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辽河断陷盆地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对辽河盆地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岩性识别、岩相分析、形成期次、储集层测井识别、火成岩地震储层预测、火成岩成藏条件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辽河盆地火成岩气藏勘探的新进展、新方法,并从构造背景、油源条件、岩性特征等方面对辽河盆地火成岩成藏条件进行了阐述。综合分析认为:辽河盆地火成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方法 依据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岩浆演化及已发现油气藏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一个有关该区火在 及其相关油气藏的分类方案。目的为火成岩的油气勘探工作及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结果 该区火成岩及其相关油气藏可分为抬升淋滤型、埋藏溶蚀型裂缝型、火山碎屑岩型、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接触变质型及超覆、披覆型7种,其中构造裂缝型油气藏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油气藏规模大、压力高岗位中往往具统一的油气水系统;埋藏溶蚀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火成岩分布、已发现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演化、火成岩分布、岩浆活动的特点,将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史划分为两大旋回,并将火成岩油气藏分为抬升淋滤型、埋藏溶蚀型、构造裂缝型、火山碎屑岩型、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接触变质型和超覆披覆型等7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详细探讨了各类油气藏在地层剖面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岩性特点、储层物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4.
火成岩油气藏分类初探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火成岩分布、已发现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演化、火成岩分布、岩浆活动的特点,将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史划分为两大旋回,并将火成岩油气藏分为抬升淋滤型、埋藏溶蚀型、构造裂缝型、火山碎屑岩型、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接触变质型和超覆披覆型等7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详细探讨了各类油气藏在地层剖面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岩性特点、储层物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5.
《新疆石油地质》2012,33(5):634
1征稿重点(1)前陆盆地(山前坳陷)逆掩断裂带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法、经验;(2)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3)深部油气勘探的经验和方法;(4)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5)火成岩油气藏的地质研究;(6)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技术;(7)煤层  相似文献   

6.
南美油区古生代以来发育弧前盆地、弧后挤压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被动边缘盆地。南美区已发现的隐蔽油气藏在成因上主要为岩性油气藏(含构造—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基岩不整合油气藏、岩性—不整合油气藏、构造—岩性不整合油气藏)等。前陆盆地隐蔽油气藏以不整合、岩性类油气藏为主;被动边缘盆地石油储量以隐蔽油气藏为主,隐蔽油气藏又以岩性类的为主。被动边缘盆地浊积岩、盐下碳酸盐岩(礁滩)、地层超覆等复合型隐蔽油气藏成为近十几年勘探发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预测南美地区隐蔽油气藏油气资源量达890亿桶油当量以上,以油为主,可见南美地区隐蔽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新疆石油地质》2012,33(1):139
1征稿重点(1)前陆盆地(山前坳陷)逆掩断裂带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法、经验;(2)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3)深部油气勘探的经验和方法;(4)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5)火成岩油气藏的地质研究;(6)超稠油藏的有效开发技术;(7)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8)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9)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10)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与高效开发技术;(11)石汕工程地质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勘探实践,辽河油区在3大凹陷和外围中生界盆地发现了粗面岩、安山岩、辉绿岩等多种类型火成岩油气藏,初步形成了火成岩岩性识别、地震储层预测、岩相分析预测、储层测井评价等勘探配套技术系列。油藏主要发育于中生界和古近系沙三段,除粗面岩油藏外,油藏规模整体偏小,且具有以下特征:与烃源岩共生的火成岩成藏机率较高;火成岩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受后期构造改造影响大;油气成藏受储集空间、岩性、发育层位、所处构造部位等综合因素控制。同时勘探还面临着地震资料攻关、岩体裂缝预测、火成岩成藏机理研究等系列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新疆石油地质》2012,33(4):518
1征稿重点(1)前陆盆地(山前坳陷)逆掩断裂带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法、经验;(2)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3)深部油气勘探的经验和方法;(4)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5)火成岩油气藏的地质研究;(6)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技术;(7)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8)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东营断陷盆地区域盖层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营断陷盆地已知油气藏的分布均受盆地区域性盖层控制。盆地内部是沙一段泥岩盖层,西部是馆陶组浅层泥岩盖层,南部是大面积分布的火成岩盖层。三种不同层位区域性盖层的有机配合,阻止油、气散失,使该盆地成为渤海湾油区众多含油气盆地中含油气最富的盆地,并控制了油气藏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地震属性技术在王73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鑫 《石油物探》2007,46(3):272-277
王73地区沙四段油气藏类型主要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滨浅湖相的滩坝砂体是最主要的油气储集体,岩性以灰质、泥质粉细砂岩为主。储层横向变化大,围岩中普遍含有灰岩,使得砂、泥岩速度差异减小,利用传统的稀疏脉冲反演和基于模型反演的方法不能对储层进行有效预测。为此,首先利用岩石物理学方法,对研究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利用地震属性技术提取了对刻画砂体和扇体边界较敏感的均方根振幅属性、时差属性和瞬时相位相干属性,对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预测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最后应用井震结合的外漂克立金技术对王73地区沙四段纯下2砂组的厚度进行了估算。根据预测结果,在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部署了一口钻井,钻遇的纯下2砂组厚度与预测厚度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金文辉  周文  赵安坤 《新疆石油地质》2012,33(3):310-311,326
分析讨论了几种新的碎屑岩构造低部位成藏新理论,认为孔隙度在5%~20%,渗透率存在变化,就可能在"输导层"中形成"过油区—泄流面"内构造低位油藏。此类油藏在中国东、西部许多盆地低位构造区分布广泛;在勘探中要打破构造控藏与非构造控藏、非构造控藏与局限于岩性或地层油藏2个认识"屏障";成藏输导砂层的确定和砂岩储集层物性变化带从岩性预测到物性预测2个关键,为复杂油气藏勘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辽河西部凹陷北部地区隐蔽油气藏预测与成藏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辽河西部凹陷北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利用有限的岩心、地震相信息分析含油储集层的成因;开展油源对比,确认储集层内油气来源;在分析储集层成因的基础上,运用地震储集层成像手段,预测了含油储集层的分布,进而剖析油气成藏机制。研究结果,油气并不是在构造最高剖位聚集,而是受控于储集砂体的分布,因此油藏类型为隐蔽性较强的岩性油气藏,油气属自生自储成因。在此思路指导下,沿古河道走向扩边钻探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储层含油气性相关岩石物理参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模拟地层压力、温度等特征进行岩心测试,结合多波极子测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储层地震预测及含油性相关岩石物理参数进行了研究,认为单一地震属性预测岩性存在一些局限性;利用常规地震属性进行含油气检测是不可行的,阐述了在该地区应用常规纵波波阻抗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性检测的难点,指出了含油气检测在利用AVO反演的同时,必须联合弹性波反演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地震储层预测和含油气性检测的成功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合理应用地震技术预测储层和含油气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阜东斜坡上侏罗统齐古组一段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利用多种室内分析手段,对其岩石学、储集空间以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优质储集层控制因素。在优质储集层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已出油钻井资料,对齐一段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最终进行有利成藏区域的预测。研究表明,齐古组一段以细粒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但结构成熟度高,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属于中孔中高渗型储集层。物源为储集层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沉积相及古地貌控制了储集层的分布,压实作用和异常压力共同控制储集层的物性,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对于储集层物性影响有限。成藏控制因素主要为油气运移通道及动力,前者涉及到不整合以及断裂发育,后者主要为异常压力差,综合研究认为阜东斜坡区齐一段发育4个成藏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6.
对三维地震工区,"RAVE储层特征可视化与油气预测技术"是油藏综合描述中较为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直接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信息,充分利用地震属性数据量大,具有最大统计学产应的特点,采用可视化和多属性综合评价手段,从已知井的多参数聚集类特征出发,预测和外推含油气区,从而达到提高勘探、开发井成功率的目的。该技术在川东北部地区LJ三维地震工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应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油气运聚特征与岩性圈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蚌湖向斜是潜江凹陷主要的生油洼陷,潜三、潜四段烃源岩均已成熟生油,向斜东、南斜坡带发育大量砂岩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油气呈面状补给方式进入渗透性砂岩输导体,并在浮力驱动下发生运移。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①构造格局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趋势;②渗透性砂岩输导体与运移趋势的空间配套决定了油气运移路径的实际分布;③每个岩性圈闭均有运移路径网络所限定的油气汇聚范围,其源岩体积和生、排烃性能控制了圈闭含油气性。在同一个运聚组合中,油气运聚范围的面积与圈闭含油气性呈正比关系。以生油洼陷内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技术为基础,可对岩性圈闭的含油气性作出较为确切地评价。  相似文献   

18.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球52 928个油气藏压力特征统计,从盆地类型、储集岩性、储层物性、油气藏温度、油气相态等5个方面出发,对深层和中浅层油气藏压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中浅层,油气藏总体以常压为主,前陆盆地、碳酸盐岩储层、致密储层、高温环境、凝析气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在盆地深层,油气藏总体以超压为主,被动陆缘盆地、碎屑岩储层、非致密储层、高温环境、油气混相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不同压力特征油气藏随埋深呈现一定规律性:①负压和常压油气藏分别分布在深度2 500 m和3 500 m以上地层中,超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深度4 500 m以下地层中;②常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2 400 m、1 600 m和1 200 m,呈变浅趋势;超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4 400 m、3 600 m和2 800 m,同样呈变浅趋势;③负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浅层,常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层,超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深层;④冷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宽,热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窄,温盆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20.
布.  ЮН 巴.  ЮА 《断块油气田》1996,3(3):51-54
阐述了作为基本的替代能源之一的烃类气体水化物的利用问题,援引了有关全球气体水化物资源预测与黑海气体水化物资源的资料。分析了气体水化物的性质及形成的可能性,论述了烃类气体水化物开采的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