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田原宇 《腐植酸》2008,(6):22-22
1《腐植酸新型农用工业园》的内容农用工业产业示范园将着力打造“立体化”支农体系,重点包括施肥节水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绿色安全控制技术等集成性技术,以推进现代农业节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腐植酸》2009,(3):17-17
目前,《腐植酸新型农用工业园》(以下简称“工业园”)入园涉农技术产品——腐植酸增效缓释肥料、多功能可降解地膜、农林保水剂、多功能有机液肥等已在新疆农五师开展了田间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3.
新型腐植酸磷肥的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植酸是土壤团粒组织的构造者,亦为肥料运转的“仓库”。煤炭腐植酸资源丰富,属于难得的低碳材料。在农业生产中,磷肥作为第二大肥无可替代。磷矿资源不可再生.已经面临枯竭。腐植酸对磷肥有着活化、转化、移动等多重功效,提高磷肥效果已为大家所熟知。开发新型腐植酸磷肥,进一步提升了腐植酸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磷肥的利用效率。二者共同作用,构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有效结合、产品多重功能的新型第二大肥种——腐植酸磷肥(HA-P)。该肥一旦形成产业,必将优化化肥结构,改善土壤环境,改良作物品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组建应用技术创新、技术物化、技术服务“三心”平台,让相关企业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提前介入技术产业化环节,探索腐植酸肥料研发、配套技术、技术产品产业化生产、使用成本、效率等要素的最佳组合,确保技术成果研发攻关、组装集成、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的无缝衔接。通过构建协同高效“四链衔接”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链条,立足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发挥腐植酸增效技术关键、突出专利技术核心,探索实施“配方施肥技术+腐植酸增效技术+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合作模式。特别是借助新媒体力量,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腐植新型专用肥及配套技术以较快速度进入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5.
本报讯(记者 陈传武)7月21日,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办纪念中国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发展60年暨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致词.她认为,腐植酸是绿色化工中极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60年来,中国腐植酸产业取得了优异成果,近一半应用在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环境之中,凸显出了绿色化功能.希望腐植酸行业以维护地球碳循环的“安全卫士”为己任,增强腐植酸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融合各方力量,通过“腐植酸+”,深化“腐植酸有机—无机营养学”,精心打造“肥料工业4.0”时代.  相似文献   

6.
【报告提要】1新型农用工业园项目纽带涂层缓释肥料、腐植酸有机无机缓释肥料、可降解液体地膜利用、腐植酸保水剂、腐植酸低毒农药及相关施肥用药农业机械、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技术产品,构建集腐植酸为特  相似文献   

7.
曾宪成  李双 《腐植酸》2013,(6):1-14
大美腐植酸必须标准化。56年来,我腐植酸相关产品已经在“大环境修复工程、大农业民生工程、大工业低碳工程、大医药健康工程”四大工程领域展现了卓越品格。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腐植酸绿色、低碳、环保产业迅速成长,日新月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腐植酸新产业标准严重缺失,不仅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产品也受社会和百姓质疑,因此,急需下大力气破解问题。在腐植酸产业标准化建设中,探索出“腐植酸四大化”之“腐植酸产品标准化一腐植酸产业有序化一地球碳循环安全化一人与自然和谐化”的发展路径十分重要。唯此,大美腐植酸,开展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标准化必须先行。  相似文献   

8.
《腐植酸》2015,(2):52
<正>全国腐植酸生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2015年,中央一系列文件连续聚焦现代农业、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展。腐植酸新产业集绿色、节能、低碳、环保于一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环境治理的绿色动力资源。为引导腐植酸新产业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面向全行业开展《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十三五"科技指导计划》(以下简称"科技指导计划")项目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9.
2009年1月23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就我会“关于集成腐植酸支农新技术培育腐植酸支农新产业大力推进(《腐植酸新型农用工业园》项目建设的报告”(中腐协[2009]1号),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上报了“关于将《腐植酸新型农用工业园》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产业项目的请示”(中石化协产发[2009]14号),同时抄报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部、税务总局。这对我国腐植酸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期待的大事、喜事。  相似文献   

10.
《腐植酸》2012,(1):56-57
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 2012年,借助全行业开创的良好局面,抓住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好机遇,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决定举办“全国腐植酸产业发展创新交流大会”,对全行业大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次大会以贯彻落实《中国腐植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构建腐植酸产业思想十大体系、创新腐植酸产业发展模式为主题,以进一步推动全行业快速发展为目的。现将有关论文征集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子江 《化肥工业》2006,33(2):1-4,18
近年来,新型肥料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生产、销售和使用上的技术问题。通过化肥企业、农业院所和代理商建立联合体,不仅可以实现软、硬件的共享,而且可以实现技术互补,促进新型肥料在我国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膜行业现状的分析及其发展对策(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大纲 《中国塑料》2010,24(8):9-12
从市场角度分析了我国农膜行业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2010年预计实现棚膜覆盖栽培面积为2.8×1010 m2、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为1.8×1011 m2;全国农膜制造企业1000多家,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 kt;农膜(棚膜、地膜)全国总用量约2200 kt;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企业重组、注重企业科技进步、整合行业链、促进农膜消费和服务等对策,以促进农膜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魏茂强 《中国塑料》2022,36(6):92-99
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技术,从产品的生产工艺、应用现状、设备人员要求、可降解农膜、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国内外农膜的研究技术,提出了农用薄膜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精细化工与高新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几年新兴精细化工行业不断出现和对精细化工产品纯度要求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运用高新分离技术成为促进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三项高新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及高效离心传质技术。通过与传统分离方法的对比和应用实例说明了新技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以水为介质,以尿素和复合活化剂直接从风化煤中提取水溶性腐植酸新技术。结果表明,腐植酸提取率达70%以上,新技术提取的水溶腐植酸交换容量5.32、总酸性基含量5.84、E4/E6值4.92,都比碱提腐植酸的相应数值(4.59、5.70、3.70)较高,pH值较低,属于高纯度(灰份6.09%)、高活性、环境安全的农用含氮(30.38%)腐植酸产品。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的碱液提取腐植酸工艺的生产成本高,引入的钠离子和其他无机盐对土壤的潜在危害,腐植酸易絮凝,残渣和工艺废水碱性强、污染环境等弊端,可以替代传统的碱液提取腐植酸的工艺。  相似文献   

16.
腐殖质生物活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文远  杨海真  顾国维 《腐植酸》2007,(3):11-16,36
腐殖质有机肥既能发展高效农业生产,又能保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农业。介绍了腐殖质、腐植酸在农业应用上的生物活性,综合评述了腐殖质、腐植酸生物活性机理,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农业机械的新型水性涂料,重点阐述了该涂料的制备工艺以及探讨了各种助剂、交联剂、固化条件的选择对涂膜性能的影响,并与现有溶剂型产品进行对比,涂膜性能达到或超过现有溶剂型涂膜性能。  相似文献   

18.
张鑫  全淑苗 《中国塑料》2022,36(7):136-142
探讨了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技术,指出了各技术的优缺点、适用性及其发展应用前景,提出了组合回收再利用技术以加快推进我国的农膜回收再利用并防止农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农业微生物的应用发展,以及功能性细菌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尤其关注培养基配方和发酵的条件优化,以及农用微生物菌肥发酵菌工艺的优化。通过对细菌发酵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各成分的常用物质的分析研究,总结了相应的配比原则及发酵工艺的优化,为开展功能性细菌的高效高量发酵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并为农业微生物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作为农用助剂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其卓越的润湿性能,被喻为“超润湿剂”。本文对农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性及其合成工艺以及其不足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