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渤海油气勘探历时40多年,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已引起勘探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BZ29-5、BZ19-4及QHD33-1等多个已钻构造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古近系生烃凹陷是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物质基础、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而形成的新近系构造圈闭背景为油气聚集的前提条件、新近系明化镇组优质储盖组合是油气保存的必要条件、断层-砂体的耦合是浅层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2.
靖辉  江洪  向奎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4):377-383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地层、构造、沉积相和油气等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统计该区油气藏类型,通过解剖典型油气藏的油源条件、储集层特征、输导特征和圈闭及其保存条件等成藏条件,并结合钻井成功与失利的成效分析,发现车排子地区以岩性圈闭为主,具有良好的油气源条件,断层与不整合组成了良好的阶梯型复式输导系统,有利储集相带及储层物性控制了油气聚集,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最终是否成藏。在进一步集中成藏条件的基础上,认为储层物性和圈闭及保存条件是该区岩性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吐哈盆地胜北洼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也是近期增储上产最为现实的油气藏类型。胜北洼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有必要结合构造油气藏勘探成果,系统分析洼陷基本成藏条件,明确近期岩性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胜北洼陷侏罗系发育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和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等烃源岩系,油源条件好,油气资源丰富;侏罗系及其以上发育7套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中侏罗统的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上侏罗统和白垩系的浅层次生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期为燕山期和喜山期。在目前构造油气藏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形势下,围绕古构造背景开展岩性圈闭识别、描述、优选与评价,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是近期的主要勘探方向,其中葡北东斜坡、葡萄沟北坡、洼陷中央胜北构造及其南翼等地区是近期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发育2类5种地层-岩性圈闭,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区与生烃中心存在的源储压差是埕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富集的基础,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层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方式,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通过地层-岩性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埕海斜坡区油气富集成藏模式,明确了北部断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南部高斜坡区主要发育地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5.
基于现有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新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已发现的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出了新北油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新北油田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与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宏观上,沟梁相间的构造格局控制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河道砂体的发育使油气运聚路径复杂化。微观上,断鼻构造高带控制油气聚集成藏,断裂的发育制约着断鼻构造油气的富集;河道砂体影响断鼻构造内部油气的运移与富集,同一断鼻构造带上储集砂体的发育控制油气的富集分布。  相似文献   

6.
焉耆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焉耆盆地早、中侏罗世为一拉张型断陷盆地,具有先张后压的构造演化特征,这决定了侏罗纪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类型和展布特征。该盆地侏罗系中、下统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特别是陡坡带扇三角洲体系和缓坡带辨状三角洲体系的广泛发育及种马场,宝浪苏木两大碎屑流沟道体系的发现,为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工作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在该区可能存在的几种分布模式,对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主要油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通过统计试油证实为油层的砂体的深度和储集物性分析认为,莫里青断陷古近系双阳组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为围岩生烃条件和砂体物性条件:围岩供烃门限深度为2700m,双一段及双二段下部暗色泥岩能够大量排烃,为其中的岩性圈闭提供油气,断陷中部78%的岩性油藏在此深度之下;砂体达到聚烃门限需要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大于0.8×10-3μm2,96%的油层物性在此门限值之上。解剖双阳组典型岩性油气藏认为,只有两主控因素均达到门限时,圈闭内才可能聚集油气成藏,当两主控因素条件较好时,可能形成含油气性较好的岩性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表现出较强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天然气的有效开发。以多方面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建立了成藏模式,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开发提供一定支撑。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构造运动、有效烃源岩、有效储层发育程度三个主要因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然气藏发育“自生自储式”及“上生下储式”两种成藏组合。其中乌拉力克组发育“自生自储式”的成藏模式,克里摩里组发育“上生下储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美索不达米亚盆地是全球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主要产层为白垩系.在构造、沉积、钻井、测试等资料基础之上,研究认为多套优质成熟烃源岩、有利的储盖组合、一系列大型背斜圈闭控制着盆地内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受成藏条件控制,盆地中—南部和北部发育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盆地中—南部发育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油气以通过输导层的水平运移为主,烃源岩差异造成原油性质的差异.盆地北部,侏罗系—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大型走滑断层运移到上白垩统储层,油气的差异运移聚集作用造成油气藏原油特征下轻上重.  相似文献   

10.
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作为我国东部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勘探程度较高。深部的地层岩性油气藏是西部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其中西部凹陷沙三段是非常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层位。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有效烃源岩分布、浊积砂体展布和油气运移3 个因素的控制。在成藏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西部凹陷中深部沙三段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其最有利的勘探区域为清水洼陷及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1.
以钻井油气层地震-地质综合分析为起点,以保幅纯波地震资料信息分解为基础,针对目标体,采用在小时窗范围内提取油气层地震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开展含油气检测研究,根据地震多属性的综合变化共同确定含油气层系的空间分布范围,结合流体势分析为勘探阶段处于斜坡部位等的岩性圈闭综合评价提供辅助评价依据。通过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等多个地区的实际应用,有效圈定了已知含油气层系分布范围并预测了有利含油气区块。在潜江凹陷预测的严河有利含油气区块钻探的严5井,台北凹陷红台-疙瘩台地区预测的有利含气区块钻探的红台13井、疙11井和疙13井,胜北地区预测的有利含油气区块钻探的胜北16井等均不同程度获得商业性油气流,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初步证实了该方法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好、分辨率较高、构造相对简单的较高勘探程度地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应用表明,数据体的选择、含油气层位的精细标定、含油气检测试验(地震敏感属性优选、有效频段的选择)、时窗大小的确定、目标体顶底约束层位的解释等是利用保幅纯波地震资料直接开展含油气检测技术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库木塔克凸起是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前侏罗系5大古凸起之一,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古凸起。因该区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和勘探方向尚不是很清楚,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持续发育的古凸起既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同时也控制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的方向。通过研究,明确了前侏罗系成藏模式为砂岩侧向运移、剥蚀地层圈闭背景下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地层油藏;侏罗系成藏模式为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超覆地层圈闭背景上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3.
常规油层和气层的解释理论和技术日趋完善,但关于凝析气藏的测井解释理论基础还相对薄弱。以吐哈盆地红台地区为例,对凝析气层的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凝析气层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幅度和深、浅、微电阻率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研究区凝析气藏特点,在关键井“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采用交汇图技术和实际试油、试气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常规测井储集层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红台气田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凝析气藏特点,建立了研究区储层参数分类评价标准,依据该标准将红台地区储集层划分为4类。   相似文献   

14.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军 《中国石油勘探》2012,(2):8-11,21,8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目前发现了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基底潜山、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其次在大磨拐河组地层中也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平面上,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烃次凹内及其周边的断裂带、潜山带内,以及生烃次凹附近的岩性砂体中。贝尔凹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生烃次凹、断裂构造带和不整合面及沉积相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有利火山岩油气勘探区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山岩油气藏是近年来热点勘探领域,三塘湖、准噶尔盆地已相继在火山岩储层取得了突破。吐哈盆地下含油气系统与相临盆地具有相似的石油地质条件,地震、钻井、重磁电资料显示,盆地火山岩发育广泛,成带分布。盆地下组合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成熟度较高。盆地下组合在钻井中已见到了油迹显示,展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吐鲁番坳陷南缘的迪坎尔构造带、鲁东构造带、塔克泉构造带和哈密坳陷的黄芦岗构造带、堡东构造带位于盆地南北两条强磁异常带内,预测这些区域火山岩储层发育,其下组合目的层埋藏浅,资料品质较好,占位较为有利,是近期火山岩油气藏有利勘探探索区域。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中浅层大型坳陷湖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地质背景决定了其具有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由于各时期基准面升降造成可容空间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因此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的砂类型有一定的差别;同时由于储层埋藏深度以及与烃源岩的相对位置不同,各含油组合隐蔽油气藏成藏的条与分布规律也有一定的差别。针对三角洲前缘相带砂泥岩薄互层岩性油藏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薄互层隐蔽油藏预测技术攻关,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模式识别以及薄互层隐蔽油气藏地球物理识别预测技术系列对岩性圈闭进行了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优选出几个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勘探目标区,为下一步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成藏要素及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成全 《吐哈油气》2008,13(3):208-213
石炭系地层在三塘湖盆地广泛发育,沉积了巨厚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并建造了巨厚的火山岩系,形成了独立的含油气组合。岩相、岩性决定了火山岩储集层的先天条件,为后期风化淋滤奠定了基础;火山岩储集层经历了两期风化淋滤,形成了产状和产液能力均不同的两套储集层;鼻状构造背景形成油气运移的低势区,决定了油气运聚方向;后期构造裂缝的形成改善了储层渗流特性,决定着储层产液能力。在分析油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三塘湖盆地北东向展布的鼻状构造带是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有利的勘探领域,而淖毛湖、汉水泉乌通等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的凹陷是下步风险勘探领域;南缘逆冲构造带是寻找孔隙一裂缝性油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对该区的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自新生代以来长期处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之下,持续分阶段的隆升导致盆地的古海拔变高、湖盆封闭、气候干寒和盐源充足,形成典型的高原咸化湖盆,以“深水成盐”模式为主,湖内“双扩散对流”在斜坡底部能量突变带附近(如断裂下盘)能够快速堆积大量与盐类共生的烃源岩,该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虽低,有机质类型却好,具有较高的烃类转化率和保存条件,能够成为优质烃源岩.高原咸水环境有利于发育丰富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滩坝砂体,常分布于坡折带以下;该类型湖盆具有“自我封闭”的地层流体,储层胶结作用又普遍发育,极易形成物性尖灭成因的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取决于断裂—砂体的油气输导能力.高原咸化湖盆具有典型的“坡折带控砂”和“断裂控藏”的地质规律,岩性油气藏主要富集于坡折带以下,输导断裂发育的区带.  相似文献   

19.
民丰洼陷岩性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民丰洼陷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处在凹陷东北边缘的特殊位置,成藏条件优越。古近系岩性油藏主要包括砂岩透镜体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砂体被断层切穿的岩性油藏三种类型。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浊积岩砂体的性质和分布,砂体分布范围内有利的构造位置和有利的沉积储集相带成为控制岩性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油气勘探方向应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两种成因的储集砂体展开。  相似文献   

20.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致密砂岩气藏控藏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合分析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致密砂岩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和控藏要素基础上,指出北部山前带气藏具有油气同源、源储一体、近源聚集的特点.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地层是一套优质烃源岩,是研究区天然气富集的主要贡献者.水西沟群沉积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体发育,成为气的主要富集场所.构造高部位褶皱作用强烈,裂隙、微裂隙发育,提高了致密砂体的渗透性能,平缓的斜坡区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弱,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原生气藏.烃源岩在新近纪-第四纪进入大量生气期,成藏较晚有利于致密砂岩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