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藏保存及破坏定量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运动复杂,其油气藏破坏因素多,油气显示也呈多样化形式(稠油、油砂、沥青)。该地区油气藏虽然破坏量很大,但同时也是盆地油气的最富集区。对油气藏破坏因素的分析表明,西北缘的油气藏破坏类型以断裂活动、油藏抬升和褶皱变动为主。多种估(计)算方法(盆地模拟法、区带地质分析法、地质锚链法),分别定量地估(计)算了西北缘油气原始聚集量、保存量、破坏量、残留量和散失量。结果表明,西北缘油气总散失量占原始总聚集量的72.1%~78.1%,其散失量在燕山期最大,印支期次之,喜山期最小,这与西北缘油源丰富、单斜地质构造、多期成藏、长期多期散失以及多种破坏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 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中国中西部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指出燕 山期及之前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准西北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川西)最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喜 山期则主要表现为早衰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保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调整和定型;喜 山晚期是新生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准南 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山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多期叠加盆地古隆起控油规律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隆起是沉积盆地中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对于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及流体活动都有较大的制约作用.隆起具有多种成因机制,伸展、聚敛与走滑环境都可以形成隆起.随着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变化,各种动力机制的复合可以使不同初始成因的隆起发生叠加,从而形成结构形态更加复杂的隆起.隆起的演化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或雏形期)、发展期、高峰期、继承期、改造期和消亡期6个基本阶段,而现今所见的隆起可能仅停留在某些阶段上.在含油气盆地中,隆起往往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场所.沉积期的隆起影响着生储盖组合的发育;成藏期的隆起制约着油气运聚;调整期的隆起影响着油气再分配;定位期的隆起决定着油气最终富集部位.沉积盆地大多为多期原型盆地叠加发育而成,多期叠合作用导致:古隆起多层系油气聚集;在叠加界面上形成了一套油气成藏组合;多期生、运、聚使古隆起油气聚集几率增大,易形成大型油气聚集带;多期次断裂复合可形成以断裂为主导的油气聚集带;后期成岩改造形成的"封闭层"将古隆起分割为多个含油气区间.古隆起轴部及其斜坡带分别形成了以背斜型和岩性-地层型为基础的大型油气聚集(区)带,油气藏具有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的复式含油气结构.  相似文献   

4.
区带油气聚散是一个多因素的、极为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油气的最终聚集量更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整套实用的油气聚集、散失量计算方法:区带供油气计算;油在运载层中残留量计算;气在运载层中被岩石吸附量计算;气在储集层中扩散量计算。通过对比供油气量、油气总散失量及圈闭容积三者的关系,建立起计算区带油气聚集量平衡方程,从而为盆地数值模拟的软件设计及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和多期构造变动破坏作用,目前发现此类盆地存在着很多复杂油气藏.多期的构造变动是叠合盆地形成复杂油气藏的主要原因.通过塔里木盆地研究表明:可以用成藏期内剥蚀量和剥蚀前地层厚度比来定量表征构造变动强度,并利用地质统计的方法建立构造变动强度与油气藏保存概率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预...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等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研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规律;从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剥蚀作用、断裂-破碎作用),大气水下渗作用等对油气藏破坏的时期、程度、方式和油气的再运移、聚集、散失的机理等入手,分析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油气保存条件演变的地下流体化学-动力学的行为响应特征,总结了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破坏因素的主要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油气成藏及分布序列的连续聚集和非连续聚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勘探的深入、科技的发展,诸如煤层气、页岩油气、根缘油气及水溶气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逐步被勘探开发。按照聚集类型可将其划分为"源端元"及其附近的连续聚集和"储端元"及其附近的非连续聚集,分别形成非常规油气藏和常规油气藏,并包含了中间多种类型的过渡油气藏,兼或具有两种聚集特征。为此,在对油气成藏和分布序列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上述两种聚集类型形成的油气藏种类、分布和特征等,以期对油气藏分类和勘探决策提供参考。结论认为:非常规油气藏和常规油气藏在理想盆地成藏和分布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平面上从盆地中心向边缘、剖面上从深部向浅部依次形成煤层气藏、页岩油气藏、根缘油气藏、水溶气藏、常规油气藏等;在源储关系(静态因素)、运移特征(动态因素)及油气赋存状态上呈有规律的变化;伴随着构造、温压、生烃量、运聚、储集等地质条件的变化,连续聚集和非连续聚集的油气藏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成烃成藏理论新思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是在盆地形成、发展直至萎缩的石油地质演化过程中,各种沉积物经历了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共同作用后的产物。烃源岩的初次运移过程,应当是在卸载减压物理场条件的诱发作用下,先产生烃源岩"破裂排烃",然后是"排烃压实",最终才导致"压实排烃"。区域概念上就可以把石油聚集量理解为石油排出量。盆地全面萎缩发展阶段是盆地油气藏的最终完善定型期。   相似文献   

9.
以IHS2009资料库14个主要盆地4 400余个油气藏资料为基础,总结了南美西缘前陆盆地油气聚集特征,并对油气差异富集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美前陆盆地油气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差异富集特征:1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在北段盆地(可采储量占总量85%),中段(6.9%)和南段盆地(8.1%)油气富集程度低;2纵向上北段盆地油气富集在上部白垩系和第三系储集层,中段盆地油气富集在侏罗系以下储集层,南段盆地富集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2)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段性是油气差异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1烃源岩分段性发育决定油气平面富集位置;2储盖组合发育层位的分段性决定油气纵向富集层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生代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也是中国典型的复式油气成藏聚集层系.基于对中国西部海相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情况,对源岩、储层类型、盖层类型及运移通道等主要油气成藏要素综合分析,论述了多套烃源岩多期油气充注历史,认为:油气藏类型复杂,具有多套储盖组合,上、下层系间储盖组合差异大;圈闭类型复杂,主要包括背斜圈闭、断块圈闭、礁滩体圈闭、砂砾岩岩性圈闭和火山岩刺穿圈闭等;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断裂、不整合面、缝洞体和砂岩层段等,其中断裂主要作为纵向上的运移通道,不整合面、缝洞体及砂岩层段在横向上的运移作用明显.研究认为,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叠加是复式油气藏形成的基础,多套烃源岩的多期生烃作用是复杂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输导断裂和储层发育等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是油气藏类型多样及分布复杂的重要因素.该成果对推动中国海相盆地油气勘探和复式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成藏特点和勘探思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克拉通(内)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领域。中国的克拉通破碎性强,经历了多次开合构造旋回并受到晚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决定了该类盆地油气藏一般有多期多源生烃、晚期定型或成藏的特点.形成原生、准原生和次生油藏的复杂空间组合。其主要成藏控制因素为生烃坳陷、古隆起和古斜坡、不整合和岩溶作用、断裂和裂缝系统、后期保存状况等。适于该类盆地的勘探思路为:确定有效烃源岩,强调古隆起和晚期改造的不同作用,强调对次生储集空间的研究,明确岩性油气藏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位.自觉地从次生油气藏向近源层逼近,同时还必须形成与之配套的技术工艺体系。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12.
火山作用与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火山活动对油气生成、运移、储集、封盖、聚集和保存这六个形成油气田的重要因素有着重要影响。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在岩浆迅速冷凝过程中会产生孔洞和缝隙,成为容留油气的空间;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灰沉积,具有遇水膨胀和分散的特点,地层孔隙被其它充填后而成为良好的封存盖层并能抗御新构造运动的破坏而有利于油气田的保.存;火山活动提供1 020~1 200C的岩浆和300~400C的热液流体携带的热能,为油气运移提供热动力条件,促进油气运移;火山活动在沉积盆地内形成的火山岩体与侵入岩体,为含油气盆地增加了一种非构造圈闭--火山岩岩性圈闭。火山活动与油气的储集、封盖、运移、聚集和保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含油气系统。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和黄骅坳陷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油气勘探理论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香增  任来义 《石油学报》2016,37(Z1):79-86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坚持深化精细勘探常规油气藏,积极探索非常规油气,揭示了低渗混合润湿孔隙介质通道中石油推进式运移的动力学条件与机理,创建了特低渗交替式石油成藏理论,厘清了油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指明了老油区勘探方向。在天然气勘探方面,揭示了上古生界砂体及裂缝输导、多期充注、原地或垂向运聚的成藏机理,其具有“广覆式”生烃、“大面积”成藏、储集砂体垂向叠置横向连片、近距离运移多层段聚集的特点;下古生界古地貌环境、储层岩溶及成岩作用、运移动力、铝土岩不整合输导体等因素控制了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聚集成藏。形成了对页岩气成因类型、赋存空间、赋存顺序的多项认识,并通过配套使用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及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领域的多项勘探工程技术,有力指导了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四川盆地西北部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和平面分带性,研究梳理了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探讨了不同构造背景下油气聚集的差异化特征,揭示了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对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前陆盆地构造运动在纵向上促进了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在横向上对逆冲推覆带—坳陷带烃源岩热演化具有一定的延迟效应。前陆盆地构造深埋作用造成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挤压运动使储层孔隙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逆冲断裂破坏了前陆冲断带地区盖层的封盖能力,降低了圈闭的有效性,前缘隐伏带和坳陷带发育断块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条件较好。综合分析认为逆冲推覆带受不整合面—断层疏导体系影响,古生界油气藏具有“早油晚气、后期调整、保存控藏”的特征,前缘隐伏带受渗透层—断层组合的阶梯状疏导体系控制,具有“多源充注、多期运聚、通源断裂控藏”成藏特征,而坳陷带主要受层间断裂垂向疏导体系控制,气藏具有“近源充注、持续供烃、层间断裂控藏”成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前缘隐伏带是川西海相深层油气突破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孔店组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孔店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孔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特别是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孔南地区孔店组油气具有2种成藏模式:一种是构造型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即在构造高点断裂发育带形成逆牵引背斜、断鼻或断块油气藏;另一种为地层岩性型油气成藏模式,通常在斜坡区形成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或在构造高点形成断块-岩性油气藏.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总结油气成藏规律,特别是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富集条件,对于油田储量及产量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煤系地层中往往包含了源内成藏、调整成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特别是在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盆地中,煤系地层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机制复杂。为揭示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史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镜下薄片观察、包裹体测试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存在源下、源内、源上3种成藏组合;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早、晚2次生烃过程,呈现“早油晚气”的生烃特征;油气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发生于中白垩世,低熟原油和少量天然气主要储集于粒间孔及溶蚀孔隙中,晚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第二期成藏发生于古近纪中期至今,大量天然气和高熟原油主要储集于溶蚀孔隙和构造裂缝中;烃源岩成熟演化、储层改造及构造活动共同控制了黄骅坳陷煤系油气成藏。基于上述认识,提出煤系油气“中转站”成藏模式,即油气优先在源内或近源储集体中聚集,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改造,油气由“中转站”向其他油气低势区调整。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罗群  庞雄奇 《石油学报》2003,24(2):24-29
断裂控烃理论指出:“断裂是陆相盆地控制油气生、运、聚、散和分布的根本原因;断裂与油气藏的关系是枝与果、藤与瓜的关系;科学的勘探思路是以断裂为基本线索,沿枝(断裂)摘果(油气藏),顺藤(断裂)摸瓜(油气藏)。对柴达木盆地的断裂控烃特征研究表明,断裂对油气的生、运、聚、散和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腹地控烃断裂发育,资源潜力巨大,具备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最有利取得油气勘探大突破的重要地区,其中牛东—一里坪凹陷的鄂博梁Ⅲ号—伊克雅乌汝—鸭湖—台吉乃尔构造带、中南隆起区的碱石山—落雁山—船形丘、大风山—红三旱三—四号构造带应成为取得油气勘探大突破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宝饶构造带构造复杂,油气富集。宝西、宝中和宝东3个局部构造特征各异,其内发育的滑脱、调节和反转等构造与油气关系极为密切。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与不整合控制了宝饶构造带的油气运秽与聚集。北西向断层是沟通生烃中心与聚集区的油源断层,为油气运秽提供通道;北东向断层垂直于油气运秽的方向,封闭性强,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秽通道,并且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空间。宝饶构造带的油气横向上主要分布于断层交汇处,纵向上集中分布于腾格尔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