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工业建筑》2016,(9):46-49
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新常态下的环境恶化和资源危机,而工业污染为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工业项目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成为当今人们必须时刻慎重直面的问题。面对环境危机这把"达摩克利斯剑",如何通过工业景观设计缓解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压力是值得广泛关注的。为此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工业景观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贡宇 《中国园林》2003,19(7):29-32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在城市景观创造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性,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创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3.
何昉  叶枫 《中国园林》2003,19(6):9-13,21
莲花山公园位于深圳市城市中心区,即行政文化和城市商务中心区(CBD)正轴心,与中央绿带连贯成片,与市民中心、音乐厅、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大型公共建筑隔街相望,成为中心区的绿色核心,是深圳城市景观的主景。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深圳市民创造了一个“活的绿色自然博物馆“。一方面,公园规划为市民在使用国内公共设施的同时保护了用地内原有自然植被,并营造了可以永续利用的第二自然环境。希望莲花山公园的建设能为飞速发展的深圳带来一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示范。  相似文献   

4.
全面介入城市的环境设计:从风景园林到景观建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冬辉 《新建筑》2001,(5):12-14
在美国,景观建筑设计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并为美国的环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今,美国景观建筑设计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向生态领域迈进。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正在积极拓展它的市场,借鉴美国的景观建筑的实践,给我们的环境建设带来很多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体现政府为民办事、改善市民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宗旨;从城市自身出发去挖掘历史文脉,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历史文化的再现需要一个长期的不遗余力的付出过程,摒弃急功近利、戒除心情浮躁才是取得城建成果的惟一方法,常熟在此方面的一些工程实践留下启发和思考,作些回顾可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2002年第39届UNESCO - IFLA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大奖作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内容。以杭州西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的龙泓涧作为设计的选址,对其自然和文化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研究,对水的净化和利用进行了生态的设计,成功地展示了不同的生态处理手法。设计中将景观、生态、文化、艺术相结合,使之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试图通过第四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厦门水景园--"筼筜渔歌"的创作过程及蕴含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立意构思,阐述新世纪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态人居环境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8.
重塑山地滨水城市的景观要素--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峰  徐煜辉 《中国园林》2006,22(6):61-64
分析了山地滨水城市景观中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构成特征,并从自然要素保护、恢复滨江水岸活力、重构垂直步行系统、提高空间使用效率4个方面,提出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创造山地滨水城市景观新地域性特征的相应策略。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山地滨水城市景观塑造的新思维、新方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涵义,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类似的山地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哲  杜顺宝 《中国园林》2003,19(1):20-24
通过对江浙地区山地景观地段内利用废弃石宕口造景的研究,指出低层次,高强度的粗放型开发建设,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方向,应加大保护景观资源的力度,并提倡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永续,高效利用,结合实践,阐述废弃石宕口改造与利用的原则,方式及其资源高效利用,改善环境的现实意义,并就其借鉴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邓毅  蔡凌  李桔 《中国园林》2012,28(9):52-56
景观都市主义揭示出城市景观系统复杂性、弹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以整体研究范式为导向,提出了基于系统集成、动态反馈来解决生态可持续问题的思路,建立了以集成设计为方法、以实时评价驱动为核心、以非线性动态流程为程序的动态集成设计体系框架.与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相比,这一设计体系具有多层次动态反馈、实时评价优化的特点,是一种可持续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吴祥艳 《中国园林》2003,19(8):20-22
在总结2003年第40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大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作品创作过程之心得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该竞赛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对圆明园遗址保护问题之思考,以求引起遗址管理部门和所有关心圆明园遗址保护问题之民众和同仁的重视,使这一人类共有的历史园林文化遗产得以永存。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重任.而面对这样的重任,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监护的生存艺术,挣脱空洞虚伪的"造园艺术"的羁绊,解开有闲士大夫审美趣味下的裹足,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现在到了该申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景观设计学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中国及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阉割了.中国的问题已经和正在成为世界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也必将是世界的景观设计学.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三)绿化祖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56年发出的"绿化祖国"号召下,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主要是以普遍绿化为基础,营造城市园林,但其发展一度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实现城市园林的理想,需要对"园林"概念加以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四) 园林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园林绿化事业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园林绿化工作的阶级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国防观点为基础,为追求革命意识的"纯粹"、在极左思潮与国际政治的影响下,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其发展过程存有诸多悖论与矛盾。它揭示了在园林绿化发展过程中尊重本国文化的必然性,合理借鉴外来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认可专业人士在行业实践中主导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次竞赛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所的泸沽湖风景区规划项目为契机,选取泸沽湖(四川部分)摩梭人的一个自然村伍支落村及其周边地带,以保护边缘文化为主题,诠释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快速城市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经济的原则缓解摩梭人独特的母系文化交流所面临的困境,为使原族群具有很多优势特质的母系文化、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展。从更深层次表明了在中国全面城市化的号角下,年轻的风景园林师对景观文化和景观生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荷兰乡村景观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世纪荷兰乡村景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土地开垦将荷兰部分自然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20世纪,在不断出台的一系列的土地整理政策的指导下,荷兰的乡村景观开始发生演变,从丰产的景观,过渡到农业、休闲和自然保护平衡发展,再到注重"新自然"的创造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二战"之后,乡村景观规划在乡村景观的重塑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使得荷兰乡村景观表现出功能性、可读性和生态性的特征。20个国家景观区域的确立将保持荷兰的景观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桥头公园的规划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敏  陶碧伟 《中国园林》2004,20(9):37-41
桥头公园的景观有一些共同特点,其景观定位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这与其他类型城市公园有别;桥头公园在新的环境形势下其规划设计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在注重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今天,需要示例性地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历史,概述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从学科60年持续发展的历史、三位一体的学科理念、引领创新的专业教育、前沿性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科专业优秀人才五个方面进行概述总结。阐明同济风景园林学科在国内学科发展、专业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二)苏联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纪军 《风景园林》2009,(2):98-102
20世纪50年代,由于"一边倒"的大政方针,"苏联经验"一度成为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绝对标准,影响到行业的定位、实践的领域、以及具体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方法等,在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的进程中,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国国情的不同,对"苏联经验"不久便表现出有限采纳的姿态,这是营造适时、适地、适人的新园林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董丽 《风景园林》2013,(3):110-114
摘要:保障性住房因兼具经济性与适用性的特点,符合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又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是国家正大力推广的居民住房形式。着重探讨保障性住房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影响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测算,得出保障性住房景观价值的综合评判标准。依据该标准,以北京城郊14处保障性住房为例,通过调研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以期树立保障性住房景观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模式,对今后的保障性住房景观建设起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