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力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7,14(3):10-12,16
全面综述了油茶籽制油的生产工艺及茶油的实际应用,并详细地介绍了提油过程中的副产物茶饼粕和茶壳的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综述了油茶籽制油的生产工艺及其茶油的实际应用,并对提油过程中的副产物茶饼粕和茶壳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全面综述了油茶籽制油的生产工艺及茶油的实际应用,并对提油过程中的副产物茶饼粕和茶壳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油茶饼粕的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略介绍了油茶饼粕的来源,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综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意义,综述了从茶粕中提取茶油、茶皂素,用茶粕制取酸洗缓蚀剂、活性碳及茶粕用作饲料的生产方法以及这些产品的实际用途。  相似文献   

5.
1 前言油茶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全国每年产茶籽约6.5亿kg。茶油存在茶仁中,茶籽壳基本不含油。未脱壳的油茶籽在压榨过程中,茶籽壳反而要吸附一部分油,降低出油率。另外,茶籽壳中含碱性很强,影响茶油  相似文献   

6.
叶展  何东平  罗质  胡传荣 《食品科技》2015,(4):250-255,262
以脱脂油茶籽粕为原料,研究从油茶籽粕中提取茶多糖的优化工艺,对提取工艺中液料比、乙醇浓度、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考察各单因素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RSM)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对4个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并对因素和因素间交互作用进行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从而确定从油茶籽粕中提取茶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1:1、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55℃,浸提时间2 h。验证实验茶多糖实际得率为7.43%。最后,简要总结了提取出的粗茶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工艺优化后茶多糖得率高、安全可靠、生产操作方便,为工业上茶籽多糖的提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油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有关油茶籽仁、油茶籽壳和油茶籽粕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油茶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油茶籽加工副产物的组成、综合利用现状及途径,并就茶皂素生产及利用、茶籽粕有机肥及茶籽壳活性炭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红花油茶的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普通油茶为参考,主要分析了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的主要化学成分、脂肪酸组成,并对其两种茶籽仁的细胞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风干红花油茶籽仁中的粗脂肪含量为63.3%,粗蛋白质含量为8.8%,茶皂素含量为13.34%,其中粗脂肪含量比普通茶籽仁高出15%以上。风干后的红花油茶籽壳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粗纤维,含量达到78.4%。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红花油茶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83%。  相似文献   

10.
韩晓丹 《中国油脂》2020,45(11):9-13
以茶壳为原料制备氮掺杂活性炭,采用大孔树脂与氮掺杂茶壳活性炭联合使用的双重吸附工艺对油茶籽油同时进行脱酸脱色。对氮掺杂茶壳活性炭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所得油茶籽油的质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氮掺杂茶壳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以茶壳活性炭为碳源,以咪唑为氮源,咪唑浓度0.3 mol/L,活化温度850 ℃,活化时间6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氮掺杂茶壳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2 876 m2/g,总孔容为1.55 cm3/g,其中微孔孔容0.65 cm3/g,中孔孔容 0.55 cm3/g,大孔孔容0.35 cm3/g。所得油茶籽油无色透明,酸价(KOH)为0.14 mg/g,过氧化值为0.50 mmol/kg,达到了医用注射用油茶籽油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