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3)
适应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能够肩负起历史使命的创新型、复合型数学类研究生,是中国数学类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任务和面临的挑战。建立数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助于各类高校建立实事求是的数学类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监督体制,为数学类研究生的培养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保证数学类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5)
在漆画方向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中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即以研究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加强漆画创作与市场的结合,实现教学与相关行业、企业对接,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与研究生就业方向的适应性;使研究生的学习从"静态"接受转为"动态"参与;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高校可通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建立公共技能实训室、培育新型"双师型"师资、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保障漆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学术研究、创作、市场开发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  相似文献   

3.
数学类课程教学在土木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木专业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渐上升,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传统的数学类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不能满足目前的研究生培养需要。笔者认为其症结在于教学内容与土木专业内容脱节、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课程科目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和实验学时数不足这4个方面,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3)
通过对西南大学的书法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应以"学者书家化"和"书家学者化"的双向培养模式作为书法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5)
文章介绍了湖北工业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学校在总结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视觉传达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围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从资源平台环境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学位论文限定"实际应用"研究、实践基地建设、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过程、实行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暖通学科研究生多元互补教学模式框架下,提出了若干研究生课堂"教""学"组合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该模式旨在全面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范畴,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发挥多元智能的潜力,为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元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6)
小学年级数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尤为关键。数学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基于这一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管理化教学、小组化教学以及竞赛化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慕课+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能体现其优势。研究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方式,因此可通过慕课平台在课堂之外进行调研讨论,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本文以北京农学院"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硕士研究生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引领教学法融入"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1)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也非常基础的学科。"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及学生发展所必要的一种精神理念。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工匠精神"培养,为未来走进社会打下良好的根基。对此,教师可针对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数学教学进行探讨,从而得到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
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途径包括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课程内涵、改进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几个方面。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需不断改革课程教学,认真做好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实施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改革研究生的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教学的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加强,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