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20Cr2Ni4A钢稀土渗碳的组织与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860℃稀土高碳势渗碳,在20Cr2Ni4A钢的过共析区沉淀析出大量累小弥散的碳化物,使奥氏体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从而实现了渗碳后直接淬火,与920℃传统渗碳后二次加热淬火处理工艺相比,用新工艺处理后的齿轮接触劳强度可提高近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
稀土低温高碳势渗碳对20CrMn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将稀土的催渗和微合金化,低温渗碳和高碳势渗碳三者相结合的新工艺处理20CrMnMo钢,结果表明:与常规渗碳相比温度降低了50-70℃,在同一低的渗碳温度下渗碳速度提高了30%;过共析区碳化物呈细小颗粒状弥散分布,马氏体呈隐晶或细片状;耐磨性提高30%以上,弯曲疲劳极限提高30%-47%,齿轮台架试验寿命提高26%-80%;节电率20%-30%;齿轮变形减少1/2-1/3。  相似文献   

3.
赵勇  张伟 《铸造技术》2014,(8):1712-1714
以20CrMnTi齿轮钢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稀土添加量、渗碳时间和渗碳温度对渗碳速度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20CrMnTi齿轮钢中最佳稀土添加量为5%8%。添加6%稀土后,渗碳层深度随渗碳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4.
稀土低温高浓度气体渗碳工艺及其在20Cr2Ni4A钢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20Cr2Ni4A钢由于渗碳层奥氏体十分稳定,无法渗碳后直接淬火,而需经过复杂的热处理,本文采用稀土低温高浓度大气体渗碳,使渗层过共析区沉淀析出大量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奥氏体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实现了渗后直接淬火,同时使组织和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6.
《铸造技术》2015,(11):2646-2648
采用金相和剥层分析法对20Cr2Ni4A钢齿轮浅层渗碳处理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860℃渗碳,经淬火+低温回火处理后,渗碳层厚度为0.6~0.8 mm,表面硬度为58~62 HRC,心部硬度为35~47 HRC,所得金相组织符合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稀土快速渗碳工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用改进型稀土催渗剂进行渗碳后,与常规渗碳工艺相比提高渗碳速度20%;若采用稀土快速渗碳工艺并将Ⅱ区碳势提高到1.3%时,与常规工艺相比提高渗碳速度31%,同时金相组织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一年生产应用证明这是一种操作简单、稳定可靠的工艺,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20Cr2Ni4A钢齿轮的热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20Cr2Ni4A钢齿轮要求进行渗碳、淬火处理,达到0.8~1.0 mm的渗层深度、58~62 HRC的表面硬度和34~45 HRC的心部硬度。试验了3种渗碳淬火工艺,最后确定的热处理工艺为:920℃渗碳4 h缓冷,650℃高温回火4 h炉冷至350℃空冷,810℃保温3 h油淬,190℃回火两次。  相似文献   

9.
对20Cr2Ni4A齿轮钢的高温渗碳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显微组织、硬度梯度、晶粒度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20Cr2Ni4A齿轮钢在高温渗碳后油淬及高温回火后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加少量残留奥氏体,并在渗层表面弥散分布有碳化物颗粒,渗层表面硬度达58~62 HRC。高温渗碳后奥氏体晶粒度可达到8级,显著提高了渗碳效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合金渗碳齿轮试片进行多次强力喷丸试验,研究了不同喷丸参数下的强力喷丸效果及喷丸后的低温时效处理对齿轮试片表面接触疲劳强度的影响。为强力喷丸工艺更好地应用于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添加稀土镧对热浸镀渗铝钢渗层组织和含CO2水介质条件下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1%范围内,由于稀土的催渗作用,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渗层中富铝层增厚。当稀土添加量为0%~0.5%时,渗层的耐蚀性逐渐提高,当稀土添加量大于0.5%时,渗层的耐蚀性反而逐渐降低。添加0.5%稀土的渗层的耐腐蚀性能最好,为不加稀土的1.65倍。  相似文献   

12.
用球滚接触疲劳法评定硬质薄膜的结合强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晓东  黄鹤 《金属学报》1999,35(5):523-526
采用滚动接触疲劳法对气相沉积硬质薄膜的结合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映膜基结合强度的力学参量为界面最大剪应力幅。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可以定量得到膜基界面处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granular cracking of 9% Ni cast steel seems mainly to relate to the segregation ofcontaminates H,S and P along boundaries.An addition of rare earth may eliminate the seg-regation of these contaminates along grain boundaries and improve the binding force amongboundaries,so as to reduce remarkably the intergranular cracking.  相似文献   

14.
张伟  李隆盛  程骥 《金属学报》1990,26(2):79-82
Ni9铸钢晶界裂纹的形成主要与晶界偏聚杂质元素H,S,P有关;添加稀土后,消除了杂质元素H,S,P在晶界的偏聚,加强了晶界结合力,使晶界裂纹倾向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42CrMoVNb细晶高强钢的疲劳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得到的3种晶粒尺寸的42CrMoVNb细晶高强钢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它们的光滑疲劳试样S-N曲线在10^6—10^7周期范围内无平台出现,疲劳极限消失.SEM断口观察表明,光滑试样疲劳裂纹起源位置与寿命长短密切相关,测量了长寿命试样疲劳断裂源夹杂物的位置及尺寸.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初步分析,给出了夹杂物及奥氏体晶粒尺寸应控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铝合金稀土转化膜处理对LC4合金耐SCC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慢应变速率试验(SSRT)等方法研究了P5和SRE稀土转化膜处理对LC4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P5和SRE工艺对LC4合金的应力腐蚀有一定抑制作用,SRE处理液对SCC有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17.
渗碳20CrMnMoAl钢表面硬贝氏体的制备及其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渗碳20CrMnMoAl钢表面通过热处理获得了硬贝氏体组织,对其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自行设计的滴注式可控气氛全自动渗碳炉,在930℃对20CrMnMoAl钢渗碳处理8 h,使钢表面的C含量达到0.81%(质量分数).将经过渗碳处理的试样在930℃保温20 min进行奥氏体化处理,然后淬入温度分别为220,250和300℃的盐浴中,并分别保温0.5—50 h后空冷.利用OM,TEM,XRD及显微硬度计对热处理后渗碳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钢经过220和250℃保温一定时间后,试样表层为超细硬贝氏体,由平均尺寸为70—100 nm的贝氏体层片和分布于片间平均厚度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残余奥氏体膜组成,试样表面硬度达到630HV;试样心部是低碳板条马氏体;过渡层是硬贝氏体和低碳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Polyaniline,asoneofthelllostpron1isil1gcoIlducti11gI)olyrnlcrs,attracts1l1ucllatte11-tionbecauseofitseasepreparation,excelIelltellviroIl1lle1ltalstabilit3r,()speciallyitsu1liqlleprotonicaciddoping...h..i..[l].Agreatdeal()fexperilne11talw()rk`l(}votedtoitsprepa-rationanddopingmethodshasbeell.,ad.[2-4l.Hiraoet.l.[5]investigatedtllei11tera(ftiol1ofundopedpolyanilinewithtransitionmetaliol1sandfOulldthattheresllltingcol1lPoundsexhibitgoodcatalysisfOrsomeoxidationreactiol1sasweliasi…  相似文献   

19.
中碳高强度弹簧钢NHS1超高周疲劳破坏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义宏  惠卫军  傅万堂  翁宇庆  董瀚 《金属学报》2007,43(10):1031-1036
测试了中碳高强度弹簧钢NHS1的超高周(109 cyc)疲劳破坏行为,并利用FESEM对疲劳断口进行了观察.NHS1钢的S-N曲线呈台阶型,在109 cyc内疲劳极限消失.疲劳断口分析表明,在高应力幅区,实验钢的疲劳破坏主要起源于基体表面;而在低应力幅长寿命区,疲劳破坏主要起裂于试样内部的夹杂物,形成"鱼眼"型断裂.在夹杂物周围存在一个粗糙的粒状亮区(GBF).GBF区边界的应力场强度因子为3.6 MPa·m1/2,与疲劳寿命无关,该值与疲劳裂纹扩展的门槛值相等;"鱼眼"边界的应力场强度因子同样与疲劳寿命无关,约为10.6 MPa·m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