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藏保存及破坏定量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运动复杂,其油气藏破坏因素多,油气显示也呈多样化形式(稠油、油砂、沥青)。该地区油气藏虽然破坏量很大,但同时也是盆地油气的最富集区。对油气藏破坏因素的分析表明,西北缘的油气藏破坏类型以断裂活动、油藏抬升和褶皱变动为主。多种估(计)算方法(盆地模拟法、区带地质分析法、地质锚链法),分别定量地估(计)算了西北缘油气原始聚集量、保存量、破坏量、残留量和散失量。结果表明,西北缘油气总散失量占原始总聚集量的72.1%~78.1%,其散失量在燕山期最大,印支期次之,喜山期最小,这与西北缘油源丰富、单斜地质构造、多期成藏、长期多期散失以及多种破坏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勘探进展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缓慢发展阶段,勘探在盆地边缘进行,80年代引进数字地震和注蒸汽热采技术,90年代提出“立足大凹陷,寻找大油田”,主攻盆地腹部的部署原则,侏罗系成为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截止到2001年底,侏罗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8×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253.98×108m3,分别占准噶尔盆地石油和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30%和40%.2001年侏罗系原油年产量达502.82×104t,占当年原油总产量的51.9%.侏罗系的优质储量为新疆油田分公司2002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104t,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盆地内发现的3个侏罗系油气田(藏)富集区,它们控制着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原油年产量。侏罗系油气田(藏)成藏和富集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准噶尔盆地次生油气藏的基本规律和勘探潜力。油源和断裂是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次生油气藏成藏的必要条件;圈闭、储集层及保存条件是油气田(藏)富集的主要条件。建议下一步要把侏罗系新区和新领域勘探放在首位,加强新区地震勘探和预探,解剖“头屯河—齐古组”地层岩性圈闭,坚持滚动勘探开发,组织八道湾组低渗透油藏和南缘复杂构造攻关。  相似文献   

3.
李铁军 《勘探家》2000,5(3):49-54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自源型,另一种为他源型。得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各个储集岩系孔渗特性及实际的地质特性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选取了进行流体势模拟研究所需的基本参数,并对不同的储集岩系中流体势在不同时期的流体势进行了模拟恢复。研究表明,他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流体势及流体势梯度的控制下,发生侧向运移并在相应的储集层系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油气的运移主  相似文献   

4.
首先提出了两大类油气散失的方式和途径,即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散失和油气成藏后的散失,并分别对各种油气散失的方式进行逐一讨论。在详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油气散失的6种主要途径和机理(即断裂散失、吸附散失、水溶解散失、天然气扩散散失、次生蚀变作用引起的散失及构造运动引起的散失)进行了描述,建立了5种相关的油气散失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介绍了准噶尔盆地油气散失的定量计算方法,其中对天然气扩散作用造成的散失量计算模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对准噶尔盆地油气散失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自源型,另一种为他源型。笔者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各个储集岩系孔渗特性及实际的地质特征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选取了进行流体势模拟研究所需的基本参数,并对不同的储集岩系中流体势在不同时期的流体势进行了模拟恢复。研究表明:他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流体势及流体势梯度的控制下,发生侧向运移并在相应的储集层系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油气的运移主要受流体势的影响和控制;第二阶段则是受断裂带切割作用的影响而使先期形成的油气藏内部的油气发生重新运移而进入侏罗系地层形成他源型油气藏。自源型油气藏则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是由流体势相对较高的昌吉凹陷向陆梁隆起和东部隆起等流体势较低的地区发生侧向运移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体系分形特征与油气藏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分形理论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区的断裂体系进行研究,发现断裂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对于断裂体系而言,分形维数越大,则断裂分布越不均匀,断裂越发育。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裂的性质及走向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正断裂以NW向为主,自相似性强,其分维数(0.5623)大于NE向正断裂的分维数(0.5611)。逆断裂则以NE向断裂为主,自相似性强,其分维数(1.1356)大于NW向逆断裂的分维数(0.9880)。在有断裂发育的油气藏中,其分维数(1.9640)大于无断裂油气藏的分维数(1.7630)。而在有逆断裂发育的油气藏中,其分维数(1.9540)更是远远大于有正断裂油气藏的分维数(1.1460)。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和垂向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油田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红山嘴油田原油来自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原油沿着不整合面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断裂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从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对比中得出,地层水的保存环境直接指示了油气藏的成藏环境;地层水所指示的封闭环境,均有良好的油气藏发现。燕山期构造运动断开了红山嘴油田石炭系至白垩系。通过断层两盘的地层水特征对比,发现燕山期运动后所形成的南北向断裂带处于开启状态,红车断裂带北段油气藏封闭性差,出现油气散失;通过原油密度分布与饱和烃气相色谱关系研究,得出红车断裂带北段经过水洗和生物降解后形成红山嘴稠油区。红车断裂带南段,由于白碱滩组巨厚层泥岩盖层的封盖作用,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好;在近东西向断层遮挡等情况下,形成了良好的断块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富集,油水关系复杂。基于研究区大量地层水化学数据,分析了石炭系—白垩系各含油层系地层水化学垂向、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地质背景,对红山嘴油田进行解剖,探讨了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之间的关系。研究区纵向上从深到浅、地层由老到新,地层水矿化度逐渐减小;平面上,石炭系—白垩系,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区呈现从西北缘逐渐往盆地内部迁移的趋势。盆缘地区或克—乌断裂上盘等地区受地表水或大气水下渗淋滤影响较大,地层水处于自由交替循环带,分布低矿化度、低氯离子浓度的Na2SO4型或NaHCO3型水,地层封闭性较差,通常形成稠油;往盆地内部或克—乌断裂下盘等地区,地层水处于交替停滞带或阻滞带,浓缩程度高,主要分布高矿化度、高氯离子浓度CaCl2型水,地层封闭性好,形成保存较好的中—轻质油。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侏罗系隐蔽油气圈闭勘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的东南斜坡带三叠—侏罗系背斜、断裂等构造不甚发育,但沉积相类型多(有旱地扇、湿地扇、辫状河、曲流河、网结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9个相,30个亚相和近百个微相),相变频繁,碎屑岩不稳定组分较多,成岩作用类型多且变化大。此外,地层尖灭、超覆、不整合等十分发育,使本区具备了形成隐蔽油气圈闭的基本地质条件。在西北缘三叠—侏罗系中可能存在着四种隐蔽圈闭类型:地层型、岩性型、古地貌型、混合型。从西北缘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在克—乌断裂、乌—夏断裂的南北都有隐蔽油气圈闭的发育区,其中最有利的地区应是拐114井—241井—百65井—134蟛—夏40井以南的玛湖坳陷的北斜坡带。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葳已成为该盆地侏罗系勘探的必然选择。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油源条件为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地层、岩性油气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基础和物质基础。侏罗系头屯河一齐古组介于两个不整合面之间,地层、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非常有利于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SB3层序界面之下形成了大型的三角洲和沉积坡折带,层序界面上深切河谷很多,也有利于地层圈闭发育。侏罗系以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曲流河和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能量相对较弱,砂泥比相对较低,有利于岩性圈闭的发育。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中存在规模巨大的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极有可能形成巨大的成岩圈闭。因此,准噶尔盆地地层、岩性油气葳有着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论述了陆西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与油气运聚特征、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证据以及不整合-断层运聚体系的成藏模式。陆西地区存在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和整一-整一型4种不整合类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削蚀型不整合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在陆西地区有6种不整合结构类型,其中Ⅰ、Ⅱ型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最有利。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源边—不整合—斜坡—环带状和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2种成藏模式。由此可见,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 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对断层岩显微构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断层大致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结合前人对该区断层岩以及三级河流阶地的年代学研究结果,确定了该断层3次活动的时间分别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末期.根据断层岩中发育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断层带中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确定了该断层的最小贯穿深度为6 500m,至少断至侏罗系的烃源岩.对准噶尔南缘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霍-玛-吐断层向下断至侏罗系烃源岩,并在侏罗系主力烃源岩大量生、排烃之后,经过3次启闭过程,对应了3次成藏过程.断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可对油气藏形成遮挡.对成藏过程进行的分析表明,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的中部成藏系统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有利的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远源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系统热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盆地温压系统的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远源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隆起区具有高地温、高地温梯度和高大地热流的特征,坳陷区则相反;坳陷区普遍发育超压,并向盆地边缘呈不规则环状降低,盆地南部及腹部坳陷区发育强超压,盆地东部次之,西北缘以弱超压为主。垂向上盆地发育P-T3、J1-J1s和K1tg-E2-3a三套相对封闭的温压系统。海西期盆地沉降速率较快,P-T3期温压系统超压积聚;至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凸起边缘切穿盖层的断裂活动频繁,地层温压场调整,油气突破盖层运移与聚集,是该区远源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期盆地主要为南降北升的掀斜运动,断裂活动微弱,相对封闭性温压系统的发育使油气保存条件优越。平面上远源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莫北―莫索湾地区、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等低温压场区,是准噶尔盆地远源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深入揭示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结果表明,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地带是大气水下渗淡化区,通常遭受大气水下渗淋滤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内部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油气可能在局部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油藏规模相对较小;西北缘断阶带、陆梁隆起区、莫索湾-莫北凸起、达巴松凸起和车拐地区等为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区,油气大量聚集,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6.
全球已开发千余个目的层系埋深超过4 500 m的油气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准噶尔盆地已开发目的层系埋深均浅于4 500 m,尚未在深层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开展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深层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发育情况以及油气的保存条件,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和南缘深层广泛发育多套泥质烃源岩且已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排烃潜力大;由于溶蚀和超压等地质作用,盆地深层普遍发育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出现“差中有优”的现象;湖盆扩张期形成的多套区域盖层能够起到较好的封盖效果,有利于深层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根据生储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关系,以及探井深层油气显示情况,表明中央坳陷和南缘为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西向横断裂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山前克拉玛依和乌尔禾地区沉积记录的分析,结合前人在本区的地球物理场、卫星影像和重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论证了北西向横断裂普遍存在的事实,并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这些断距较小且具有走滑性质的断层.它们与北东向纵断裂一起形成了本区"纵横交叉"的构造格局.横断裂沟通油源,引导油气侧向运移;纵断裂连接不同时代输导层和不整合,进行垂向调整和分配,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油气运聚体系.纵、横断裂交汇之处是油气运聚的优势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18.
The Tarim Basin is the largest petroliferous basin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nd is composed of a Paleozoic marine craton basin and a Meso-Cenozoic continental foreland basi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xploration of Ordovician. In over 50 years of exploration, oil and gas totaling over 1.6 billion tonnes oil-equivalen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formation. 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and distribution rules are quite complicated because of the burial depth more than 3,500 m, multi...  相似文献   

19.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Junggar Basin,there are multiple depressions with multiple sets of source rocks. Therefore,the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sources are complex,an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hydrocarbon vary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belts. The evolution of the Che-Mo palaeohigh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s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We studied the combination and superimposi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s,using as an example the hinterland of the Jungg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