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消费的社会分异特征及供给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社会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广州中心城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公园绿地的消费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呈现新的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群体差异,即公园绿地的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居民的本地化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地位(SES)越高,对公园绿地的实际享有程度越高。为实现公平兼顾效率的公园绿地供给目标,应根据居民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调整规划对策,并根据社会分异结果,结合社会空间特征对公园绿地进行差异化供给。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新数据环境下从网络抓取的公园绿地数据、居住小区数据、街景图片数据和小区人口数据,在GIS平台上,通过网络分析,对北京老城范围内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空间可达性和社会公平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北京老城公园绿地总体服务水平较低,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服务水平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北京老城东南部与二环路周边,服务盲区主要分布于北京老城西部地区。进一步结合居民的社会经济指数和需求指数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北京老城公园绿地服务水平高的区域,高房价居住区的占比有所增加,高人口密度的居住区占比有所降低,北京老城公园绿地分布存在一定不公平性。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应更新公园绿地的评价指标与规划方法,考虑周边居住区的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及需求状况,提升公园可达性,从而提升公园绿地资源供给的效率及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在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加剧,社会群体无法公平享有公共绿地资源,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以北京市主城区133个街道的340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公园绿地供给模型,基于供需关系等评价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公平性,提出公园绿地优化布局方案。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公园绿地供给模型充分考虑了不同公园类型及公园质量。(2)研究区域内46.6%的公园绿地总供给无法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区域主要聚集在北京市二环至五环;相比游园、区域公园和市域公园,老年群体享有社区公园绿地供给的机会更多。(3)老年人享有的公园绿地供给未能达到社会正义的底线要求。在海淀街道、上地街道、大屯街道等区域新增公园绿地,提升望京公园、地坛公园等的公园质量是促进绿地公平性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决策提供支持,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GIS软件,基于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网络并结合街道人口分布,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各街道居民出行的便捷性.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可达性整体卜较好,大部分区域步行10min、非机动车5min或机动车5min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大部分街道便捷程度较高,步行了15min、非机动车10min或机动车5min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将影响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因素归纳为4个方面:公园绿地本身的质量、道路网络的完善程度、所采取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居民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软件,提取公园绿地、街道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等数据,定量探讨了公园绿地和街道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具有不同特征的街道分为了七大类型,以期为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任日斐  何嵩涛 《园林》2022,(7):136-145
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空间绩效评价对于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游憩服务能力—人口密度分布耦合协调模型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空间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总体成不均衡分布,局部高度聚集,主要分布于观山湖区、云岩区、南明区等开发程度较好的区域,边缘地区少有公园绿地分布。(2)人口主要分布在小车河街道—泉湖街道、高新路街道—溪北街道一线,人口密度较高的街道(乡镇)聚集在南明区、云岩区。(3)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总体不足,其空间分布呈递减格局。云岩—南明聚集区服务能力最强,观山湖聚集区服务能力次之,外围服务能力最弱。(4)公园绿地总体游憩服务能力滞后,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与人口密度分布耦合度高、协调度低。耦合度、协调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特征,协调度空间分布与游憩服务能力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基于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绿地为购物娱乐设施消费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免费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武汉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研究区内低收入者基于步行、自行车、公交三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的方法,分析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的相关性和空间匹配程度及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公园绿地可达性与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园绿地规划布局选址时没有把低收入人口的出行便捷程度考虑在内;(3)基于公交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出空间匹配的格局,而中心城区低收入人口集聚的街道基于步行方式公园可达性较差,需要在这些区域增加规划公园绿地及其之间的绿色廊道来实现区域公平。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1)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2)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3)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4)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纽带,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不同使用者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对优化公园设计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利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济南市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城市公园文化服务的感知.从公众感知结果来看,主城区城市公园的教育和知识、文化遗...  相似文献   

12.
Public urban parks and greenspace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It was the UK that pioneered the concept of municipal park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or reasons of improved public health and a better environment, in response to the creeping industrialisation of our towns and cities. For generations, public park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fabric of local communities, and it was local authorities which pioneered their provis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Such has been their success that almost every town and city has a public park or network of public greenspace, and they now account for about 20% of the developed land areas in England (13.5%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ir status and quality depends upon the good stewardship of local authorities. However, year-on-year budget cuts over the last thirty years, a lack of recognition of parks services in the Government's annual Standard Spending Assessment for local authorities, and the fact that provision of public parks is a non-statutory service of local government have all contributed to their declining condition and statu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assessment of the history, status and condition of public urban parks and greenspace, and discusses how these important assets can be rejuvenated to service the needs of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13.
从当前餐饮服务设施不断侵蚀以城市公园为代表的公共空间的现象入手,阐述了公园不“公”深层原因,分析了过度引入餐饮设施对城市公园造成的消极影响,包括对公共资源的蚕食,对公园景观的破坏,对游人活动的干扰和对公园环境的污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公园餐饮服务设施布局的公益性、开放性、多样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试图用类型学的手段将公园中餐饮空间和功能模块化,并对其嵌入城市公园的过程进行解析和分类,最后分析得出九大典型嵌入模式以及每种模式的特征 ,以期对指导餐饮服务设施的选址和改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健康和福祉作为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其内涵随时代而改变,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英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共健康主题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其所处的社会与政治经济背景及卫生条件,将民众的健康诉求内涵归纳为六个阶段:预防传染疫病,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关注休闲运动,寻求社会融合与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社会与生态系统共同健康。城市公园随之经历了"隔离效应"选址、风廊道建构、运动设施增设、交往空间系统建立、目标人群空间细化、公园生境体系建设的演化。由此可见,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呈现出了从建立城市公园到构建公园城市,从关注个体生理健康到追求个体、社会及生态系统深层健康,从"泛健康"到细分目标人群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总结英国的经验,探求"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城市公园供给评价指标和街道社会经济特征指标,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供给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公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供给区域差异显著,城市公园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是老城区的街道和核心街道,而位于城市边缘的街道公园配置缺乏;城市公园供给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城市公园供给存在社会差异,高收入群体和本地老年人拥有较高的供给水平,而无固定住房的外来人口则供给不足,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历史延续和积累、城乡二元化,以及市场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传统公园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公园使用满意度方面,存在问卷样本量小、采集时间较集中等缺陷。大数据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公园系统评价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对社交媒体数据的文本分析,研究对比广州市 50 个公园的评价结果,同时探究公园评价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地理区位、评价时间以及公园属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公园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免费设施、环境和特色等方面,而负面评价多集中于公园卫生、交通成本、停车等管理服务方面,广州公园的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2)女性较男性更关注公园能否满足其对社交场所的需求,本地游客较外地游客更关注公园本身的服务质量而非公园的外部属性。 3)基干公园应更侧重其可达性和基本的服务功能,承担大众日常活动;特色公园应更注重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及特色打造;自然公园应更关注公园生态质量并能够承担需要较大场地的活动。 4) 2010—2018 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特色的打造,在公园中的活动类型也越来越多样,现代公园建设更应着力于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研究突破传统公园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大数据的手段运用到多个公园的整体评价当中,有助于建立更普适、更有针对性的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文秀  范香  郑芬  杨晓春 《城市规划》2017,(11):97-101,110
城市综合公园是居民日常娱乐休憩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对周围环境有重要影响,因此,城市综合公园及其服务范围的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专题之一。本着公园服务于人的基本原则和建筑物尤其是餐饮和购物点是人群日常聚集地的基本事实,本文结合建筑物及餐饮购物点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深圳市综合公园空间分布合理性及其有效服务范围。结果表明综合公园分布较密的区域建筑物及餐饮购物点的分布也较为密集,且大部分公园周边有良好的使用人群密度,但有些建筑物和餐饮购物点较为密集的区域缺乏综合公园服务,说明深圳市现有综合公园的分布不够均衡,有些区域的居民没有享受到城市公共资源的服务,这些区域即是未来需要建设综合公园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张怡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3,39(7):121-126
湖泊公园是城市蓝绿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开展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量化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游憩空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8个典型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爬取公园网络评论数据,利用LDA主题模型挖掘潜在主题,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情感分析模型,并对比问卷调查结果,探讨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公众感知维度有休闲娱乐、审美体验、运动健康、社交互动、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主导服务类型是休闲娱乐和审美体验,而科普教育是最不易被感知的;公园可达性、周边文化建设、园内基础设施及自身特色是影响感知频率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和活动类型差异对感知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因此,未来湖泊公园的建设可在科普主题活动举办、特色湖泊文化景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并关注多年龄段人群需求,从而提升公园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9.
刘亚楠  孙新旺 《园林》2021,(5):57-65
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城市滨水公园的休闲价值,系统研究城市滨水公园公共设施评价体系对于城市滨水公园公共设施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京市月牙湖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借助模糊综合评价以及IPA分析2种方法,探究滨水公园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月牙湖公园的公共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服务设施、卫生设施、信息标识引导设施、游憩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并提出提升内外交通便捷性、完善配套游憩设施、改善无障碍卫生设施、提升公园标识引导系统、重视游客游憩安全5个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