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通过遥测、通信、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来实现水文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调度的自动化系统。它的建设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已建成的系统遍布全国各地,传输方式已从最初的超短波发展到今天的短波、微波、卫星、有线等多种通讯方式,由单一的系统建设发展到多流域的系统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能快速准确地测报水情、雨情信息,为保证防汛安全、正确预报决策、合理开发水资源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规模和  相似文献   

2.
泥河水库管理处现所应用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能准确的观测到泥河流域内的水文信息,使水文信息高度信息共享和自动化,增强了水库防汛信息会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该系统实现了水文气象信息的入库功能:实现了整个泥河流域各水文站点、各水情站点实时、历史水雨情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充分利用无线通信线路,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使这些前沿先进技术与水利行业水文测报系统结合在一起,使水库的控制、运用更加集中化、管理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1 综述 水文自动测报是通过应用遥测、通信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水文资料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的现代化水文信息系统,提高了水文测报速度和洪水预报精度,扩大了水文测报范围,能够及时测报暴雨洪水信息,从而增长洪水预见期,为防洪调度提供快速、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龙溪水库开展的水文自动测报装置建设,是运用遥测、遥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实现降雨量、水位等水文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快速处理和准确判断,为安全度汛、优化运行和科学防洪提供可靠的水情、雨情、工情数据。图3幅。  相似文献   

5.
刘尧成  华小军  韩友平 《人民长江》2007,38(10):120-121
从2002年起,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利用北斗卫星传输水情信息的试验研究,并陆续建设了多个北斗卫星水文遥测系统,到2006年已有800多个水文测站使用北斗卫星系统.介绍了北斗卫星系统、通信工作方式、通信技术指标、北斗卫星通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组成,以及目前国内北斗卫星在水文遥测系统中的应用情况.金沙江梯级水电站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涉及水文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学科的一门先进技术,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文在分析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可靠性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总体、仪器、防雷、软件等方面总结了于桥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经验,为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池潭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过程的介绍,阐述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工作原理、站点布设、通信方式、软硬件结构及主要功能特点。对系统中继站的不可靠和遥测站点分布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扩容改造和相应的软件功能扩充,同时对特色软件的功能实现及其设计思想进行了讨论。使经过改造后的测报系统功能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为水库的水文预报和科学调度服务。  相似文献   

8.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涉及水文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学科的一门先进技术,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文在分析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可靠性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总体、仪器、防雷、软件等方面总结了于桥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经验,为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数据收集处理和系统体系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综述我国水文自动化测报技术的开发,自1978年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重点防洪地区收集、传送水雨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显示出常规测报不能替代的优势,受到各级防汛、水文部门的重视,得以迅速发展。截止92年初,全国已建成和投入运行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近百处,遥测站1700多个,但“系统”的效益并未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0.
对水文信息有效监测,可以更好的了解水文信息,把握水文动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水文信息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改善水文的观测手段和方法,以及提高水文的监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水文监测带来了技术动力,像现代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在水文监测中的合理运用,促进了水文监测技术的提高。尤其是GPRS通信技术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GPRS在水文监测中,具有分散监测、广范围监测、成本低、传输量大等特点,这使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更加的完善和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