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城市地铁、公路隧道等地下工程数量越来越多,浅埋隧道近距离穿越建筑物的现象明显增多。如何评价地表房屋的受影响程度是隧道安全穿过房屋的首要前提之一。首先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确定房屋在隧道施工前的损坏情况;然后参考房屋损坏评价标准,确定房屋的控制损坏等级和极限变形值,将房屋的极限变形值与房屋损坏等级所对应的变形值之差即得房屋的容许变形值;最后采用三阶段分析法对隧道施工诱发房屋的损害进行评价。如果该分析评价法的各阶段计算结果均超出房屋的容许变形值,则需对房屋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从而保证隧道顺利通过房屋。同时,该评价方法对同类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地溶发育区地基的稳定性以及胀缩性的分析研究得出:在岩溶发育区,除岩溶塌陷造成濒危建筑物下,地基土的失水收缩及其它多种原因均会导致地基失稳,基础下沉,造成建筑物墙柱体开裂。应用托板技术治理由岩溶塌陷造成的老建筑物开裂;对因地基土发生侧挤、流失而造成开裂的建筑物采用帷幕桩截并对流失地段灌浆加固;而因地基土暂时失水收缩而引起的局部开裂则不一定必须进行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经济有效的解决在深厚软土地基上地基变形过大,导致建筑物大量沉降,造成房屋开裂的工程问题,按照线弹性本构模型,提出了的一种关于复合桩基沉降的改进计算方法;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依据控制等沉降效应的原则,给出了一种桩基-复合桩基的地基处理方案,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带有浜填土区段的软土上砖混住宅楼设计的难题.多年实测表明,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弹塑性模型,依托某隧道边坡工程,探讨了"锚杆+抗滑桩"联合支护参数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以及最大剪应变的影响,进而得到最佳支护方案。通过现场监测结合数值模拟,对比了有无该支护方案下边坡及隧道的围岩变形特征,利用抗滑桩应力与锚杆轴力的分布特征,再次明确该方案的支护效应。结果表明:最佳支护方案为方案A (抗滑桩14 m、锚杆14 m),支护后的边坡安全系数显著提高,抗滑桩与锚杆相比对边坡的安全系数影响更大;相较于无加固工况,联合支护下边坡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显著降低,土体变形区范围明显缩小;抗滑桩体主要承受压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桩中部,总体呈现"中端大,上下两端小"的分布模式;锚杆轴力随着锚固深度增加呈现线性减少趋势;隧道变形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联合支护方案对控制隧道变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群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盾构施工方案的决策,选取合理的施工参数和必要的加固措施,研究了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以深圳地铁2#线某区间隧道为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不同地质条件盾构下穿建筑物进行模拟,研究建筑物沉降、变形特征.根据现场监测数据总结出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分析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等因素与建筑物变形的关系.研究表明,隧道左、右线分别通过建筑物时其基础的沉降值迅速增加,有明显的二次沉降规律;隧道两线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关系决定其对建筑物二次扰动的程度,正下方穿越比侧穿对建筑物的影响要大;盾构断面为软弱岩时引起的建筑物沉降较大,为硬岩时沉降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6.
针对公路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公路、铁路等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工程,研究当前施工工法和支护方案下隧道围岩变形范围和上方既有公路受影响程度,并对既有公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采用大型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甸头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公路段的分析,得出采用三台阶掘进能有效控制既有公路的沉降变形,且隧道轴向方向变形差异较小,围岩基本处于受压状态,塑性区集中于两腰部及以下,但衬砌在开挖后受拉应力较大易破坏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位于上土下岩二元地层的地下交通隧道,随土岩组合条件变化土拱效应发挥程度不同,导致土体变形和邻近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地基不均匀沉降易导致砌体房屋开裂。文章以济南地区典型土岩组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岩弹塑性本构理论,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岩土体—砌体结构二维有限元整体模型,分析研究了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对邻近砌体结构的影响,并通过模拟不同土岩界面位置,分析了不同土岩组合条件下隧道施工引起的砌体结构基础沉降、墙体应变及结构破坏等特性。结果表明:土岩组合地层中的土拱效应可以有效地抑制隧道施工产生的变形及对邻近砌体结构的影响,且随土岩界面的上下变化土拱效应发挥程度不同;当土岩交界面位于隧道起拱线以上位置时,更有利于土拱效应的发挥,显著降低暗挖隧道施工对砌体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某在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采空区处理为依托,探讨了隧道穿越采空区的探测与处理技术。对探地雷达应用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采空区探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利用ANSYS软件对2种预备的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推荐了具体的支护方案;分析了采空区对隧道的影响,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原则;将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的数据信息和仿真模拟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对处理的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经济上合理、技术方面可行而又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的情况下采用钢拱架和墩台对采空区进行支护,并用轻型材料填充的处理方法,能较好地控制隧道的变形和位移。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徐屯隧道病害的形式、表现和发展状态,对其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该隧道开挖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偏压、浅埋隧道的施工方法、管理对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和裂缝起决定性作用.从施工进度和结构安全稳定角度考虑,采用调整纵坡和局部换拱的综合方案,同时提出处理隧道衬砌变形病害的具体措施.方案实施后,其效果令人满意,此经验可为类似的隧道病害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既有建筑物工作性状受盾构隧道施工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盾构隧道近接既有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工况,通过构建考虑隧道-土体-建筑物共同作用的3维有限元模型,对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建筑物楼面扭曲变形及框架柱轴力进行了系统的敏感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施工导致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梁柱节点出现应力集中,且该建筑物对周边地面沉降存在一定约束作用;隧道开挖会导致其左侧3维建筑物楼面产生顺时针扭曲变形;当隧道开挖面推进至建筑物且尚未穿越其横向中心时,楼层扭曲变形增大、框架柱轴力下降,当开挖面到达并超过建筑物横向中心后,楼层扭曲变形及柱轴力的变化趋势与前述刚好相反.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地面既有框架结构建筑物因隧道开挖导致的破坏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叠加最大值法预测系列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点,建立了系列犯罪心理图像分析模型,给出了作案熟悉程度计算表达式和预测作案地点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作案心理变化的4个阶段.对模型中影响熟悉程度的最大半径、安全距离区间和熟悉程度区间3个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以2010年国际数学建模B题(破案学)中PETER的犯罪足迹为例进行了预测,其预测正确率为80%.结果证明,该模型能够预测犯罪嫌疑人住处以及下一次作案地点,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加强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我校专业建设中如何坚持特色与优势专业的建设、构建“大包装”专业群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就专业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我校专业建设中如何坚持特色与优势专业的建设、构建"大包装"专业群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就专业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中,由于利益的驱动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出现了道德约束乏力的现象,一些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弱化,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社会道德规范没有内化为人的内心自觉,而道德内化不力又源于人的主体意识的缺失。本文从人的主体性和道德内化的关系入手,提出发挥人的主体性是道德内化的关键,同时在道德内化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性。通过关注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自觉需求,从而自愿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5.
法律天生就具备了人性化的属性。法律人性化作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我国随着民主、人权和法治建设的深入,特别是新时期着眼于理性与全局的和谐社会的建构,人性和人性化在中国理所当然受到格外关注。我国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司法机关如何追究犯罪、惩治犯罪的程序法,从人性化视野来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18.
汽轮机汽缸预暖系统是汽轮机节能降耗的一项有效措施。本文对某600 MW汽轮机汽缸预暖系统的运行条件和运行操作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的优化运行分析做好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常压下采用NDJ-7旋转式粘度计测定了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相关混合体系在288.15~365.15K下的粘度,包括大豆油和生物柴油,甲醇和甘油,甲醇、大豆油和生物柴油三个混合体系.结果表明:混合溶液的粘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并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三个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进行了关联,关联结果良好,可以用来计算不同组成和不同温度下这些混合体系的粘度.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服饰西式化走向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民国服饰变革原因着手,讨论了这次变革对中国服装走向西式化的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服装的等级制度彻底消亡;中国服装在中西服饰文化交融中得到了发展,诸如造型款式上从平面走向立体,服装材料从单纯走向丰富,穿着方式从纯中式走向中西结合;而且开创了我国时装表演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