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作为人居形式的传统村落及其整体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形态和景观特征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剖析,阐述了传统村落作为人居形式的空间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社会意义.借鉴欧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及政策要点,论述了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核心理念,围绕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新挑战与整体性保护策略,从人居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复兴等角度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探索——以平遥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型世界遗产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其中的传统生活与传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具有遗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是一种“活态遗产”.通过分析人居型世界遗产的特征和价值,指出建立“遗产保护”与“人居改善”的双重目标以及“以居民为核心”的保护方法的重要性.在分析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以平遥古城为例,解析其在2006年以后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保护规划及其实施保障制度的新探索,包括价值阐释、针对遗产“整体性”的保护框架、针对遗产“动态性”的建设控制和监测体系,以及落实“以居民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的具体措施等,为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镇化对中国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成了全面冲击,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何看待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何从被动保护转向可持续利用文化遗产,实现乡村的经济复兴和社会重建——这需要建立国际比较的视角.从“发展历程,制度框架、实施步骤”三个方面,对法国经验进行了梳理,指出:遗产概念的建立是工业化时期法国乡村面对经济衰退、人口减少和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积极回应;遗产保护在依托法定规划的同时,也需要行业和地区合约的补充;除了清点和划定保护区,教育培训、宣传推广和旅游开发也成为实施保护的关键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将中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现行制度和实施效果与法国经验进行了比较,提出法国经验在中央地方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与发展并重三方面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畅  罗诗戈  郭诗怡 《中国园林》2022,38(4):98-103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方针战略地位逐步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优化农业生产模式与农村人居环境,其中的“新”与“旧”的矛盾日渐凸显,如何在立新的大背景下兼顾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并落实保护工作,将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选取日本里山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日本典型农业遗产景观历史及保护利用沿革,并针对日本现行最新的重要里山保护策略,运用空间、语义等分析方法,对日本现行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利用政策实施现状及经验展开评估分析讨论,以期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思路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5.
南粤古驿道是构成我国线性遗产网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研究并真实再现和活化利用古驿道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古驿道沿线地区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线性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及实践。以梅州市境内的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提出打造集传承古色、绿色、红色于一体的古驿道线性遗产空间,并采取以线串点、连线成片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空间组织策略和"规划策划-发展建设-推广宣传"的全过程活化利用方式,推动沿线地区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综合旅游,实现古驿道历史、文化、生态多元价值,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相似文献   

6.
先回顾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制度实施15年的历程,分析中国乡村文化遗产的现状。从保护过程演变的角度归纳了两个阶段:快速城镇化阶段,乡村价值被忽视;生态文明引领的乡村振兴阶段,乡村社会问题凸显,重新审视乡村价值。提出“从强势介入到触媒引导”的模式转型。从触媒理论的视角提出其在历史文化村落中的借鉴,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乡村触媒的特点和作用路径。最后以贵州屯堡为例,分析触媒的三大干预机制:保护规划与设计的干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认定;工作营、传习营社会活动的?引发——城乡价值互动;屯堡论坛学术理念的引领——乡村保护与发展示范。提出乡村触媒引领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复兴模式,工作营和屯堡论坛作为触媒引发了乡村保护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继而引发当地保护意识的觉K、遗产活化共享、引导产业转型、实现社区复兴。通过积极的乡村保护与修复建设,激发产业升级转型,形成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遗产保护走向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农业遗产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民俗的载体,也是我国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中华民族农业遗产,使其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当下遗产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青岛西海岸旺海社区的农业遗产资源,剖析了村庄规划与农业遗产保护的内在关系,在农业遗产的扬弃中实行景观改造和旅游规划,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和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4):140-142
湘西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以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为主要研究背景,探讨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中形成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二者更为科学、适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遗产保护最普遍的方式是建立遗产名录,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层次、类型越来越丰富,通过将各种文化遗产正式化、法定化,遗产的意义得到尊重,被纪念碑化和公众化。正式的遗产总体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是还有大量需要保护的遗产是更加具有日常性、社区化和个人化的非正式遗产,不可能将所有的非正式遗产都正式化和博物馆化。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城乡建设中,非正式遗产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导致许多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传统建成景观大量消失,城乡的文化基底和地域特征几乎丧失,对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微弱。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8,(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乡村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在振兴的热潮中也暴露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固旧"与"维新"的问题。文章基于40年乡村发展制度的梳理,揭示引发"固旧"与"维新"的根源:40年乡村发展一系列制度间的博弈滋生了不平衡性及其乡村保护规划引发的"人"与空间割裂,导致乡村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利益的背离。对此,文章提出了保护规划修补之策,即探寻基于区域视角的分析方式、建构在地资源的地方经济、回归遗产保护的规划本质、多方磨合探寻最大公约数的技术路径,以此实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韩锋  郭晓彤  杨晨 《风景园林》2022,29(10):89-94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多层次价值体系的有机构成,为自然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国际遗产保护理念和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解读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价值内涵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局限,从价值认知、规划制定和多方共治3个层面构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框架。以武陵源中湖乡为例,识别乡村景观在生态、农业、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提出乡村景观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策略,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的“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萍  陈华 《室内设计》2016,(2):46-51
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 年)的永泰古城以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成为 明长城边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 沿线现存最具代表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明 代军事堡城。该文通过实地测绘、调研和对 文史资料的整理,分析永泰古城选址、空间 布局,以及军事建筑、传统建筑、水利设施 等建筑文化遗产的特色;明确永泰古城文化 遗产保护面临的客观问题;从文化遗产整 体保护、人居环境提升、社区营造机制三个 角度探讨永泰古城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 途径,探索长城沿线军事寨堡文化遗产保护 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屹豪  刘阳  高璟 《中国园林》2023,39(12):67-73
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各省市的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以文旅、产业驱动的经济发展为导向,缺失了对乡村地区既有遗产要素的关注。尤其对于具备一定景观资源禀赋的村镇,在构建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困境。从ICCROM界定的活态遗产概念切入,探讨了乡村地区活态遗产“无形-社群-象征-实体”的类型要素和价值认知框架,在比较了国内外乡村遗产的3种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田园综合体发展和乡村活态遗产保护的共融路径。以云南省澜沧景迈山田园综合体作为案例实证,围绕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深入解读、挖掘景迈山乡村遗产的多元价值群落,通过原生文化景观一体,源流汇生态空间修复;一二三产业融合,聚落单元联动发展;民众参与共建,经济效益共享三项涉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延续性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田园综合体生态建设和世界乡村遗产保护做出探索性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试图从世界文化遗产认定的角度,系统建立上海里弄遗产价值的认识体系,以证明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建包括3个主要方面:建筑遗产的特殊性、对于上海近代城市特征的代表性,以及历史人文和城市景观文化价值。其中包括了中西合璧的艺术价值、作为中式传统建筑近代发展孤例的历史价值、代表中国近现代房地产业开端标志及上海近代特有城市特征的文化价值,以及重要的人文及城市景观价值等。鉴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所确定的认定标准,有理由确定,上海里弄是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张琳 《风景园林》2017,24(5):87-93
乡村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文化景观,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乡村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深入分析了哈尼梯田、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景观的特征价值及其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围绕"哈尼梯田遗产价值的保护及展现"、"传统民居的活态保护及价值更新"、"哈尼传统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这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规划思考。提出要从旅游的视角科学地认识并尊重乡村景观的价值,自然性、真实性、完整性、地域性和体验性是乡村景观的核心特征,不仅构成了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更是进行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热点     
《新建筑》2016,(6)
正遗产喜忧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被列入人类非物赝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结果意味着从2014年开始五省联动的相关申遗工程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中,中国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叉一次展现出了深厚底蕴;中国政府和民间,也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强烈的保护意识。但就在11月12日,2013年3月挂牌的全  相似文献   

17.
陈晓刚  陈韩  杜春兰 《园林》2023,(2):94-100
红色文化遗产是国内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对红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建设具有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基于CNKI文献数据库,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当前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处在探索阶段,未形成固定的学术流派、学术成果少、作者与机构合作交流少。(2)关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挖掘研究、保护方式研究、开发利用研究、教育传承研究4方面。(3)未来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可从促进学科交流,强化利用策略综合性;整合遗产资源,设立遗产专项保护规划;促进价值转化、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三方面进行。通过总结分析国内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进程与不足,提出未来重点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为后续该领域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土营造     
<正>"地域景观"形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和文化背景下,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西安是我国典型的遗产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达1000多年的都城发展史承载着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记忆,沉淀着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智慧与哲理,保留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在地处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下,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冲击,如何将对本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需求、生态环境改善、文化品质提升、游憩网络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乡村遗产保护的危机日益严重.同时,由于我国农村规划理论基础薄弱,长期以来以"村镇"为概念的研究习惯,适合我国乡村保护的理论体系仍在构建之中.主要介绍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以及项目建设方案和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人居型遗产”是指既具有私人居住功能,又被指定为公共文化遗产的城乡历史环境,其居住与保护、私人与公共、变动与凝固的双重属性,给保护与传承带来挑战。学术界对人居型遗产的保护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聚焦于物质遗产价值,认为居住者的日常生活会对遗产本体的存续带来负面影响,主张通过“留房不留人”“腾笼换鸟”等手段对居住功能或居住者进行置换;另一种则认为应通过“微更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