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射流泵在渤海埕北稠油油田的成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埕北油田油井产能中等,原油密度为0.93~0.95g/cm3,地层条件下油的黏度为50~70mPa·s。该油田采用过的人工举升采油方式有射流泵、电潜泵和螺杆泵采油3种,其中以用生产污水为动力液的射流泵采油效果最好。射流泵运行周期长、检泵作业量少、生产效率高、耗电量小,动力液用量少,可使采油成本降低。文中对射流泵在埕北油田成功应用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完善埕北油田射流泵采油工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大27-2油田是一个多含油层系,各油组原油黏度差异大。东营组为稀油,地面原油黏度4.8~6.0 mPa.s,适合采用电潜泵开采;而明化镇组稠油油藏地面原油黏度1 052.0~5 369.2 mPa.s,地面原油密度0.968~0.989 g/cm3,常规的电潜泵难以正常开采,若采用常规热采方式开采,将会花费巨大的成本。因此尝试以同一油田的下部东营组稀油作为射流泵的动力液,对上部明化镇两口稠油井选择射流泵试验开采。经对该油田两口稠油井A14h、A15h现场应用,油井产量达到ODP配产,生产稳定。这为该类型油田的后续开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古城油田地下原油黏度平均650 mPa·s,为了改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优化出二元复合体系的配方。与水驱相比,二元复合体系的黏度由0.57 mPa·s增加到81.1 mPa·s,界面张力由19.2 mN/m下降到2.70×10~(-2) mN/m,毛管数增加5个数量级;二元复合体系的乳化性能可降低原油黏度,提高驱替液黏度,进一步改善流度比。研究表明,二元复合驱技术可提高采收率15.99%,能在原油黏度为650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进行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4.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四井区砂岩胶结疏松 ,容易出砂 ;原油密度大 ,原油黏度在 383~ 1 0 0 8mPa·s范围内 ,原油胶质含量高。主要讨论不同原油黏度对不同绕丝筛管、不同砾石组合防砂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89mm和 1 1 4mm绕丝筛管在相同砾石条件下 ,低黏度对防砂效果影响不大 ,而高黏度对防砂效果有较大影响 ;因此 ,对稠油油藏进行防砂设计时应考虑原油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南部,是一个复合油田,以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稠油油藏为主。针对该油田稠油区块油井检泵周期短、出砂严重、热采工艺无法有效开展的问题,对采油工艺进行了改进。连续杆螺杆泵、压裂防砂、原油降粘等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延长了稠油区块油井检泵周期、控制了油井出砂、提高了油井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潜泵在胜利浅海油田稠油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研制了电潜泵泵下电加热装置,并配套形成了适合海上电潜泵管柱的泵下电加热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电潜泵吸入口处原油粘度, 减小电潜泵机组负荷, 提高泵效, 增加原油产量; 动力电缆与筛管式加热器同时发热, 保证了全井筒的原油温度, 同时耐温耐压能力强, 抗挤毁强度高, 使用寿命长; 该技术可与潜油螺杆泵等技术配套应用, 解决部分稠油井稠油在井筒中流动困难和难以举升的问题。该技术在胜利浅海油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蒸汽吞吐是开发稠油油藏一项重要的热采技术,然而由于边水侵入导致吞吐井含水率急剧增加,边水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井的开发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在蒸汽驱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模拟边水稠油油藏进行蒸汽吞吐的实验装置,对氮气泡沫堵水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维双填砂管实验研究了该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应用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储层水侵程度、边水能量大小和原油黏度对该技术的效果有显著影响。注入时机越晚,堵水效果越明显;堵水效果会随着边水能量增强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原油黏度越大水侵时间越早,堵水效果越差。通过一维双填砂管实验研究了该技术的注入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注入方式为氮气段塞+氮气泡沫段塞+蒸汽段塞。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该技术更适用于蒸汽吞吐井周期吞吐含水率不小于80%的边水水侵油藏、储层边水能量中等和油藏条件下稠油黏度小于10 000 mPa·s。目标稠油油藏的水体倍数为5~10倍,油藏条件下原油黏度小于5 000 mPa·s,满足矿场试验的条件。根据研究结果在海上W油田P8H和P9H井进行了矿场试验,作业成功率100%,油井周期吞吐含水率平均降低22.5%,周期增油量平均提高4 914 m3。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8.
稠油降黏冷采是海上油田开发的主要方式,为深入认识稠油活化剂的降黏机理及其在原油黏度为150~1 000 mPa·s的稠油油藏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了稠油活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机理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稠油活化剂可提高水相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有效降低常规可流动稠油的黏度。分子尺度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稠油活化剂分子对沥青质聚集体有明显的阻聚-分散效果,其活性基团能增大沥青质芳香盘的层间距和链间距,减小沥青质聚集体堆积高度和堆积层数,削弱沥青质间的相互作用,破坏稠油重质组分聚集结构,分散稠油,从而增强原油流动能力。稠油活化剂的多种机理协同作用使其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和矿场应用中,均可起到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该研究从分子层面明确了活化剂降低稠油黏度机理,为稠油活化剂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针对稠油水平井,以提高井筒原油温度,改善原油流动性为目标,结合目前常用的电加热工艺技术,研发出一种稠油水平井油层段电加热工艺,并对工艺中的关键工具进行设计及绝缘试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油层段电加热工艺井筒温度场,并对典型井工艺实施进行设计评价。H05井计算实例表明,油层段流体温度由64 ℃加热到105 ℃,井口温度由55.5 ℃提高到84.9 ℃,泵入口温度由60.8 ℃提高到91.3 ℃,泵入口原油黏度由777.3 mPa · s降低到127.8 mPa · s,井筒摩阻由186.2 kPa降低到62.6 kPa。油层段电加热工艺可以明显提高泵入口原油温度,降低原油黏度及井筒摩阻,改善井筒原油流动性。  相似文献   

10.
位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河油带的直井和定向生产油井均采用常规机械采油方式,油井选用杆式泵和电潜螺杆泵(PCP),产液量为32~95 m2/d超重原油(原油物性:当地层温度56.1℃时,重度8°API,黏度2 000 mPa·s).1995年以来,水平井钻井技术在疏松砂岩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对产液量较高的油井所采取的机采方式逐渐被电潜泵(ESP)技术替代(Ramos和Rojas 2001).近期,技术人员相继将大排量杆驱螺杆泵机组安装在超重原油井内并投入使用.混合机械采油技术中使用的电潜螺杆泵同时具备电潜泵与螺杆泵双重性能.最近,技术人员从经济上可采资源量角度就应用该项技术开发奥里诺科油带油井超重原油的成功效果进行了评价.电潜螺杆泵的功能设计目的是便于泵送黏稠磨蚀性井液,提高排量且降低操作费用.应用该技术的显著优势:不使用抽油杆柱彻底消除了其对油管的磨损,提高了允许传送的扭矩值,降低了地面设备的维修费用,减少了机组所需的栽荷、功率值和机组摩擦损失值.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tion The catalyst FeCl3-Al(i-Bu)3-bipyridine has highcatalytic activity (Liu and Wang, 1985; Wang, et al., 1987).It is a kind of nano-sized catalyst (Xia, et al., 1997). Bushick and Stearns (1966) once studie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  相似文献   

12.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FeCl3-Al (i-Bu)3-bipyridine -catalyst were studied by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these components in a hydrogenated gasoline medium at 25℃. It was found that Al (i-Bu)3 existed in an associated state and was then dissociated into ion pairs. The reaction between FeCl3 and Al (i-Bu)3 is the chief reac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nano-sized particles. Simultaneously, Al(i-Bu)3 reduced Fe^3+ into Fe^2+. The reaction between Fe^2+ and bipy generated a Fe (bipyridine)^2+ complex compound, which prevented Al(i-Bu)3 from reducing Fe^2+ to a lower valence(FC^+, Fe^0). The excessive Al (i-Bu)3 was dissociated into ion pairs and formed a double layer, which stabilized the nanosized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岩石孔隙对电脉冲破岩的影响规律,以电脉冲作用下岩石电场强度为评价指标,推导了岩石孔隙电场强度数学模型,建立了电脉冲作用下岩石电场强度二维模拟方法,开展了电脉冲破岩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的存在会引起岩石电场畸变,孔隙与岩石基质交界处的电场强度最大,电脉冲击穿将首先发生在孔隙边缘处;岩石孔隙数量...  相似文献   

14.
潜油电泵电机轴无心加工中心高及托板倾角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力的平衡分析为基础,推导出电动机轴无心磨削过程中导板支持力和导轮驱动力的公式,据此讨论了现场生产中由于力的变化造成工艺系统振动而影响工件表面质量及消除不良倾向的根本措施。还讨论了工件中心高的确定,并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改善工件圆度的中心高的调整方法,最后说明了托板倾角对导轮与工件径向压力的影响,建议加大倾角,防止工件滑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分公司5.0 Mt/a电脱盐装置原采用高速电脱盐技术和交直流电脱盐技术,投运之后脱后盐含量、水含量均不合格。采用双进油双电场技术进行改造后,脱后原油盐(NaCl)含量(质量浓度)小于3 mg/L、水质量分数小于0.2%,合格率为100%;脱后排水油含量(质量浓度)小于150 mg/L,合格率95%~100%;在脱钙剂注入量为25~35 μg/g时,脱后原油钙质量分数小于10 μg/g 。  相似文献   

16.
基于PLC的电动修井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十二五"规划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任务的提出,电驱动作业机在油田的推广势在必行。为此,研制了XJ40型橇装式电动修井机,并针对XJ40型电动修井机工作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PLC的电动修井机电气控制系统。在设计电动修井机电气主电路的基础上,分析了电气系统的控制要求及组成,给出了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完全满足油田现场作业要求。电动机在修井作业过程中工作效率高,无废气排放,噪声低,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三种牺牲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锌合金、普通镁合金和高负电位镁合金牺牲阳极在模拟土壤介质的标准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对比试验 ,表明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 ,三种阳极的开路电位、工作电位逐渐变正 ,电流效率增大。其中锌阳极工作电位最正 (- 1.0 4 7~ - 1.0 10V) ,电流效率最高 (82 .4 %~ 95 .0 % ) ;高负电位镁阳极工作电位最负 (- 1.5 6 1~ - 1.4 99V) ,但电流效率最低 (36 .8%~ 5 4 .2 % )。因此 ,三种阳极的使用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潜油电动机是电动潜油泵的关键部件。潜油电动机定子铁心压装力影响潜油电动机的质量和效率。因结构所限,定子铁心压装力值不能采用地面普通电动机的压装方法来确定。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通过比较几个生产厂家电动机的压装力值和所取的安全系数,并经理论计算和实践,认为定子预紧力安全系数取2.5~3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FeCl_3-Al(i-Bu)_3-Phen催化剂的电导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5℃加氢汽油介质中 ,将 Fe Cl3-Al( i-Bu) 3-Phen胶体催化剂的 3组分分别以单、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成非水体系 ,考察了它们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Al( i-Bu) 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 ,它与 Fe Cl3的作用是形成胶粒的主要反应。Phen与 Fe2 络合有阻止 Fe2 被还原成更低价态 ( Fe ,Fe0 )的作用。适当过量的 Al( i-Bu) 3形成双电层 ,使催化剂胶粒稳定 ,同时将 Fe3 还原成 Fe2 。  相似文献   

20.
直流与交流变频电动钻机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流变频电动钻机除具有直流电动钻具的所有优点外,还具有启动平稳、运行经济可靠、过载能力强、维护简单方便等优点。在详细介绍交流变频电动钻机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以ZJ70DB交流变频和ZJ70D直流电动钻机为例,分析了其采购成本和运行成本,结果表明,虽然ZJ70DB钻机采购成本要高400万元左右,但是其运行成本每年节省100万元左右、综合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在采购钻机时,应优先考虑购买交流变频电动钻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