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超临界CO2为反应介质进行了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的聚合,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对聚合的影响,并且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MBFA-12)为共聚单体与TFEMA共聚合,研究了聚合物的结构与聚合物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温度都是影响TFEMA均聚合的因素;引入MBFA-12共聚单体可以改善聚合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性,从而可使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由22 316增加到39 985,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由1.93降至1.49,同时使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共聚物膜的表面性能随着共聚物中MBFA-12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含氟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优选出制备该改性乳液的最优方案。利用红外(FTIR)对涂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w(复合乳化剂)=4%,w(引发剂)=0.6%,w(有机氟)=6%,n(BA)/n(MMA)=46︰51,聚合温度为80℃时单体转化率最高,稳定性最好,乳胶膜疏水性好,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3.
巩永忠  章云祥  温嘉琪  孙艳 《中国涂料》2004,19(6):18-20,26
以Freon溶液沉淀聚合体系合成ECTFE (乙烯 -三氟氯乙烯 ,简称F30 )共聚物粉末氟树脂的聚合工艺 ,讨论了聚合反应单体不同配比、不同溶剂配比等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并检测了涂膜的理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氢钠(SBS)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氯乙烯(VC)/丙烯腈(AN)共聚物.采用氧瓶燃烧法测定了共聚物的氯含量,并计算了共聚组成,通过抽提测定了共聚物在丙酮中的溶解性.考察了一步法聚合过程中共聚物组成及溶解性随聚合时间的变化,研究了初始单体投料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共聚物组成及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AN活性高,VC/AN共聚组成和溶解性随聚合时间变化较大;共聚物在丙酮中的溶解性与共聚组成相关,受初始单体投料比影响最大,在VC/AN投料物质的量比为7.6:1时可以获得在丙酮中全部溶解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阴、阳离子型氟改性硅丙乳液,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聚合温度、氟改性单体和种子乳液的用量、乳化剂用量和pH值等因素对转化率和聚合物膜与水之间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聚合物中含有聚硅氧烷链段和CF2基团;聚合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较显著;在阳离子乳化体系中,当聚硅氧烷种子乳液、含氟丙烯酸酯单体和乳化剂的用量分别为10%、10%和1.1%时,转化率可以达到90%左右,接触角达到104°以上;随着体系pH值的逐渐增大,阳离子型氟改性硅丙乳液的Zeta电位明显降低,但阴离子型乳液的Zeta电位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丁苯乳液聚合过程中加入第三单体异戊二烯得到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并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了聚合转化率、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调节剂用量和单体配比等因素对聚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时各单体投入量是影响聚合物组成的主要因素;其次,转化率的升高和聚合温度的升高会导致聚苯乙烯含量增加和聚异戊二烯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丙烯腈与少量衣康酸、丙烯酸、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等共单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溶液共聚时的云点阈值。提出共单体云点迹线斜率的概念,用以比较不同共单体对丙烯腈聚合物的改性作用,发现相比其他几种烯类单体衣康酸更适合于用作碳纤维原丝的共单体。同时考察了衣康酸与丙烯腈在DMF中溶液共聚时,其含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发现随衣康酸用量的增加,聚合速率与分子量都降低。分析了间歇共聚中共单体含量随转化率的变化,并拟合了该单体对溶液共聚时的竞聚率,发现接近于理想共聚:rIA=2.0、rAN=0.5;且在低共单含量时,共聚物的累积平均共单组成随转化率线性地下降。  相似文献   

8.
以三异丁基铝Al(i-Bu)3(简称Al)、无水磷酸(H3PO4)和含氮的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简称DBU)组成的新型三元催化体系,甲苯为溶剂,制得了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三元共聚物。考察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和单体配比等参数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3PO4]/[Al]为0.35、[DBU]/[Al]为0.5和Al(i-Bu)3在单体中的质量分数为4%、聚合温度为60℃的条件下,聚合物转化率可达95%以上;所得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Mn=2.6×104,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Mn=1.63;通过调控单体PO含量,可以得到结晶度可控的聚醚橡胶;随着单体其含量的增大,结晶度变小,转化率下降,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9.
氟代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靳丽强  徐清华 《精细化工》2006,23(7):683-686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F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二氧六环为反应介质,制备了氟代丙烯酸酯共聚物。聚合条件为:聚合温度75℃,单体量比n(FA)∶n(MAA)=(1∶9)~(4∶6),单体的质量分数w(FA+MAA)=25%,引发剂AIBN为单体总质量的1.5%。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认和表征。研究了共聚物溶液的性质。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聚电解质的黏度行为,在纯水中其比浓黏度随溶液质量浓度的降低而增加;在纯水中聚合物具有表面活性,其表面活性随着聚合物结构中氟碳链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该聚合物可以用作制革生产中的防水复鞣剂。  相似文献   

10.
以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ZonylTM)、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为原料,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全氟辛酸铵(1:1)为乳化剂,经超声波预乳化后进行聚合,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氟单体含量的三元共聚物乳液,系统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乳液稳定性和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测得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68.4kJ/mol。考察了氟元素含量对共聚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含氟共聚物对水和对油的接触角最高可分别为116°和77.5°。  相似文献   

11.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α-丙烯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硫酸铵(HS-10)为复合乳化体系、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采用间歇乳液聚合合成氯乙烯-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VC-VAc-MAH)共聚物胶乳,研究了聚合温度、AIBA用量、SDS和HS-10用量及初始单体投料比对聚合转化率、胶乳稳定性和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MAH的加入使胶乳稳定性下降,加入HS-10虽使聚合转化率略有降低,但胶乳稳定性增加;聚合转化率随聚合温度和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SDS用量为3%(质量分数)时,胶乳稳定,聚合转化率较大;乳胶粒子粒径随着SDS用量的增加而减小,HS-10用量对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较小;随着投料单体中VAc或MAH含量的增加,聚合转化率降低;固定投料单体组成时,共聚物中VAc和MAH含量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何萍 《浙江化工》1990,22(4):31-35
氟乙烯与其他单体共聚合,这是改性聚氟乙烯的最佳方弦。研究该反应不仅对评价单体的反应能力,弄清反应机理以及研究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质,而且对制造新型聚合材料都有重要意义。氟乙烯与含氟单体共聚合氟乙烯可与全氟化和不完全氟化的烯烃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试验得到的聚羧酸减水剂(PCE)共聚单体的竞聚率数据,采用控制转化率和补加活泼单体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理论计算和聚合单体摩尔分数实际测定结果,确定了活泼单体丙烯酸(AA)补加时间及补加量,使其在共聚过程中始终与大单体异丁烯基聚乙二醇醚(MAPEG)组成保持基本不变,以保证聚合反应不同时间段所生成的共聚物组成和结构与设计值一致。为系统研究控制工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其与传统投料工艺反应过程中所得产物的组成对比,考察了控制共聚物组成对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竞聚率的控制工艺制备PCE过程中,由于分段补加消耗较快的AA,抑制AA和MAPEG在共聚物瞬时组成的变化幅度,共聚物的平均酸醚比〔n(AA)/n(MAPEG)〕分别为2.79、3.77、4.82,基本接近设计酸醚比(A/E)的3.0、4.0、5.0;其制备的PCE平均主链长度及主链上羧基含量、大单体含量较高,使PCE覆盖面积和吸附层厚度增大,从而提升了净浆初始流动度和流动保持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NH4)2S2O8/Na2SO3/CuSO4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间歇乳液聚合合成氯乙烯/异丁基乙烯基醚(VC/IBVE)共聚物。结果表明,当投料单体中IBVE质量分数增加时,相同聚合时间的聚合转化率和共聚物特性粘度明显降低。当转化率小于70%时,共聚物平均组成变化不大;聚合温度增加使聚合速率增加,但共聚物特性粘度减小;SDS浓度对聚合速率和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很小;随引发体系浓度增加.聚合速率增加,共聚物特性粘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以乳液共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乙酯/含环氧基烯类单体共聚物,研究了含环氧基单体的种类,聚合工艺对单体转化率,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和凝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作硫化点单体,单体的转化率和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采用连滴加单体、“饥饿”态下聚合,有利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在共聚物链上均匀分布;硫醇全部加入预聚单体中,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高;用IR^1H-NMR表征了共聚物结构和环氧基  相似文献   

16.
以环己烷为溶剂、苯乙烯(St)和丁二烯(Bd)为单体、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四氢呋喃(THF)为结构调节剂,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偶合剂,通过活性负离子溶液聚合得到了丁苯嵌段共聚物。研究了杂质对阴离子聚合的影响,苯乙烯转化率、温度与聚合时间的关系,丁二烯转化率与聚合时间的关系,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时转化率与聚合时间的关系,单体比及偶合工艺条件的确定,"游离"聚苯乙烯(PS)、"游离"丁苯共聚物对冲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单体比(St/Bd)为72/28~76/24(质量比)、无规段单体比(St/Bd*)为55/45~62/38(质量比)、THF为单体总质量的0.6%~1.0%时,在(75±5)℃下聚合,(85±5)℃下偶合可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丁苯嵌段共聚物,Mw=2.493×105,Mn=8.99×104,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2.77。  相似文献   

17.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与苯乙烯(St)共聚物乳液,讨论了单体配比对共聚物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转化率、流变性、表面张力、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单体中NPMI含量的增加,NPMI与St混合单体的转化率降低,聚合物乳液的凝胶量增大,聚合稳定性减弱,黏度逐渐增加。所得共聚物乳液粒径为70~80nm,粒径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8.
以纳米SiO2胶体、叔碳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甲基)丙烯酸及其酯等为原料制备了新型纳米材料改性叔氟共聚物乳液,研究了反应温度、有机氟单体用量、乳化剂配比等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并对制备的乳液进行了红外、紫外、机械稳定性等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以KPS-NaHSO3-Fe2+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5升CSTR中进行了高单体进料浓度( >28%)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苯乙烯磺酸钠(SSS)三元水相沉淀共聚,系统考察了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及还氧比、pH值、聚合温度、平均停留时间和搅拌条件等工艺因素对聚合转化率和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搅拌混合的前提下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可提高转化率,由此引起的分子量增加可通过提高引发剂相对用量来调整;搅拌功率对转化率和分子量及其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以α-溴代异丁酸叔丁酯(t-BBiB)为引发剂,CuBr/2,2′-联二吡啶(Bpy)为催化体系,在70℃下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进行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共聚合合成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采用GC、~1H NMR和GPC对聚合反应过程和聚合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单体浓度的半对数曲线与聚合时间呈线性关系,聚合物摩尔质量随单体转化率的上升而线性增加,而且摩尔质量分布在1.2~1.3之间,表现出活性聚合反应特征。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共聚物组成趋向于原始单体组成,大分子链存在梯度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