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含油气盆地是属多个板块构造旋回、长期发展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具有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两大油气源叠合、富集的特征,是中国和全球特殊的高原型含油气盆地.其特殊性与中新生代发生的陆块问和大陆间的碰撞活动有关,属于强烈碰撞型含油气区.其特点是地壳厚度大、地面隆升幅度高、自然地理环境差,是我国日前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但与近年来兴起的热点地区--北冰洋和南极洲相比,又有它有利的一面,是我国油气资源持续发展的后备战略地区.  相似文献   

2.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463-467
楚雄盆地属长期发展的叠合型含油 气盆地,沉积了海相、海陆交替相和陆相三大类多套含油气组合;盆地及其四周形成了超岩石圈、岩石圈断裂、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体系,创造了优良的油气运移通道;具备了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两类多套油气源叠合富集的石油地质条件;形成了以背斜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盆地后期保存条件好;是一个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中型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3.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1995,16(3):187-195
根据板块构造旋回和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叠合、富集理论,对中国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分类和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评价:第一类为渤海湾型含油气盆地,其特点是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长期叠合、富集、其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评价最好;第二类为准尔噶尔型含油气盆地,其特点是盆地早期有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叠合、富集,后期仅叠合有陆相生物成因的油气源,其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较次;第三类为沁水型含油气盆  相似文献   

4.
西非海岸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非海岸主要含油气盆地是典型的大陆裂谷和被动陆缘盆地的叠合盆地,具有相同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但是,由于南、北两段板块演化的过程不同,导致了盆地形成发育时期、构造演化特征、沉积充填特征的较大差异,形成了南、北两段油气地质条件、成藏特征、油气富集程度的极大差异。西非北段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北大西洋的裂开和非洲与北美板块的分离有关,同时也受北非构造演化的控制,盆地演化早期分异强烈,没有形成统一的沉积中心,晚期进入整体坳陷阶段,受阿特拉斯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形高差大,沉积厚度向海上快速增厚。而中段和南段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南大西洋的形成和非洲与南美洲板块的分离有关,盆地演化早期形成了统一的盆地,具有相似的沉积序列和地层发育特征,其沉积中心位于中部的加蓬和下刚果盆地,第三纪进入盆地的分异期,沿西非海岸发育一系列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北向南规模逐步减小,有尼日尔三角洲和刚果扇盆地等。通过重点探讨西非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对比分析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为中石化海外在西非战略选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板块构造旋回和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叠合、富集理论,对中国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分类和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评价:第一类为渤海湾型含油气盆地,其特点是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长期叠合、富集,其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评价最好;第二类为准噶尔型含油气盆地,其特点是盆地早期有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叠台、富集,后期仅叠合有陆相生物成因的油气源,其油气资源经济效益较次;第三类为沁水型含油气盆地,其特点是盆地早期有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多套油气源的叠加、富集,后期则处于长期的隆升构造环境中,其油气资源效益最低。在新疆三大盆地中,塔里木盆地的中-东部、西部、西南缘,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东北绿、陆梁地区、中部裂谷扩张区和吐哈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前区、南部的觉罗塔格山前区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调研和收集了世界深部油气藏大量资料及对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挑战:①油气组成复杂,多期混合、来源不清,致使深部油气勘探方向难以确定;②富集油气的有效储层裂缝和溶蚀孔洞混杂,成因机制不清,导致勘探区带预测困难;③油气相态变异大,油气分布特征受深部高温压环境、低孔渗介质条件和多种运聚动力的影响,使得现有的成藏理论难以有效指导勘探目标的预测。因此认为,加速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必须解决三个关键科学问题:①多期构造过程叠加与深部油气生成演化;②深部有效储层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③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油气富集规律。为此,建议采用油气成藏过程正演模拟和油气成藏过程反演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深部成藏条件-深部成藏机制-深部成藏规律”的技术主线,重点选择深部资源潜力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开展研究,期待形成和发展中国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理论,研发深部油气分布预测配套技术,促进中国西部深部油气勘探和储量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根据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及结构特征,将中国沉积盆地划分为单型与叠合型两大类。单型盆地的原型可以划分为克拉通盆地、拉张盆地和挤压盆地。2种或3种单型盆地的叠合可以形成若干不同的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以成盆-成烃-成藏的动态过程分析为主线,在成盆方面,关键构造变革期的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结构的形成和改造是研究的基础;在成烃方面,应加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环境、生排烃机理和效率的研究;在成藏方面,强调叠合盆地油气聚散机理与含油气系统演化。针对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采用波动分析方法是叠合盆地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鉴于叠合盆地多源、多期油气运聚、调整成藏的特点,使用“元素-结构-功能”系统思想体系,提出了油气成藏体系的概念,采用“源-位”分类方案,建立了油气成藏体系的6种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8.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1991,12(2):91-106
中国大陆板块的演化经历了三次板块构造旋回的叠加。在元古代板块构造旋回末期曾联合为一个元古大陆,并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聚敛在一起。在古生代板块构造旋回初期,中国元古大陆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一起,同步发生裂解、漂移和海底扩张作用。中国元古大陆裂解为新疆古陆、华北古陆、华南古陆、柴达未古陆、华东古陆,它们之间为窄大洋所隔,在古生代时期各陆块在赤道附近,向北半球低纬度带漂移,羌塘—印支古陆于晚泥盆—早石炭世时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随古特提斯洋的扩张自南半球向赤道漂移,经加里东、海西和印支运动,在古生代扳块构造旋回末期(T),中国大陆主体又联合在一起,并使欧亚大陆形成。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旋回早期藏南—印度古陆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从南半球向赤道漂移;华东古陆此时期演化为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一起向中国大陆板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在上白垩—中新世时期藏南—印度古陆与中国大陆西南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与收敛活动;由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张作用,使中国大陆向北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漂移,仅第四纪就向北漂移达数百千米。 中国大陆板块在三次板块构造旋回活动中受大陆裂解、漂移、碰撞和收敛作用的影响,控制着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和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世代沿革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对策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中国大陆处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经受了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演化的作用,形成盆地与造山带镶嵌分布的复杂格局。其中发育的沉积盆地多为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叠加复合形成的多旋回盆地,主要有前陆/克拉通、断陷/坳陷与多期克拉通内坳陷三种叠合盆地类型。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明显受盆地地质结构的控制,表现为各类原型盆地都发育了独特的含油气系统,多期含油气系统在垂向上叠置、交叉与平面上并列或交叉,其中生成的油气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发生窜通混聚,形成复合含油气系统。中国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多灶、多阶段生烃与多期成藏的特点,含油气系统之间常常发生叠置、交叉或贯通,形成了继承型、延变型与改造型等复合含油气系统类型,其中的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相当复杂,超出了L.B.马恭等已有的概念与方法。剖析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发展相应的评价技术,对其进行精细描述是开展复合含油气系统有效勘探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北非经历了泛非期基底形成、早古生代稳定陆块演化、晚古生代抬升剥蚀、中生代裂陷和新生代反转隆升的多期盆地演化过程,形成了多个叠合盆地.与以往叠合盆地中往往形成叠加的含油气系统不同,北非古生代和中、新生代2大含油气系统互不叠置,分别分布于北非西部和中、东部盆地.系统分析了2大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地质特征以及盆地演化对其互不叠置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提出了勘探潜力目标.西部盆地古生代含油气系统志留系阿卡库斯组泥岩和三叠系巨厚蒸发盐岩盖层之下、古隆起内及不整合面附近的圈闭以及中、东部盆地中、新生代含油气系统的地堑和地垒附近形成的断层和岩性圈闭及深部白垩系储集砂体为研究区的主要勘探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吐哈盆地继台北凹陷侏罗系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发现大量煤成烃油气田后, 又在台南凹陷三叠系发现了稠油油田, 表现出多层系、多类型复合含油的特点。在盆地形成演化分析基础上, 通过对三大含油气系统和四大聚油单元的油气地质条件、聚集规律的探讨和资源潜力的评价, 提出了着眼侏罗—白垩系、二叠—三叠系及石炭系三大含油系统, 立足台南、台北、托克逊、哈密四大聚油单元, 遵循科学勘探程序, 实现油气储量持续增长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油气区远景资源潜力评价中缺乏定量依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价油气远景资源潜力的新概念———成藏门限,论述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地质含义及地质证据,并应用基于成藏门限理论开发的"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系统"对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其油、气远景资源潜力分别为3.354×108t和2652×108m3,原油资源探明率仅为15%,表明吐哈盆地前侏罗系仍具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松潘-阿坝地区盆地演化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潘-阿坝地区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两个主要拉张-挤压构造阶段。一是由元古代晚期中国古陆解体开始,在早古生代形成分隔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天山-祁连-秦岭洋,在松潘-阿坝地区北缘发育被动陆缘盆地。早古生代洋盆随原特提斯的消亡,经加里东期的俯冲,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最终形成加里东俯冲造山带,由此导致被动陆缘盆地的反转。二是在晚古生代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扩张,在扬子西缘出现的裂陷槽及其间的小洋壳,松潘-阿坝地区西(南)缘形成张裂大陆边缘,发育浊流沉积盆地。晚三叠世随古特提斯的闭合,经印支运动张裂陆缘发生反转,形成印支褶皱造山带。其后,随着新特提斯的俯冲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这一地区与青藏高原一起发生隆升,其东部受龙门山陆内俯冲影响,发育陆内褶皱造山带,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因此,松潘-阿坝地区沉积组合类型、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多旋回的特点。松潘-阿坝地区总体处于过成熟的早期阶段,进入生成大量甲烷气阶段,具有寻找天然气的前景。从区内已有化探及非地震勘探成果表明,若尔盖坳陷为油气保存条件最好的地区,是松潘-阿坝地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 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  相似文献   

15.
�й���������̽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系统总结国外深盆气成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预测了中国深盆气的勘探方向。结果认为:中国东部拉张的裂谷型盆地不利于深盆气的形成;中国中西部由板块内部的克拉通盆地与板块边缘前陆盆地叠合、复合而成的盆地具备深盆气发育的条件,其中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是最为现实的深盆气勘探区域,川西前陆盆地三叠系也显示出了发现深盆气的兆头,库车、准噶尔南缘等前陆盆地将是潜在的深盆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17.
吐哈盆地混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吐哈盆地是在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复合性含油气盆地。主要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多套烃源岩,燕山运动早期、中—晚期及喜马拉雅运动期为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高峰期。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除发现具单一成因类型的“煤型”、“油型”油气藏外,还发现有“混源型”油气藏,并且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混源型”油气藏愈来愈普遍。着重剖析了“混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应用原油碳同位素定量分析混源油混源比例之方法,并应用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从而解决了盆地内已发现混源油的混源比例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加蓬LT2000区块是中石化在南加蓬次盆中的一个重要的勘探区块,该区位于早期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和晚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叠合地区,构造条件复杂,有盐上和盐下两套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规律不明确。采用板块构造理论,盆地分析和构造分析的方法,明确盐下油气系统是区块主要的勘探层系;盐下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从盐下构造结构特点和圈闭发育程度进行评价,区块北部是盐下油气成藏最有利的地区,应该是区块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