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的西部各省份社会经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介绍了因子分析方法的思想、数学模型;其次给出因子分析法的详细步骤;最后按照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对西部12个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位,并针对西部12个省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推动西部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现有的经济发展评价分析法较为单一、绝对,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联合多因子分析的经济发展状况模型。以《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2》的有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综合的因子分析,对西部10个省市、直辖市作实证分析,得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内在因子,并对其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地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多因子分析法能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确切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通过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7个 指标的因子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精神文明、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等5个主因子,并以此综合评价了30个自治州。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中国30个行政区域的静态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差异格局;但各省域创新系统也呈现出各自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市场价值和成长能力5个方面,通过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深入剖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构建了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体系模型.以2007年第四季度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为数据,选取了12个重要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境内50家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信息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法简化了影响因素结构,回归分析法描述和反映了影响因素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统计关系,构造了有效的财务评价体系的模型,模型实证的结果客观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大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目的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房地产业经济效益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全国35个大型城市的房地产发展情况进行了区分,然后根据因子的得分,将全国大城市房地产发展情况分为四类,并且对35个大型城市的房地产发展状况进行了排序,最后对分类原因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启动西部大开发,首先必须确定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第一,培育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第二,培养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第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四,加强环境保护;第五,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这五点是针对目前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的,是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多指标问题分析和评价过程中,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以2007—2009年云南年鉴数据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理州12县市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了排序和分类;依据结果分析了大理州12县市经济发展差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评价了大理州12县市经济发展状况,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制定竞争性战略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提取了地区发展的三个因子:工业发展因子、效益发展因子和农业发展因子.利用因子得分对不同具体地区进行排序,解释其原因,分析泛珠三角中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并提出相应的进一步合作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使用SPSS因子分析法,采用2015年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截面数据,构建了衡量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衡量城市所拥有的全部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因子分析法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区域差异性实证分析和研究的方法.首先选择200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8个指标作为原始数据,从8个指标中提取因子,计算各因子的得分;然后选择两个得分较高的因子作为主因子,并采用回归算法求出综合因子的得分函数;最后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因子值并以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自治区可分为五种类别,其中北京和上海最高,其次是少数几个东部沿海地区,然后是几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其他二个类别多数是中西部地区.最后将分析模型应用到2004-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8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指标交替上升,但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12.
我国31个地区大型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依据2001年各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对现行大型工业企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各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经济实力的几个综合指标(即公因子),并对提取的公因子的经济意义进行了解释。通过使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和分析,依据公因子得分、综合因子得分得到了各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且为各地区大型工业企业今后如何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于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中部6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新的亮点;如何才能准确分析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选择2006年中部六省的经济数据,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和解释了影响中部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中部6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新的亮点;如何才能准确分析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选择2006年中部六省的经济数据,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和解释了影响中部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因素。  相似文献   

15.
鉴于农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及非线性的特征,分别采用综合指数法、TOPSIS法、因子分析法对2002年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农业经济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模糊组合评价模型,提出了以该模型的综合得分大小作为地区农业经济综合实力的度量,并对部分地区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三个层面,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29个省市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化能力方面形成的竞争力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依据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序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地区内部省市间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仍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在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运用基于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BM与序列Malmquist模型构成的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中国东、中、西部和整体29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比较,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共同促进了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并且技术进步的作用大于效率变化的作用;东部区域的各省市在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SM L引领着整个中国的进步,中部区域和整个中国发展水平几乎一致,而西部明显落后于整体.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针对秩和比法在评价区域科技发展水平时存在的不足,在确立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并以福建省为例,对区域内九地市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进而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科学的区域科技发展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快台湾海峡西岸建设和发展步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本文就高技术产业集聚现象,提出并构造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28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度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1995—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全要素工业用电能效变动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工业用电能效年均提升了1.34%,技术变化是工业用电能效提升的主要促进因素,技术效率变化对工业用电能效提升起微弱的抑制作用,规模效率变化是工业用电能效提升的主要障碍;省市自治区工业用电能效变化出现分异现象,工业用电能效不断靠近生产前沿面的主要是处于工业化进程后期以及轻重工业均衡发展的省市自治区,而远离生产前沿面的主要是处于工业化进程前期以及工业结构呈现重化的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