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海泉  夏林  黄琨  刘鹏 《金属矿山》2021,50(9):169-176
随着三维可视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兴起,我国矿山正在积极推进矿山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越来越多的矿山开始应用三维矿业软件,实现了矿山地质、测量、采矿等技术工作由二维到三维的转变。Surpac软件是国内外应用非常广泛的一款三维矿业软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完成采矿生产内业的各项任务,操作复杂、效率低,易形成信息孤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山智能化建设。在分析Surpac软件应用现状和矿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Surpac软件及其二次开发技术的协同办公解决方案。通过开发协同办公平台系统,采用软件容器、软件进程间通信技术,将Surpac三维矿业软件与协同办公平台无缝融合,利用TCL/SCL脚本技术,在Surpac软件上开发了地质、测量、采矿业务功能模块。研究表明:平台系统实现了地质、测量、采矿专业技术工作按流程化管理和权限管理等功能,专业数据互通共享;所有作业文件和成果数据存储于服务器和数据库中,从平台上形成各种地质、测量、采矿的生产报表。该平台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对于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介绍3DMine三维矿业工程软件在某金矿地质、测量、采矿等方面的一些实际应用,研究了三维矿业软件在智能矿山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了三维矿业软件在矿山生产中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各专业的办公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DIMINE软件的矿山三维生产设计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DIMINE软件为基础,对三维矿业软件在处理矿山日常地质管理、测量自动成图及三维精确采矿设计、生产计划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摸索出一套三维矿业软件在矿山生产设计和日常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矿用商业化软件将三维矿体模型和三维采矿设计相结合,使采矿设计更为简捷,获得了较好的动态效果.以鞍钢矿业集团下属关宝山铁矿为例,利用3DMine三维矿业软件,建立地表模型、地质数据库、矿体模型、块体模型,在2种条件下,进行露天境界优化,对比2种条件下优化结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矿业》2008,17(11)
3DMine三维矿业工程软件是一款完全本地化的创新设计、为国内用户量身打造的三维矿业软件平台。其主要功能有三维可视化核心、CAD辅助设计与原始资料处理、勘探和炮孔数据库、矿山地质建模、地质储量估算、露天采矿设计、地下采矿设计、采掘计划编排、测量仪器接口与数据应用等,同时具有更加开放的数据兼容性、易学易用、客户定制和价格优势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三维可视化矿业软件综合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三维可视化矿业软件的综合应用技术出发,对矿业软件在资源储量估算、动态管理、地下采矿设计、爆破设计和露天境界优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实际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研究认为,在全面掌握软件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合理有效使用三维可视化矿业软件能够为矿山生产设计和管理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煤矿开采》2013,(5):80-82
我国绝大多数的矿山土地复垦规划还处于二维阶段,受传统二维矿山复垦规划图单一信息表达方式,以及昂贵商用软件的限制,亟需一款能快速展示土地复垦规划三维效果的软件。提出了采用Sketchup软件进行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对Sketchup实践应用表明,该软件易于上手操作,是解决目前土地复垦规划快速三维可视化方案的较好选择。在建立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三维模型过程中,还可进行地下采矿工作面、巷道模型的建立,能形成矿区井上下对照的整体效果。利用Sketchup建立的三维模型还可与ArcGIS体系中的ArcScene完美结合,实现基于GIS的空间信息-属性查询、三维可视化展示与应用发布,使公众能看懂复垦规划,参与规划。  相似文献   

8.
以SICOMINES铜钴矿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应用Dimine矿业软件对刚果(金)特大型铜钴矿床SICOMINES铜钴矿的矿体、地层、构造、水文与工程进行地质三维建模,并进一步探讨三维地质模型在储量估算与管理、采矿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编制、三维成矿预测、经济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矿业软件的发展情况,并对国内应用比较成熟的三维采矿设计软件3DMine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结合3DMine在神华北电胜利露天煤矿的实际应用对此软件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这类三维矿业专业软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维矿业软件的迅速发展,其在采矿总图设计中的优势愈发明显。以某铀矿山为例,探究三维矿业软件在采矿总图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立三维综合信息模型、总图三维模型、工程量模型,开展总图运输设计验证工作,为设计优化等提供支撑,同时将资料数据三维化后,真实反映各类要素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使设计效果一目了然,从而提升了设计工作效率及准确度,对矿山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煤炭科学开采与开采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家臣  刘峰  王蕾 《煤炭学报》2016,41(11):2651-2660
从安全生产、机械化或自动化开采、共伴生资源共同开采、保护环境、降低开采直接成本、资源利用最大化、科学规划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煤炭科学开采的基本要求。介绍了国内外在煤炭科学开采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科学开采的共同点与差异。提出了我国实现煤炭科学开采需要从技术进步、思想观念、法律法规、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煤炭开采今后需要在采矿开挖卸荷与偏应力作用、采动应力场动态变化、深部煤岩体的力学行为、煤岩柱的长期强度、采场的系统刚度等10个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民采矿对矿业经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限制其数量,改进其开采行为和市场行为,规模发展的矿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何  刘建东  王湖鑫 《矿冶》2014,23(5):1-4
保障生产能力的平稳过渡是矿山露天转地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阶段强制崩落采矿法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均为适宜于开采低品位大型矿体的高效率采矿方法。根据杏山铁矿挂帮矿、地下矿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大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基于大直径深孔采矿的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的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方案。经过开采技术经济比较,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采用大矿块参数阶段开采方式,在强化开采、提高生产规模、降低开采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煤炭开发一直处在高耗水、高损伤以及高排放的粗放式管理状态。而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的时机,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深化改革,以绿色开采协同创新原则实现煤炭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为此本文对比传统开采方式的弊端,对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索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露天矿山分期开采的原则和目的,探讨了分期开采中影响矿山生产能力的因素,规避分期开采风险,整合矿山资源,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分析地下开采造成的开采影响与损害的因素,对其影响进行分类,建议控制或减少影响损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理论分析和多方案对比法,以堡子沟煤矿为例,针对多个井工煤矿整合后转为露天开采特殊条件下的开采程序优化问题,详细对比了2个首采区位置情况下4种拉沟方案的优劣,制定了采区划分及转向方案,优化了堡子沟煤矿井工转露天后的开采程序。  相似文献   

18.
煤炭开发与地下水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开发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破坏,尤其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更为显著。如何实现煤炭开发与水资源保护间的相互协调是当前煤矿开采面临的巨大难题。通过分析煤矿开采对水资源尤其是对顶底板含水层的影响,进一步阐述了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技术的技术进展情况及当前可实现保水开采的2种基本技术途径:以“堵截法”和“疏导法”为理念的保水开采技术的适用性和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出矿井要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于矿井自身的保水开采技术,对解决当前煤矿开发与水资源保护之间面临的双重难题,对矿井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煤炭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煤炭储蓄不足、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为此,集中专业人员利用综合机械化固体填充采煤技术是现阶段开采煤矿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关于煤层开采中充填采煤技术的应用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20.
煤炭科学开采是煤炭行业追求的目标,采动应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可以促进煤炭安全开采、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开采效率、保护地下水与地面环境、实现煤炭及共伴生资源协调共采,是实现煤炭科学开采的基础。采动应力可数倍于原岩应力,偏应力和采动卸压是促使围岩破坏的主要因素,在一些长工作面顶板会发生分区破断现象,要充分重视采场围岩控制的系统刚度原理,对一些特厚煤层和薄基岩煤层开采的顶板运动及载荷边界尚不清楚。随着开采理念和技术进步,岩层控制研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今后需更多地关注覆岩运动、底板破坏与突水、裂隙岩体、地质构造等问题。由于煤炭开采更多研究的是岩层破坏后的力学行为,破坏后的岩层是以块体组合、非连续体为主,其宏观运动以接触面位移、大变形为主要特征,需要提出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开发专用的仪器设备,完善煤炭开采岩层控制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