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振鹏  张文 《中国园林》2008,24(2):71-75
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作为城市近郊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地带,是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促进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论述了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特征,深入分析了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我国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是一类对保护与发展协调要求特别高、矛盾问题特别典型的风景名胜区。本文通过对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四川省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剖析,提出了这类风景名胜区规划应遵循保护遗产、景城共荣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应用明确景城职能分工、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以"内外总体平衡"推进居民社会调控、引导外围保护地带发展、以"多规合一"加强规划管控等10个方面的规划方法,破解景城协调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3.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4.
汪光焘 《中国园林》2001,17(1):30-31
搞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规划必须 符合国情和市情,因地制宜,突出本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体现风景名胜区的真正价值。风景名胜区工作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当保护与开发利用发生矛盾时,开发利用必须服从保护;北京市园林主管部门是北京风景名胜区的行政机关,要全面负责全市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风景名胜区的政府管理行为和企业经营行为都需要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才能达到“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风景名胜区占北京市全市面积的13%,其中分布着4000个行政村,村庄民居的风貌控制一直是风景名胜区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新农村建设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都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通过对北京的风景名胜区内30余处村庄的农宅风貌调研,对其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历史演进和乡土特色进行综合评价.探讨风景区农宅的演变规律和原因,从政策、经济、产业、城乡关系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从保障农民利益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要求2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政府颁发的第一个有关风景名胜区的规范性文件,是保护我国风景资源,建设、管理好风景名胜区,促进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遍布全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祖国大好山河的精华,其中不少体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国家的珍贵财富。保护、建设和管理好风景名胜区,是社会主义物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地带不同结构植被群落三维绿量实地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了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利用遥感影像提取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地带的植被指数信息,对其三维绿量进行估算,分析风景名胜区三维绿量分布格局,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IUCN伞球自然保护系统中,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在人口、体制、资金、文化、利益主体、地域关系上有很多独特性,风景旅游游憩与社区发展是当前风景名胜区面临的众多矛盾的直接动因,对保护与发展适宜度缺乏科学评价标准是目前众多矛盾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从基于审美价值的规划理论方法走向基于自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游憩价值等全面的综合规划与管理.是实现风景区可持续管理的关键,也是对风景科学与风景区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深化.可持续管理制度是保持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游憩适宜性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社区可持续性评价、可持续管理规划、风景动态监控系统是风景区日可持续管理的5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区的利益主体分析与机制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勇  吴人韦 《规划师》2005,21(5):8-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风景名胜区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其中涉及到国家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相关事业单位、各类开发企业、当地居民等各方面,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体现了上述各方利益关系的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需要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风景名胜范围界定的依据和风景名胜区景、城毗连地带的研究,分析了景、城毗连处划界的因素和讨论了其划界的方式。并指出,通过合理的划界、相应的规划规定与匹配的管理,使风景名胜区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促进风景名胜区和地区经济社会合理发展是主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朱江  邓武功  于涵  张丹妮 《中国园林》2021,37(3):118-123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张友国 《中国园林》2005,21(11):27-30
从辨析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出发,说明其性质的复杂化,揭示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从3个方面论述了管理制度安排失当与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冲突.认为风景名胜区与一般的经济资源不同,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制度的优劣势,取长补短,从而设计一套综合的制度来保护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3.
李和平  赵娟 《规划师》2004,20(4):71-73
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面临着景区用地锐减、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应明确景区保护范围、划分核心景区、加强景区用地规划,有针对性地对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4.
范小凤  吴葱  朱蕾 《中国园林》2023,39(3):88-92
无锡惠山,文献记载始自东汉,历经2 000多年的 历史传承至今,是包含了寺庙、名泉、园林、祠堂等诸多古迹 的一处风景名胜区。通过实地勘测和文献资料考证,梳理惠山 名胜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时期名胜要素的发展脉络。康 熙、乾隆的历次巡幸所带来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名胜得 以持续经营的关键。从名胜的形成、保护和阐释3个方面,探 析惠山名胜的传承机制,进而总结名胜得以维系至今的原因, 为当代名胜的保护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边缘风景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严华 《中国园林》2006,22(11):86-89
针对城市边缘组团建设发展形势与要求的变化,分析城市边缘风景地区的特点,研究该类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立足于规划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高效使用之间相互平衡的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并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领域内各类规范、标准的用地分类模式,对该类地区的用地分类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初步研究建立起与此相适应、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并重的指标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雪然 《华中建筑》2010,28(8):182-184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很快,一些名胜游览地区着手全盘规划,兴建了一批为旅游服务的建筑。这些建筑包括旅馆及风景点建筑。风景建筑在功能和风格上,既不同于城市旅馆建筑,也不同于城市园林建筑,它应该有它的特点。该文对这个问题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刘雨潇  张建国 《园林》2021,(1):88-92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文本分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够反映游客对景区的真实感知.文章以携程、大众点评等重要旅游网站的游客评论为对象,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高频词汇进行分类和语义网络图绘制,对神龙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行为和形象感知进行研究,为相似景区的管理和发展思路提供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前往景区主...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邑郊游憩地和社会"八景"活动,荟萃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凝聚着中国乃至世界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近现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大都设有"国家公园",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堪称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中国风景名胜区经历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深受中华文明价值观和理论基础的影响,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风景名胜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和属地管理方式,展望未来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五龙潭旅游区是宁波市重要的山地型风景旅游景点,其游览设施的规划建设对于旅游区的景观、游览、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景区游览设施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旅游区游览设施开发进行科学规划,提升旅游区游览设施系统,促进旅游区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旅游活动的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20.
简要回顾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发展及体系特色,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对公共政策的了解,结合国际上保护地管理规划经验,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成为公共政策。认为在现有风景名胜区规划框架之下,单一目标和项目清单式的规划成果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在目前新的调整时期,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亟须进化与改革,有必要重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理论和体系,使规划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