居——木楞房,它经济实用,造型独特,是当地居民将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例证,为当下生态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及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艺传承的角度出发,通过实地田野、亲身访谈并结合民居历史文化,研究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民居之一木楞房的传统营造技艺.面对现代建筑思潮和文化趋同的冲击,还原建造过程以保护和传承傈僳族传统民居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为今后少数民族民居空间的研究和设计运用,提供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聚居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其所创造的"蘑菇房"传统民居,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至今仍广为居住,不但适应于当地干热少雨、坡度较陡的自然山地环境,而且其独特的建筑外形与周边稻作梯田相映成趣,贴切地反映出哈尼族对所处自然环境的认知和选择。面对经济发展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去看待和传承这一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式及其独特的居住文化,本文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民居的设计,试图把在设计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周卫  汪原 《新建筑》1997,(2):52-53
在传统民居向新民居转化的过程中,“家”的意象的延续不容忽视,对于传统民居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良居住模式,更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弘扬,而不应加以扼制。  相似文献   

10.
对凉山彝族民居建筑中采光形式内容的介绍,针对凉山彝居中采光口的布局、结构、代表的民族文化深层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显的探讨,对其建筑采光所反应的技术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高度评价凉山彝族民居独特的采光技术所产生的建筑室内光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迪庆藏族传统民居为例 ,提出了发展地区主义建筑必须从传统民居中找寻其“自然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川西藏羌石砌碉房民居,历经多次地震考验并沿用至今,其营造中必定蕴含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技术。论文通过调研民居营建中的构造设计做法,揭示了石砌碉房民居多种地域抗震构造设计技术;同时为了解决现代建筑与石砌建筑之间风貌延续的矛盾,结合现代混凝土砌体抗震方法,通过创新的抗震构造设计,成功解决风貌保护与抗震设防的矛盾,从而为民居更新和民居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刘大龙  刘加平  杨柳  胡冗冗 《工业建筑》2012,42(2):19-22,36
我国西北荒漠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以银川市碱富桥村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依据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提出了被动式太阳能新型生态民居设计,新民居综合利用了被动式太阳房、草砖、稻壳板等多种生态建筑技术。建成后对太阳辐射、室内外温湿度、平均辐射温度以及预计平均热感指数PMV等进行了现场测试,对室内热环境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夏季室内通风进行了模拟分析。测试和模拟表明,新民居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具有较好的室内热环境质量,对于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掌房对现代山地民居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思 《建筑》2010,(6):86-86,88
相对于千篇一律的现代居住建筑而言,传统民居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们对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以云南省历史悠久的土掌房为对象,通过田野考察的采证,重点分析了此种山地民居在房屋选址、建筑接地方式、空间利用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和对当地山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良好适应性。此外,还对其建筑材料、能源使用的合理性和生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这些优点在现代山地民居中借鉴和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段亚鹏  严昭 《四川建筑》2011,31(1):57-59
民居是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类型,它不仅提供了物质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不同地区的民居存在各自的地方风格和地域特色。文章试从建筑学的角度从不同方面对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从而使人们对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孟颖 《安徽建筑》2006,13(1):11-12
分析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探讨延续和发展传统民居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运用对比的方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西南民居和西北民居的聚落组合形式、民居形式、宗教影响、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延续和发展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7.
18.
徐州户部山民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户部山古民居的概况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位于市区戏马台上,原明清徐州老城南门外。楚霸王项羽曾在此秋风戏马,故名戏马台,明天启四年(1624),河决奎山堤,户部分司署移至山上办公,遂易名户部山。户部山地势高爽,民居环山而建,著名的有八大院,如翰林崔涛故居、状元李蟠故居、余家大院、郑家大院、周家大院、王家大院、翟家大院、刘家  相似文献   

19.
人的空间观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大尺度的宇宙观,即人对自然的诠释;一类是来自尺度较小的空间,无限世界里有限的部份是人生活的舞台,人们常常将这些身外的空间赋予相当的社会、文化意义。人们生活于其中,接触到不同层次的空间,便会引发某些特定的感觉、认知行为,因此,空间观念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民居是人们居住的空间,容纳着各种的居住行为和活动。从传统民居中表现出来的空间观念有三种:一是人界观念;二是风水观念;三是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生态价值观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践过程中基于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价值取向,其中包括生态观、时空观、防卫观。文章以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为出发点,对其在社会组织之间的同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生存智慧进行诠释,总结凝练出“被动适应、主动作为”的中心思想,并研究该思想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及碉房民居等方面的体现。研究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对于保证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流域自然环境、加快国家公园制度建设以及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