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延河流域水文和退耕还林数据,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探讨了近30年来流域水文变化过程及水文指标与退耕还林还草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0年来流域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径流量和输沙量均成显著下降趋势。将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序列分为前期(1980-2002年)和退耕还林还草影响期(2003-2010年)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影响了降水径流关系,削弱了流域产流能力,退耕还林还草影响期流域产沙动力系数下降。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与径流系数和含沙量均呈负相关,其中径流系数与之负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2.
陈浩  张晓萍  权伟  郭晋伟  袁阅  张思瑞 《人民黄河》2023,(6):111-116+127
为揭示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GIS和RS技术,分析了北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前后1981—2010年(分为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3个时段,编号分别为Ⅰ、Ⅱ、Ⅲ)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异特征,1981—2010年在降雨侵蚀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时段Ⅰ、时段Ⅱ、时段Ⅲ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8 612.62、8 078.91、3 060.71 t/(km2·a);(2)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后,流域内耕地面积锐减,林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遵循耕地>草地>林地的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3)3个时段土壤侵蚀随地形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1 350~1 550 m是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布的主要高程带,其侵蚀量约占流域侵蚀总...  相似文献   

3.
为量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引入RHESSys(regional hydro-ecological simulation system)模型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P1时期)和实施后(P2和P3时期)的延河流域水文要素(蒸散发、径流和土壤水)进行模拟,并基于不同模拟情景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对不同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延河流域蒸散发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径流和土壤水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并不显著。与P1时期(1990—1999年)相比,P2时期(2000—2009年)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径流和土壤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2.66%、-51.87%和-55.13%,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继续实施,P3时期(2010—2019年)贡献率下降到57.64%、-51.63%和-52.54%。由此可见,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影响流域水文过程的主导因素。该结果对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本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退耕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与巩固,提出其应纳入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的范畴,并从小流域的统筹规划,财政的有效保障,政策扶持,文化扶贫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山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农业节水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在分析山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采用蓄水保墒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应用化学节水技术等农业节水对策,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继昌 《中国水利》2005,(13):189-192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域内人口密集,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水污染严重,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在太湖流域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解决流域本地水资源量不足、水污染严重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流域各级水利部门的根本任务和重要职责."抓住两头,管住中间,断面控制,用活杠杆,机制体制"是流域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7.
根据嘉陵江略阳段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流域降水,分析径流量、泥沙特性规律和变化情况,反映本流域段退耕还林复草工程实施以来,泥沙量变化对本段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石羊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区保护与流域供水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羊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区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天然植被破坏、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保护治理统一管理机制、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打击乱采乱开活动、开展"下山分流"生态移民工程、开展人工增雨增雪、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科学研究为流域生态安全把脉、完善水资源保障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之以恒开展人工生态建设等十大保护与利用措施,推动流域生态好转,保障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植被变化对水量转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16,(10):7-12
基于遥感数据分析了黄河中游植被变化特征,借助自主构建的HIMS-VIH模型,模拟了黄河中游11个子流域1980—2013年的蓝水—绿水动态转化过程。结果显示,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相比,2000年以来11个子流域的叶面积指数(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呈增大趋势,其中以河口镇—龙门区间变化最为显著。对蓝水(径流)而言,与1980—1999年相比,2000—2013年大部分子流域的径流和径流系数显著减小。植被的增加导致绿水(蒸散发)明显增加,从而使蓝水下降。随着1999年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大幅度的持续实施,目前黄河中游水热条件与植被状况已达到一个阶段性相对稳定状态,如果退耕还林(草)等水土保持措施维持现状,那么今后林草植被耗水将随气候(降水)变化而波动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黄河水量可能会因水热条件的制约而不再大幅度地减少。  相似文献   

10.
刘震 《中国水利》2000,(5):40-41
为贯彻落实好朱镕基总理提出的关于“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笔者于1999年12月中旬赴山西省吕梁和汾河上游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调研,就如何在黄土高原地区加快退耕还林(草)步伐等问题,实地考察了八片重点治理、治汾工程、世行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等项目的20余条小流域,走访了“四荒”购买户。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在贯彻落实中央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加快退耕还林(草)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正镶白旗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项目区所在地及项目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工程设计技术方案,采用半固定式管道喷灌及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为当地增加了节水灌溉面积,项目区的建设成果将进一步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结合退耕还林及其他措施的实施,使项目区的示范、社会效益显著,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缓解海河流域内的用水压力,介绍了流域农业用水情况,并从工程、管理、政策等方面着手,对海河流域节水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了海河流域农业节水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业节水工作,提出了农业节水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六盘水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指出该市主要存在工程性缺水、水生态被破坏、水环境恶化、水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水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即依法治水、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做好节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治理水土流失等。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通过揭示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碳水权衡关系,构建自然-社会-经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耦合框架,提出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阈值。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植被恢复工程,其中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增加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高最为显著,同时观测也发现该地区流域产流和土壤含水量显著下  相似文献   

15.
<正>一、牛栏山—滇池补水工程概况根据昆明市2008年编制的《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补充报告》,系统地提出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涵盖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工程、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生态清淤工程等"六大工程体系",作为外流域调水及节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的滹沱河流域分布式水文SWAT模型,对流域的径流、泥沙、污染物的运移进行了模拟与校验,并结合实际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水文效应(ET效应、产水效应、产沙效应及环境效应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封山育林等措施可显著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针对灌区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提出滴灌灌溉技术在工程中应用,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海河流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至2000年底,全流域节水灌溉面积已经发展到240千hm2,其中,喷灌面积10.53千hm2,微灌面积1.76千hm2,低压管道面积78.64千hm2,渠道防渗面积16.52千hm2,其它节水灌溉面积132.55千hm2。这些节水措施的实施,对流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粮、棉、油、果的高产稳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渐突出,迫切要求认真做好节水文章。1.节水灌溉措施节水灌溉措施可划分为工程类措施和管理类措施两大类。其中工程类措施又可划分为渠系输水节水措施、田间灌水节…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有序实施,区域植被覆盖率从90年代末开始显著提高,但河川径流也随之显著减少,对黄土高原区的水资源安全造成了重要影响.选取陕北秃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流域植被变化特征,检验径流序列趋势变化、变异特征以及其与降水、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关系,探讨了降水...  相似文献   

20.
2001—2017年黄土高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全面评估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基于NASA发布的空间分辨率为500 m的MOD16A2蒸散发数据产品,分析了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中游典型流域2001—2017年实际蒸散发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年均实际蒸散发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多年平均季节蒸散发量空间分布格局与年平均蒸散发量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季节蒸散发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黄土高原年均蒸散发量以8.23 mm/a的速率显著增加,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278.71 mm;黄河中游各典型支流2001—2017年蒸散发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延河流域增速最大(为12.96 mm/a),皇甫川流域增速最小(为4.34 mm/a);不同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差异较大,渭河干流年均蒸散发量最大(为388.26 mm),皇甫川流域年均蒸散发量最小(为153.71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