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盐东控制工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近40年的运行及海水侵蚀,工程老化严重,特别是由于混凝土碳化原因,造成闸墩、排架等结构混凝土剥蚀、露筋,严重影响工程安全。混凝土耐久性防护材料在盐东控制除险加固工程中的成功应用,突出显示了其对工程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胶凝材料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波特兰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而用途极为广泛。本文就混凝土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混凝土材料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刘晶  杨赪 《中华建设》2009,(8):100-101
纤维增强材料~般都具有耐腐蚀、耐紫外线、轻质、高强度和非磁性等特点,作为工程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们的物理力学性能有了突破性的改善和提高,碳纤维(CFRP)材料因其性能优于其他复合材料而脱颖而出。CFRP最初应用仅局限于航天、军事和船舶工程领域,后来范围逐步扩大到土木工程领域。其中,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是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项新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浅谈混凝土外加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混凝土搅拌之前或拌制过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的特点是掺量少、作用大。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以来,混凝土外加剂不断得到发展和应用,现已成为混凝土中除水泥、砂、石和水之外的不可缺少的第5种材  相似文献   

5.
自密实混凝土在三峡电源电站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志华  陈勇 《人民长江》2007,38(3):38-3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密实混凝土在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在水利工程中应用较少,尤其在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中应用的例子就更少见.三峡电源电站属地下式工程,尾水隧洞混凝土衬砌厚度薄且钢筋密集,在工期紧迫的情况下使用自密实混凝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试验及施工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可为其他类似工程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结构在北京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中,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型式。结合20世纪70年代末期建设的海子水库溢流坝段混凝土闸墩、溢流坝面、护坦等的维修加固设计,对类似运行条件水工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修复加固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美观,对工程的外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由于其一次成型、不剔凿修补、无须装饰、外观光洁、质朴自然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建筑工程中开始推广应用。传统水利工程闸坝等混凝土建筑物由于其运行环境的特殊性,基本上不采用抹灰等建筑外装饰,采用木模和常规混凝土浇筑的建筑物表面往往比较粗糙,为了改进和提高水工  相似文献   

8.
水电八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开展碾压混凝土性能试验及筑坝施工技术研究工作,于1993年建成了当时世界最高的RCC拱坝—普定拱坝(坝高75m),该工程在RCC材料、坝体防渗、坝体分缝、入仓工艺、模板和施工工艺方面都取得一些高水平成果,此后,又相继建成了大朝山、红坡、沙牌、索风营、大花水等20余座碾压混凝土坝。通过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攻关工作,在八.五期间已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九五“等科技攻关项目,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先进成熟的施工工艺。在研究和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较好的解决了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难题。本文回顾和简要介绍了水电八局各时期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特点和施工技术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范滢 《北京水务》2001,(2):34-35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主要采用三级配,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一般在110-130kg。有些地区骨料及耐久性均很好,随着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外加剂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泵送混凝土及高效减水剂在混凝土施工中普遍被采用  相似文献   

10.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已成为一套完整的应用技术体系。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为解决高层建筑大开间楼板应用飞模而产生的一项后张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移植并开始研究,80年代初成功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到现在,我国已在高层住宅、大开间写字楼、豪华的饭店大厦、大跨度公共建筑及轻型工业厂房等300多项建筑工程中应用,建筑面积已逾200万平方米。另外,在公路桥梁、石化工厂贮液池、贮油灌环型基础、原煤贮料筒仓、污水处理厂的沉淀池及电视发射塔等构筑物中也不同程度应用了无粘结筋。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灌柱桩基础和墩柱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广泛应用于渡槽、渡管和生产桥工程中,它以工艺先进和施工简便的优势,在平原地区得到了积极的推广。目前,绝大多数建筑物仍在运行,处在超龄服役和带病工作中。据调查,这批建筑物的主要病害是墩柱混凝土的剥蚀破坏,最大剥落厚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利》2009,(11):68-68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问世以来,引起了国内外材料界与工程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已在高层建筑、桥梁、隧洞衬砌、混凝土预制件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清华大学基于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发明了适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堆石混凝土大坝施工方法”专利技术,并已通过水利科技成果鉴定,列入《2008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获得了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该技术通过大量块石的使用,可大幅度降低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13.
模袋混凝土技术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项现浇混凝土技术,当时由于价格昂贵没能推广.后来经多年探讨研究,一种廉价的聚炳烯编织模袋于1999年在长江干流马湖堤护岸抢险时首例试验成功.同年9月,沧州市在子牙新河堤防加固工程中引进了该技术.2001年10月在泊头市江江河大坝加固中将该技术进一步推广.实践表明模袋混凝土护坡稳定,无冻害、无塌陷裂缝,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筑坝技术,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具有工艺简单、上坝强度高、工期短、造价低、适应性强等特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世界大坝建设中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乐昌峡拦河碾压混凝土坝浇筑采用了合理的入仓手段和机械设备配置,通过配套的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健全的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碾压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5.
长潭水库加固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是在水库蓄水条件下进行的.鉴于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水平,砂砾石坝体较为松散,混凝土防渗墙施工难度较大.通过除险加固措施,介绍了施工过程中的几点经验,如十字钻头与中空钻头的联合应用,层切法施工工艺,泵送混凝土应用等.  相似文献   

16.
北部引嫩工程20世纪70年代,工程运行已近30余年,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大部分混凝土工程的老化剥蚀特别是冻融剥蚀病害较为严重,某些冻融病害已进入了发展破坏期,如不及时进行修复处理将影响工程寿命、危及工程安全。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北引工程部分跨渠农道桥、公路桥桥墩混凝土冻融病害修复处理的组织施工,介绍桥墩混凝土冻融破坏修复处理施工的过程、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混凝土坝建设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很快,基本上是10 a一个台阶,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20 a来,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突破,与传统的施工技术相比,有了许多创新。尽管如此,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比如混凝土浇筑的仓面工艺、浇筑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等。  相似文献   

18.
水库加固工程中现浇混凝土护坡施工质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 新沂市共有小型水库28座,分布在丘陵山区,建成于20世纪50、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水库普遍存在大坝坝体、坝基、坝端渗漏水等问题,根据江苏省水利厅安排,自2006年开始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混凝土护坡因其施工程序简单,使用机械器具易操作、作业面宽、可连续施工等优点,在工程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模袋混凝土技术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项现浇混凝土新技术,它采用织物模袋做软模具,通过混凝土泵将砂浆或昆凝土充灌进模袋成型,起到护坡、护底、防渗等作用。它具有施工速度快、整体性好、耐久性好、地形适应性强、省工省时、稳定性好,并可以在水下铺设充灌施工等特点,可广泛用于江、河、湖、海的堤坝护坡、护岸、港湾、码头等防护工程,因此在国内应用发展较快。  相似文献   

20.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上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从70年代以来,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在军事、房屋、交通、水利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则在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应用。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证明,聚丙烯纤维能减少和防止混凝土在塑性和初期硬化阶段的收缩裂缝产生,从而提高防渗、抗冻、抗冲磨等性能。本文介绍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和它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