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掌纹识别是一门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使用主成分分析对图像向量进行处理,向量维教一般都很高.二维主成分分析是直接采用二维图像矩阵来构建方差矩阵,与一维主成分分析相比能更精确地计算原始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是二维主成分分析的改进算法,将其应用于掌纹识别,通过在水平和垂直2个方向上各执行1次二维主成分分析运算,消除了掌纹图像行和列的相关性,运用新准则选取了更适合于分类的主分量,大大压缩了特征的维数.在香港Poly-technic Universitv的Palmprint Database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率和更低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2.
掌纹识别是一门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提出基于分块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M(2D)2PCA)和模糊分类的掌纹识别方法。该算法利用M(2D)2PCA提取掌纹的局部特征,并利用模糊分类策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取掌纹的局部特征,并且直接对子图像矩阵进行特征抽取,能够精确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分类阶段引入模糊理论,应用于掌纹识别问题。最后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掌纹数据库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得到更高的识别率和更少的识别时间。 相似文献
3.
4.
针对OFDM系统中传统最小二乘(LS)信道估计方法需要大量导频估计精度却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压缩采样匹配追踪(CoSaMP)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新方法.利用发送信号,接收信号和信道的频城关系建立基于压缩感知的数学模型,再采用CoSaMP算法对信道进行重构.仿真结果表明,与LS算法相比,基于CoSaMP的压缩信道估计方法能利用少量的导频信号达到与之相比拟的信道估计性能,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与现有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基追踪(BP)与正交匹配追踪(OMP)相比,在使用相同导频数目条件下,具有更好的信道估计性能和更低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5.
主成分分析法在掌纹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纹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又一新兴技术,在网络安全、身份鉴别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掌纹图像的特征提取,阐释了传统主成分分析与加权主成分分析在处理掌纹图像时的差异,并在不同数据库上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传统主成分分析比加权主成分分析有更高的识别率以及加权主成分分析能够削弱光照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在图像等二维信号的应用与处理上,常规压缩感知理论框架存在重构算法效果差、图像块效应明显、对噪声敏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根据现有二维观测模型和二维重构算法设计思想,可以设计一种新的重构算法:二维逐步正交匹配追踪算法。该算法借鉴了相关一维重构算法的设计思想,通过每次迭代选取符合阈值条件的多列原子进而正交化处理的步骤,提升了重构效率,改善了恢复图像质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重构时间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的图像信噪比有较大提升,超越了现有典型的二维重构算法。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掌纹ROI分割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纹感兴趣区(ROI)分割是掌纹识别的关键步骤,目前掌纹分割方法主要存在定位点不易确定和同类图像ROI提取偏移度较大等问题,为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的ROI分割算法。首先确定手掌图像中的两个指谷点;然后利用手掌轮廓特定区域边界点拟合直线,以该直线为基准,以固定角度的方式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指谷点找到掌纹信息丰富的区域,确定掌纹的ROI,最后提取特征矢量进行匹配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分割掌纹ROI的准确度高、速度快,对同类图像分割的偏移度更小,掌纹ROI的提取率达98.2%,掌纹正确识别率提高了3%左右,为基于掌纹的身份认证系统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掌纹识别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掌纹识别是用掌纹特征(包括人眼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来进行身份鉴别的一种方法。其中掌纹特征提取和掌纹特征匹配是掌纹识别研究的关键部分和核心内容。在特征提取方面,给出了两种改进的特征提取方法。先对掌纹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再对变换后的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针对掌纹图像的特点,对PCA进行改进,设计了适用于掌纹图像的分块主成分算法。将一整幅掌纹图像分为若干子块图像,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的特征提取方法可以提高识别准确率。在特征识别方面,模版匹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计算量小,准确率高,但容易陷入小样本问题。因此通过训练SVM分类器,进行掌纹识别。实验证明该方法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14.
在人脸识别中,如何消除光照、表情、遮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识别的鲁棒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稀疏表征的鲁棒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对人脸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将变换得到的4个子带LL、LH、HL、HH作为基函数构成字典;然后将测试图像的LL子带在字典上稀疏分解;最后依据重构残差最小原则进行分类识别。在Yale人脸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优于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的GLBP掌纹识别算法(EGLBP),首次将该算法运用到掌纹中。同时,为了提高识别精度、降低算法复杂度,引入信息熵来度量掌纹所含的信息量,熵越大,所含信息量越多。首先对图像进行Gabor变换,分别计算变换后图像的信息熵,去除熵较小的几幅图像;然后对剩余的图像使用分块思想,对每块进行LBP特征提取,并联融合所有特征;最后使用卡方距离对掌纹所属类别进行判定。经过PolyU掌纹中心区域图像的验证,与传统掌纹识别算法相比,EGLBP算法识别率达到99.89%,识别时间为113.9ms,具有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快速有效地进行步态识别,针对步态能量图像能够表征步态信息和2维主成分分析能快速降维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步态能量图像和2维主成分分析的步态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背景减除法分割出人体轮廓;然后通过人体宽高比的相关信号确定运动周期,再对二值周期序列进行步态能量图像(GEI)合成;最后运用行列相结合的2维主成分分析((2D)~2PCA)方法与加权的2维主成分分析(W(2D)~2PCA)方法提取特征主向量,并采用最近邻分类器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步态识别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前期处理对分类识别的影响,而且对于3种不同行走状态的CASIA数据库巾多个视角下拍摄的步态图像可取得很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基于图像集的分类任务中,用SPD (symmetric positive definite)矩阵描述图像集,并考虑所得到的黎曼流形,已被证明对许多分类任务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已有的经典分类算法大多应用于欧氏空间,无法直接应用于黎曼空间。为了将欧氏空间的分类方法应用于解决图像集的分类,综合考虑SPD流形的LEM (Log-Euclidean metric)度量和欧氏空间分类算法的特性,实现基于图像集的分类任务。方法 通过矩阵的对数映射将SPD流形上的样本点映射到切空间中,切空间中的样本点与图像集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再将切空间中的样本点作为欧氏空间中稀疏表示分类算法的输入以实现图像集的分类任务。但是切空间样本的形式为对称矩阵,且维度较大,包含一定冗余信息,为了提高算法的性能和运行效率,使用NYSTRÖM METHOD和(2D)2PCA (two-directional two-dimensional PCA)两种方法来获得包含图像集的主要信息且维度更低的数据表示形式。结果 在实验中,对人脸、物体和病毒细胞3种不同的对象进行分类,并且与一些用于图像集分类的经典算法进行对比。实现结果表明,本文算法不仅具有较高的识别率,而且标准差也相对较小。在人脸数据集上,本文算法的识别率可以达到78.26%,比其他算法高出10%左右,同时,具有最小的标准差2.71。在病毒数细胞据集上,本文算法的识别率可以达到58.67%,在所有的方法中识别率最高。在物体识别的任务中,本文算法的识别率可以达到96.25%,标准差为2.12。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与一些经典的基于图像集的分类算法对比,本文算法的识别率有较大的提高且具有较小的标准差,对多种数据集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这充分说明了本文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解决基于图像集的分类任务。但是,本文是通过(2D)2PCA和NYSTRÖM METHOD对切空间中样本进行降维来获得更低维度的样本,以提高算法的运行速度和性能。如何直接构建维度更低,且具有判别性的SPD流形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人脸识别是人机接口和生物信息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得到广泛的关注,人脸特征提取是其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克服人脸光照和表情变化对特征提取的影响,提出在小波包分解后的多分辨率下利用(2D)2PCA提取人脸特征进行识别的方法,主要创新包括:(1)以小波包分解所有节点图像为研究对象;(2)提出以识别率来选取“成功”节点;(3)提出一种融合节点图像的方法。首先通过二层小波包分解获取节点图像,采用(2D)2PCA方法提取所有节点图像的特征矩阵,并利用最邻近分类器获取其识别率,然后在选取“成功”节点图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融合方法进行人脸识别。用CMU PIE和Yale 库中的样本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法的高效性,同时也说明融合多分辨率下的节点图像能有效提高识别率。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分块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的步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步态能量图和分块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进行步态特征的算法。首先对图像序列预处理提取运动轮廓,通过分析区域分布直方图检测出运动周期,生成步态能量图描述步态的空间和时间特性,继而使用分块双向二维主成分提取步态特征用以分类,最后在USF步态数据库上测试,并与其它几个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更高的识别率和更低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