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查明柴达木盆地构造形态、煤层赋存情况、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及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等,对柴达木北缘地区进行煤田勘探.伽马测井时发现,该地区侏罗系煤系地层自然伽马放射性呈现高异常.针对此异常现象,对该地区地质背景、放射性异常层物性特征、沉积环境、异常成因机制等做简单分析,认为这里正在发生放射性矿物成矿作用,通过应用煤田地球物理中的测井方法,可以对该地区铀、镭等放射性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过程做简单分析研究,这对于进一步指导这类盆地的找矿及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高放射性物质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岩性当中,因此,采用常规的自然伽马测井在储层解释当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是在自然伽马测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地层中钍、铀、钾的含量,结合钻井取心资料,准确估算泥质含量,以进行更加精确的储层分析评价。本文通过对不同岩性中放射性物质的分析,讲述高放射性储层的识别方法。以吐哈地区A井为例,讨论了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识别高铀储集层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气藏是低孔、低渗气藏,储层埋深较大,地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缺乏,而测井资料相对丰富,因此测井资料是其储层精细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勘探成果的研究,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岩性交会等各种储层研究方法和手段,建立了研究区下古界标准井测井岩性剖面.  相似文献   

4.
根据祁连山永久冻土区区域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岩石物性特征,开展了CSAMT方法的探测研究.通过对CSAMT原始数据的分析解释,发现测区浅部0~100m深度段,呈现一似层状的高电阻率异常;在中深部存在纵向条带状低电阻率异常且电阻率呈现横向不连续变化.结合地质、钻孔资料得出浅部0~100m深度段的高电阻率异常为冻土层的反映,中深部呈现横向不连续的电阻率变化或纵向条带状低阻异常为断裂构造引起.因此认为CSAMT能够很好地分辨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运移所需要的冻土盖层和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5.
上护林盆地位于我国第三条濒太平洋火山带-大兴安岭火山岩带西北侧的额尔古纳地区.该区与我国的满州里地区、俄罗斯红石地区、蒙古多尔诺特地区一起组成一条北东向的铀-多金属成矿带.20世纪90年代初,核工业东北地质局与俄罗斯松林地质生产联合体合作找矿中,对盆地进行了1∶2.5万地质填图,施工了6个钻孔,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深部资料.2008年,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盆地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盆地为一火山塌陷盆地,其地质特征与邻近的俄罗斯、蒙古的中生代盆地相近,具有赋存大型、超大型火山岩型铀-多金属矿床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6.
针对火成岩储层评价中岩性识别、有效层划分、地层对比工作中存在的诸多技术难点,在分析自然伽马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以三塘湖盆地ND地区火成岩储层为例,对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火成岩储层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火成岩测井系列优化及储层评价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南黄海盆地南部拗陷中深部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于主控断层深部几何形态及其滑脱深度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对上盘深部地层产状、内部构造缺乏正确的认识.为了确定主控正断层在深部的几何形态,以研究区内2条典型的主控正断层为例,综合利用断层浅部资料、上盘当中对比标准层资料及倾斜剪切角,采用倾斜剪切法对断层深部的几何形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倾斜剪切法模拟的主控断层深部几何形态与现实情况符合度高,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将该方法推广到南黄海盆地南部拗陷的地震解释中,可以提高解释准确度,加深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储层的裂隙发育程度与储层的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相关,通过对沁水盆地郑庄区块80余口井测井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地质构造作用及裂隙发育对测井特征的影响,认为研究区识别煤层气储层裂隙的敏感参数依次为体积密度(DEN)、深侧向电阻率(RD)、声波时差(AC)、井径(CAL)、自然伽马(GR)、中子孔隙度(CNL)等,通过判断深、中、浅三个电阻率值的差异识别裂隙发育程度,建立了夹矸层RD≥3000 Ω·m、3000Ω·m>RD≥1000Ω·m、1000Ω·m>RD≥500Ω·m、RD<500Ω·m、及CNL> 45%等几种类型的测井响应参数,给出了相应的测井响应示例,为建立研究区的裂隙发育展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济源盆地中生代侏罗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研究区中生代盆地物源及水动力、铀源、构造、沉积环境及沉积建造、铀成矿层位和矿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区铀矿为典型的滨浅湖相层间氧化带沉积砂岩型铀矿,初步推断其形成主要经历了盆地含矿建造形成和铀初次聚集阶段、表生-后生富集成矿阶段和岩浆热液叠加改造阶段,侏罗系杨树庄组为该区主要的含铀层位,具有重要的找矿潜力和研究价值。为该区域铀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春光区块岩性复杂,高矿化度和高束缚水并存,部分储层具有高放射性特征,使用常规伽马测井曲线在储层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储层厚度划分和部分参数计算不精确等。为解决生产中泥质含量的计算,黏土矿物成分的定性归类,高放射性储层的识别,沉积环境的分析,生油岩的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收集大量试油、测井、动态生产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和交会图的分析方法,对春光油田的伽马能谱曲线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工区相关参数判别标准,运用叠合法识别高放射性储层,同时分析了沉积环境,相关成果在后期储层的识别和解释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展布特征,总结其沉积演化规律,以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地球化学、盆地分析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3类亚相,其中以三角洲前缘和深湖2种亚相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时期的演化,采用遥感技术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 CBERS和ETM+卫星影像的处理,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现直径大于300km的环形构造,环形中心位于甘肃 省东部的东华池附近。该环形构造内西部为西峰油田,中东部有古生界—中生界大型煤田,东南和西北部都有 铀矿的发现,4种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和铀)居于环中。地球物理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证明,该环形构造 为一相对独立的块体,其活动既有升降,又有旋转,受深部控制,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印支运动、燕山运 动和喜山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对多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tectonic setting, coal rank, gas content and permeability, coal reservoirs have diff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coal reservoir geometry, gas content, adsorption capacity, pores and fissures developments and permeability data, the coalbed methane(CBM)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undergoing different paleo-temperatures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coal rank has a higher trend from the north part to the south and from the shallow part to the inward basin, which determines CBM distribution and recoverability. In the north, although having large coal thickness and high permeability, Zhungeer-Xingxian coal rank is low, and gas content is small. In the central part, with medium rank, higher gas content and relatively high permeability, and the Wubao-Liulin area is the most favorable area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 In the southern part, medium and high metamorphism coal occurs, and although having the highest gas content, the permeability in the Hancheng area is low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eared coal.  相似文献   

14.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建造、构造变形、主要构造变动事件及同位素测年等资 料,对盆地后期改造期次、类型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盆地改造作用发生于晚侏罗世以来,可分为晚侏罗世、早白 垩世、早白垩世末—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及中新世末—现今5个阶段,改造形式包括抬升剥蚀、冲断褶皱、叠 合埋藏、断陷分隔及热力改造等,并且在空间上有明显的不均一性。盆地后期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密切。 提出了晚侏罗世以来多期抬升剥蚀期控制着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发生形成,构造抬升(掀斜)区控制着铀矿的空 间展布,而冲断褶皱、叠合埋藏、断陷分隔等改造作用使含矿层变形破坏、深埋或与地下水补给区分割,对铀成矿 作用不利。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侏罗系煤与砂岩型铀矿在空间上密切共存,为探讨煤与铀矿的关系,进行了广泛 的野外调研和系统的室内分析。在煤岩特征、煤的成岩演化和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从泥炭至褐煤 的煤化过程中,铀的含量不断增加;铀含量与煤岩显微组分中的镜质组含量成正比;砂岩成岩矿物与煤化作用有 关;煤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与含矿砂岩具一致性。研究认为,在同生成岩阶段和早成岩阶段,煤对铀 的作用主要包括吸附作用、络合作用及还原作用;表生成岩阶段,煤对铀的再分配和“保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油气成藏特征的详细分析,该地区差异压实作用过程可分为压实排水、压实排烃、弹性压实三个阶段;差异压实作用不仅受到砂泥比等沉积物类型及含量的影响,古地貌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差异压实与岩性、区域构造、古地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可形成不同的有利圈闭类型,对差异压实作用及其有利圈闭类型的认识,有利于深入寻找油气资源及合理开发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新生代以来亚洲板块与周邻板块运动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及盆地抬升的 地质学证据,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盆地— 高原转型期的驱动力主要源于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隆升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远源波及力。鄂尔多 斯盆地抬升的时期主要分为:新生代早期(65~45、45~25)MaBP,盆地处于缓慢阶段性抬升期;新生代晚期(25 ~0.78、0.78)MaBP,盆地处于快速阶段性抬升期,且抬升的频次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 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 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 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 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 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 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 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 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 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 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 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 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 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 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 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 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 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 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 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 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 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 (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 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 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 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 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震旦纪—早二叠世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以板块(地块)之间的开合与盆地的形成、消亡为特征,中生代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盆地、山脉的形成受特提斯洋及深部构造背景的影响,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形成了现今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深部构造与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盆地深部构造与造山带深部构造的相互作用以及浅层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基础;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洋-陆转化和陆内演化两大盆地演化阶段,在两大盆地演化期间,新疆北部、塔里木、柴达木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形成与消亡改造的关键构造事件具有一致性;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阿尔金构造带以东地区的沉积建造、构造活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部位与层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和山前构造带,使得各盆地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The advantage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which takes base-levels as reference, is that it can be applied to continental depositional basin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factors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resolution of sequential stratigraphic analysis. Moreover, the principles of base-level cycles are also suitable for analyzing sequential stratigraphy in continental coal-bearing basins because of their accuracy in forecasting distribution of coal measures. By taking the Dongsheng coalfield in the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base-level cycles i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oal i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Yan'an formation in the Dongsheng area is a long-term base-level cycle which is bordered by nonconformities and made up of five mid-term cycles and 13 short-term cycles. The long-term cycle and the mid-term cycles are obvious in comparison with a transverse profile. The episodic coal accumulation in the Mesozoic Ordos basin means that the deposition of primary matter (peat bogs) of coalification is discontinuous, periodical and cyclical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n. The episodic accumula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the Yan'an stage is controlled by ascending-descending changes of a long-term cycle and middle-term cycles. Coal measures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periods of the long-term cycle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layers, big cumulative thickness and poor continuity. Coal measures formed in the mid-term of the long cycle are dominated by good continuity, fewer layers and a small additive thickness,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thick and continuous coal measures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of mid term base-level cy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