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用单辊液淬方法制备的Fe-M-B(M=Cr,Mo,W)非晶态合金的磁性,讨论了Cr,Mo或W元素的加入对非晶态Fe-B合金的磁矩、Curie温度(Tc),Bloch T~(3/2)定律的系数B或自旋波劲度系数(D)等的影响.从热磁测量的结果得到,三个非晶态合金系列中每个Fe原子的平均磁矩都在2.0μ_B左右,每个Cr,Mo,W原子的平均磁矩分别为-3.96,-4.62,-4.08μ_B(与Fe的磁矩反平行,故为负值).Tc随Cr,Mo或W含量的增加分别以20.5K/at.-%Cr,27.7 K/at-%Mo和26 K/at.-%W的递减率下降.在Tc附近的磁短程序的行为由于外加磁场变得更加明显.系数B随Cr,Mo或W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磁性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减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Co_(90-x)Cr_xZr_(10)(0≤x≤25)合金的磁性,得到样品的Curie温度T_C和每个磁性原子的有效磁矩μ均随Cr含量x的增加近似线性下降,计算出每个Co和Cr原子的平均磁矩分别为μ_(Co)=1.51μ_B和μ_(Cr)=-3.62μ_B低温下的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符合Bloch的T~(3/2)定律,由此算出的自旋波劲度系数D从x=4时的D=2.788meVnm~2下降到x=20时的D=0.727meVnm~2,相互作用范围从x=4时的2—3个原子减小到x=20时的最近邻原子之间,样品的晶化温度随Cr含量x的增加单调上升,认为与合金的平均外层电子浓度有关,用X射线衍射和热磁测量分析了热处理样品的结晶相。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Fe_(1-x)Co_x)_(78)Si_(9.5)B_(12.5)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室温下的M()ssbauer谱。得到每个过渡金属原子的磁矩从x=0时的2.1μ_B下降到x=1.0时1.2μ_B。Curie温度T_C与成分的关系可用分子场近似来描述。平均超精细场从x=0时的250kOe增加到x=0.7时的278.5kOe,然后在x=0.9时下降到262kOe。假定每个Co原子的磁矩不随成分而变化(1.2μ_B),得出每个Fe原子的磁矩μ_(Fe)随x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近饱和值2.6μ_B(x=0.9)。平均超精细场(h)_f和平均磁矩(■)可表示为:(h)_f/(■)=h_0 h_1μ_(Fe)/(■),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系数h_0和h_1的数值分别为42.5kOe和80kOe。从M()ssbauer谱得到该非晶态合金系列的磁化强度与带面夹角随C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了应力-磁致伸缩各向异性能随x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Fe_(1-x)Co_x)_(78)Si_(9.5)B_(12.5)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室温下的M()ssbauer谱。得到每个过渡金属原子的磁矩从x=0时的2.1μ_B下降到x=1.0时1.2μ_B。Curie温度T_C与成分的关系可用分子场近似来描述。平均超精细场从x=0时的250kOe增加到x=0.7时的278.5kOe,然后在x=0.9时下降到262kOe。假定每个Co原子的磁矩不随成分而变化(1.2μ_B),得出每个Fe原子的磁矩μ_(Fe)随x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近饱和值2.6μ_B(x=0.9)。平均超精细场(h)_f和平均磁矩(■)可表示为:(h)_f/(■)=h_0+h_1μ_(Fe)/(■),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系数h_0和h_1的数值分别为42.5kOe和80kOe。从M()ssbauer谱得到该非晶态合金系列的磁化强度与带面夹角随C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了应力-磁致伸缩各向异性能随x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快速淬火方法制备了(Fe_(1-x)Cr_x)_(80)B_(20)(x=0,0.05,0.1,0.2,0.3)的非晶态薄带.用磁天平测量了升温和降温的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范围为77~1200K,升温速率为10K/分,磁场强度为12000Oe.得到非晶态合金的比饱和磁化强度σ从x=0时的198emu/g减少到x=0.3时的33cmu/g,推导出Fe原子具有2.05玻尔磁子,Cr原子以4.01玻尔磁子与Fe原子磁矩成反平行.实验结果说明B的电子转移到Fe原  相似文献   

6.
多良  徐祖雄  马如璋 《金属学报》1988,24(4):348-353
利用Mossbauer谱、磁测量技术,X射线衍射以及二次离子质谱分析(SIMS)技术,对三元非晶合金Fe_(90-x)V_xZr_(10)吸氢现象及磁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充氢时间(相同的充氢电流密度)的增加,非晶态合金同质异能移位增加,表明充氢后Fe核处电子密度发生变化.随充氢量增加,室温下合金由顺磁状态转变为铁磁状态,超精细分布逐渐展宽,其最大值也向高场方向移动.吸氢后合金原子磁矩及Curie温度T_C有大幅度增加.0K时饱和磁化强度从未充氢合金的120emu/g增加到174emu/g.Curie温度T_C从257K增加到384K.吸氢导致磁性变化的机理,利用杂化理论模型能够给出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非晶态Ce_2Fe_(23)B_3合金的晶化以及亚稳态化合物Ce_2Fe_(23)B_3的结构与磁性XRD分析证实,Ce_2Fe_(23)B_3为bcc结构,晶格常数α=1.417nm由Ce_2Fe_(23)B_3的室温Mossbauer谱,确定不同Fe位Fe原子磁矩的大小依次为:μFe(48e_1)>μFe(48e_2)>μFe(48e_3)>μFe(16c)>μFe(24d),平均每个Fe原子和Ce原子的磁矩分别为1.94和0.85μB  相似文献   

8.
非晶态Fe_(90-x)Si_xZr_(10)(x=0,4,7,10)合金是用单辊急冷方法制备的,用提拉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的磁化曲线和热磁曲线。发现每个磁性原子的平均磁矩μ和Curie温度T_c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相应的非晶态FeSiB合金相比,非晶态FeSiZr合金的μ和T_c明显偏低,认为这一反常现象是Fe-Fe原子间的反铁磁耦合的存在所致。低温下样品的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较好地符合Bloch T~(3/2)定律,得到自旋波劲度系数D从x=0时的0.37meV·um~2增加到x=10时的0.538meV·um~2,计算出交换相互作用范围都是在最近邻原子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沈保根  章志英 《金属学报》1990,26(4):B261-B266
非晶态Fe_(90-x)Si_xZr_(10)(x=0,4,7,10)合金是用单辊急冷方法制备的,用提拉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的磁化曲线和热磁曲线。发现每个磁性原子的平均磁矩μ和Curie温度T_c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相应的非晶态FeSiB合金相比,非晶态FeSiZr合金的μ和T_c明显偏低,认为这一反常现象是Fe-Fe原子间的反铁磁耦合的存在所致。低温下样品的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较好地符合Bloch T^(3/2)定律,得到自旋波劲度系数D从x=0时的0.37meV·um^2增加到x=10时的0.538meV·um^2,计算出交换相互作用范围都是在最近邻原子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对Mn1.35Fe0.65P0.45Si0.55Bx(x=0,0.01,0.02,0.03,0.04)合金的结构和磁热效应(MCE)进行了研究。XRD分析结果表明:Mn1.35Fe0.65P0.45Si0.55Bx(x=0,0.01,0.02,0.03,0.04)的合金均为Fe2P型六角结构,空间群为P6-2 m,并随着B元素(原子分数)的增加,晶格常数a增大,c/a减小,晶胞体积V略有减小。磁性测量表明:随着B元素(原子分数)的增加,Curie温度(Tc)从228K升高到315K,热滞(ΔThys)变化不大。0~1.5T外磁场下最大磁熵变(-ΔSmax M)下降,分别为3.6,2.5,2.0,1.7,1.9J/(kg·K)。  相似文献   

11.
本发明的特征是:(1)制取小于20μm钼钨合金粉末,钨的原子百分比从5~95%。(2)用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混合钼钨化合物还原制取Mo、W合金粉末。(3)将上述的Mo、W合金粉碳化制取(Mo-W)C.。(4)在上述方法制取的Mo,W合金粉末中,加进Co、Ni、Fe、Cr等元素制取粉末冶金烧结制品。  相似文献   

12.
用电弧熔炼法制备了LaY0.1Fe11.4T0.1Si1.5(T=Cr,Mn,Fe,Co,Ni)系列合金。室温XRD分析与SEM成分分析表明,该系列合金中除存在一个明显的杂相峰(富La相,P4/nmm)和α-Fe相外,主相为NaZn13型立方相。除T=Cr外,Fe位原子替代使合金的晶格常数随着替代原子T的原子半径的减小而减小。磁性测量表明,该系列合金除T=Mn以外,随着替代原子T的原子半径减小,合金的居里温度(TC)有增加的趋势。在外磁场变化ΔB=1.5T时,利用Maxwell方程计算得出,该系列合金磁熵变最大值分别为5.1,13.0,20.7,12.7和7.4J·kg-1·K-1。由此可以看出,T=Fe时合金的磁熵变最大值最大,且该系列合金的磁熵变峰值随着外磁场增加向高温区不对称展宽;TC以上磁场引起的变磁转变是磁熵变峰值不对称展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非晶态Fe_80B_(20),Fe_(17.84)B_(16.81)Si_(3.49)C_(1.36),Fe_(65.66)Co_(17.3)B_(15.84)Si_(1.2)和Fe_(6(?).92)Co_(17)B_(19.29)Si_(1.59)C_((?).(?))P_((?).(?))合金用单辊急冷法制备.测量了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得到0K时的原子磁矩(?)都在2.03—2.07μ_B之间.非晶态Fe_(80)B_(20)和Fe_(77.84)B_(16.81)Si_(3.49)C_((?).(?))合金的室温饱和磁化强度σ_s(R.T.)和Curie温度Tc相近,而含Co样品的σ_s(R.T.)和T_c分别高于Fe_(80)B_(20)约6%和13%.由热磁、电阻率、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的测量结果分析了样品的晶化转变.含Co样品的晶化温度T_(cr)与Fe_(80)B_(20)相近,而Fe_(77.84)B_(16.81)Si_(3.49)C_(1.86)的T_(cr)高于Fe_(80)B_(20)约80K.用化学键、T_(cr)与e/α的关系以及晶化过程的复杂性讨论了影响高饱和非晶态合金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非晶态Fe_80B_(20),Fe_(17.84)B_(16.81)Si_(3.49)C_(1.36),Fe_(65.66)Co_(17.3)B_(15.84)Si_(1.2)和Fe_(6(?).92)Co_(17)B_(19.29)Si_(1.59)C_((?).(?))P_((?).(?))合金用单辊急冷法制备.测量了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得到0K时的原子磁矩(?)都在2.03—2.07μ_B之间.非晶态Fe_(80)B_(20)和Fe_(77.84)B_(16.81)Si_(3.49)C_((?).(?))合金的室温饱和磁化强度σ_s(R.T.)和Curie温度Tc相近,而含Co样品的σ_s(R.T.)和T_c分别高于Fe_(80)B_(20)约6%和13%.由热磁、电阻率、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的测量结果分析了样品的晶化转变.含Co样品的晶化温度T_(cr)与Fe_(80)B_(20)相近,而Fe_(77.84)B_(16.81)Si_(3.49)C_(1.86)的T_(cr)高于Fe_(80)B_(20)约80K.用化学键、T_(cr)与e/α的关系以及晶化过程的复杂性讨论了影响高饱和非晶态合金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快淬(Fe_(1-x)Ga_x)_(77.5)Nd_4 B_(18.5)合金的磁性,晶化行为,以及Ga含量和热处理对其硬磁性和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a含量x的增加,非晶态样品的Curie温度提高,而晶化温度降低,Fe原子的平均磁矩近似为一个常数,用X射线衍射和热磁测量分析了热处理后样品的结晶相,还研究了室温矫顽力与Ga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Nd3(Fe,Mo)29化合物及其氮化物的磁结构和内禀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了具有Nd3(Fe,Ti)29型单斜结构的单相铁基金属间化合物Nd3(Fe,Mo)29及其氮化物,详细研究了:其在4.2K~300K之间的磁结构;磁晶各向异性;居里温度Tc,饱和磁化强度σs等内禀磁性。研究结果表明:Nd3(Fe,Mo)29金属间化合物氮化后仍保持母相结构,氮化后的晶胞体积,居里温度Tc和饱和磁化强度σs分别比氮化前提高了5.9%,70.9%,6.6%;N3d(Fe,Mo)29金属间化合物在230K左右存在自族重取向,温度低于230K时,其磁晶各向异性为锥面,温度高于230K时,其磁晶各向异性为易面;氮化后自族重取向消失。  相似文献   

17.
使用电弧炉熔炼制备了LaDy0.1Fe11.4T0.1Si1.5(T=Mn,Fe,Co)系列合金。XRD分析表明该系列合金具有NaZn13型立方单相晶体结构,空间群为Fm-3c。磁性测量表明:随着替代原子T原子半径的减小,合金的居里温度(TC)逐渐增大。在外场变化ΔB=1.5T时,该系列合金的最大磁熵变分别为12.3,25.0,11.4J/kg·K。  相似文献   

18.
非晶态Co_(100-x)P_x(x=13.9—27.7)合金用电解沉积法制备。用磁天平测量了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给出了每个Co原子的平均磁矩随磷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的实验结果,用电荷转移模型和与Co原子最近邻的Co原子配位数的变化讨论了磷元素对Co的3d磁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MAGNETIC MOMENT OF AMORPHOUS CoP ALLOY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晶态Co_(100-x)P_x(x=13.9—27.7)合金用电解沉积法制备。用磁天平测量了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给出了每个Co原子的平均磁矩随磷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的实验结果,用电荷转移模型和与Co原子最近邻的Co原子配位数的变化讨论了磷元素对Co的3d磁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K-RE变质处理改善Fe-V-W-Mo合金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K—RE变质处理对Fe—V—W—Mo合金机械性能和热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Fe-V-W-Mo合金经K—RE变质处理后,硬度和红硬性略有增加,冲击韧性提高41.82%,达到11.09J/cm^2,耐磨性和导热系数提高,热膨胀系数减小。分析了K—RE改善Fe—V—W—Mo合金性能的机理,并制造了K—RE变质Fe—V—W—Mo合金轧辊,在热轧生产中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