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诗旨和诗境两个方面考察袁桷诗歌之“清”.从诗旨可见其诗歌中最显著的思乡之情、隐逸之心,在本质上是“清”心,是对不受世俗玷污的人的本真之性的一种寻觅和回归;从诗境则见诗人以多种手法营构“清”境,明净、清澈为尚.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歌呈现出“吟咏性情”的诗学风尚和其鲜明的时代个性,展示了盛唐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验,充分体现出盛唐时代的宏伟气势和盛大气象。从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诗歌的发展情况来探讨盛唐诗歌“吟咏性情”的成因及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是个多元而多彩的人物,其思想的复杂性与完整性,以及与时代相联系的统一性与特殊性,构成了其诗歌情感的多重性和风格的多样化。他的诗歌记录了生命中的矛盾与痛苦、超脱与旷达,形成了平而不平、淡而不淡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美国语言学家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以会话为研究对象,但其基本原理也适合于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分析,因为诗歌实际上也是一种会话,是诗人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种特殊的会话形式。本文旨在分析会话含意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在诗歌的意境中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朱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力争用复活的旧诗词语灌注的新诗语言系统来恢复古典诗歌的理想形态,他从爱国热情下的文学责任、无苦不成的文学之旅、诗歌的唯美和唯用、诗歌形式的技术化、复古迎外以获今这五个方面建构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诗歌的试验性意义大于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就起源于先秦、奠定于汉魏、发展于唐宋的“以悲为美”的诗歌美学思想,阐述了唐诗“悲音 美”的特质,指出了不同时期诗歌“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诗歌的繁荣昌盛促进了诗学理论的发展,同时从《诗经》到《诗品》到《沧浪诗话》到《原诗》,从“诗言志”到“情志说”到“滋味说”到“兴趣说”,诗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诗歌的发展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诗歌豫军”是对河南当代诗人的有效命名,更能够体现出独有的地缘特征和文化传承。在当代,“诗歌豫军”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人文精神的诗歌创作群体。“诗歌豫军”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河南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读解”是“鉴赏”的最高形式,而“诗歌读解”是对诗歌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和探讨了这种复杂的审美活动过程中各种心理要素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的诗是一种新的尝试,将外在的形式置于次要的地位,通过新的手法来实现诗心与诗的外壳的有机融合,不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而且在新诗的诗情和内在的韵律上亦开创了新的天地,完成了新诗向现代诗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形式上,七月诗派倡导自由诗体,追求诗歌内在的和谐美与力度感,极力反对格律式的束缚和限制.七月诗派的自由诗理论与创作实践,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代学者王国维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一书,内容谈及文学(诗词)的创作与批评审美,极负盛名.阅读归纳,其理论观点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提出"境界"之说、诗文之道--贵在真情、文学创作中的若干讲究,见解独到,给人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沈佺期和宋之问除了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贡献外,对初唐诗歌的创作技巧也多有发展。沈、宋摒弃齐梁以来堆砌浮艳的风气,注重语言锤炼,以精炼朴素的诗作给初唐诗坛带来清新之风,并在立意取境、谋篇布局、意象选择等方面也颇具巧思,加之充盈的情感内蕴,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对律体创作技巧的全面掌握,为唐诗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诗歌语言是不同于自然语的语言形态,中国的新诗革命也是以语言变革为标志的。臧克家作为中国新诗的一位代表性作家,在他70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实践着新诗语言的二度规范,显示新诗融合化特征。臧克家的诗歌体现出语言的古典化、民歌化和白话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南朝梁文学创作兴盛,作为帝王的萧氏父子起了相当作用。本文从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分析了梁武帝、简文帝、元帝诗等作品,指出:萧氏父子诗作,讲究对偶、声调、语言词汇色彩,及模状物色的写作技巧等等,对唐诗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对律诗的出现与定型做了准备,其在艺术实践方面的积累,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在文化的所有领域,几乎都有诗的痕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文学都具有诗化特征。新诗是传统诗歌的现代形态,推动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是迫切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17.
遵循庇古税(即环境税)对今人现行环境污染的控制→生态税既对今人现行环境污染的控制,又对前人恶化生态进行治理的技术路线,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提出探讨研究生态税的内容与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执信是清初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王渔洋的“神韵说”持着不同的见解。提出: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艺术风格应“从其所近”,自由选择;奖掖后进,必须选拔真才,不能借此结成宗派。赵执信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实施这些独树一帜的诗学理论、成为崇尚真意、骨力铮铮的清朝诗坛“守门人”。  相似文献   

19.
“超旅游”规划理论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超旅游"规划理论,并以编制云阳县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在地方或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中,如何应用"超旅游"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20.
“气韵”由“气”和“韵”这两个本身便是有着复杂含义的概念历史地组合而成。魏晋以后,“气韵”自人伦鉴识用到艺术鉴赏上,使用者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仍然可以从中归纳出显示了中国艺术理论特色的基本要求。这主要有两条:其一,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描绘对象的外部形态,更要表现出对象的内在精神,神似重于形似;其二,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描绘对象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精神,更要表现出艺术家本人的高雅的思想风貌,表现出艺术家本人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