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是特低渗透、微裂缝发育的巨厚层块状砾岩油藏。1979年采用反九点法面积井网试验开发,经历了三次加密,实现了全面注水开发,由于八区下乌尔禾组加密后,地层压力下降快、见水未见效井较多,稳产基础差。为寻求合理注采井网,为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依据,论证现有注采井网方式调整的可行性,建立水压驱动,2006年10月在256井断裂上盘中部采矛盾突出的八个井组开展行列注水试验。试验开展3年来结合油井配套措施,有效地扩大了注水波及体积、减缓压力下降及递减,行列开采形势有所改观。对比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上盘4+5井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特低渗透、带裂缝的厚层块状砾岩油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对该油藏的井网和转注时机的研究,并应用正交设计和经济评价确定适合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的开发模式,即反九点转五点法井网,135m井距,单井日注水30m3/d,转注时含水率为85%。  相似文献   

3.
根据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具有巨厚、特低渗、砾岩沉积、开发效果差的特点,需要对油藏进行分层开发.由于无发育的泥质岩作为标志层,而不易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运用能谱测井中Th、U、K含量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地层沉积环境的变迁的特征,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把八区下乌尔禾组地层划分为5个段、11个亚段,开拓了砾岩地层剖面准确划分对比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了油藏分层开发,钻新井600多口,当年产油达到108×104t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的识别与评价一直是油田开发储集层性质研究的难点, 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采用岩心资料和EMI 成像资料的裂缝分析为基础, 描述了研究区各种类型的裂缝的基本特征; 进行了大量的常规测井资料的裂缝分析与标定, 建立了应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裂缝识别的模式; 通过研究区内实际井的处理和解释, 确定了单井裂缝类型、发育程度, 揭示了下乌尔禾组油藏中裂缝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5.
五3东区上乌尔禾组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带下盘,整体为一向东南倾的单斜油藏。该区上乌尔禾组顶底均为不整合面,发育一套冲积扇型沉积体系。由于沉积微相、剥蚀程度及断裂发育情况的不同,导致该区上乌尔禾组油藏类型差异较大。在综合研究五3东区地层、构造、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初步认为该区上乌尔禾组油藏类型包括地层—岩性复合油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地层—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对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近300口深抽井泵效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泵效的重要因素是油管的弹性伸缩,通过蝇下管柱的合理改进,组合,解决了以前油管锚定后,井下事故多的主要缺陷,使该工艺更适合于八区下乌尔禾深抽井的实际情况,经现场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泵效,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区具有构造高部位为气藏,中部位为稠油油藏,低部位为稀油油藏的分布规律。天然气的地化特征表明:其成因类型可分为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储层沥青的生物标志物表明,乌尔禾组(P2w)储层沥青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克下组储层沥青具有与稀油一致的指纹特征,佳木河组(P1j)储层沥青则表现了原生烃特征。结合地质条件,探讨了油气运移及聚集史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下组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逆掩断裂带南白碱滩断裂下盘,属于一套山前陆相盆地边缘冲积扇沉积.冲积扇体其有独立的成藏体系,针对这一典型特征,充分运用砾岩组分和重矿物资料,落实八区克下组发育的三大冲积扇体,并在充分研究各沉积微相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扇体的平面展布.最后结合油田生产状况,研究了剩余油...  相似文献   

9.
由于八区乌尔禾组裸眼井段较长,同一裸眼井段存多套以上的压力系统,八道湾组参考压力系数为0.66~1.69,克下组参考压力系数为1.27乌尔禾原始地层压力系数为1.35,八道湾组易放生溢流及井喷等复杂事故,而乌尔禾组地层压力较八道湾组偏低易发生井漏复杂,进入目的层后极易发生井漏复杂,如果复杂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发生"漏转喷"的井下事故,乌尔禾油藏复杂防制技术为该井区定向钻井施工安全提速、节约成本,为保障油田增储上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注水原因,地层压力连年下降, 出现地层能量亏空,造成部分抽油井在热化清时化清液漏失现象。经多年的研制试验, 成功地开发出连体式低渗漏油层防漏管柱,截至1999年4月,该管柱在新疆采油二厂应用180口井。此防漏管柱完全解决了化清液漏失到地层后污染油层、生产时率降低的生产矛盾。下面就此管柱在已开发的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化清的应用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渤海地区新构造格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新近系—第四系盖层断裂发育的最新资料,按成因将渤海地区新构造期断裂分为继承活动断裂和新生断裂两种类型;依走向又可分成北东—北东东、北西、北东(偏北)、近东西和北北东向5组,其中继承活动的北西向北京—蓬莱断裂带和北东(偏北)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以及新生的北东向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是区内主干构造。在新构造应力场中,庙西北—黄河口和北京—蓬莱断裂带是一对共轭活动的构造带,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为右旋逆平移活动断裂带。这3条活动断裂带将渤海地区分成渤东南、渤西南、渤西北和渤东北4个活动块体,展现出新的构造格局,而与古近纪伸展拉分的盆地构造格局明显有异。其原因是构造发育的动力条件和应力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构造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影响了渤海地区的油气成藏和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2.
沁水盆地处于华北板块内部,是一个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的残留型盆地。盆地内部地层普遍发生了强烈变形,发育大量走滑断裂。走滑断裂的排列组合能指示局部地层应力环境并影响储层物性。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为解剖区,详细分析了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的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及其对致密储层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喜马拉雅期以来,主要受来自于北东向的挤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具有右行走滑的性质。在这种应力场作用下,右行右阶断裂指示伸展区,而右行左阶断裂指示聚敛区。基于该原理对伸展区和聚敛区进行了划分,从这2类区域的平面分布特征来看,从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两者具有一定交互分布的特征。对于研究区东部的樊庄区块,自北向南,断裂走向呈“S型”的分布变化趋势;其中部伸展区为“S型”区域的肘部或转折端,或称“应力转折带”。应力转折带的构造应力场复杂,裂缝通常较为发育,为伸展区。具有较高产能的气井主要分布在伸展区,而聚敛区气井的产能则通常较低。气井产能分布情况与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构造解析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胡-庆断阶带为三个斜列展布的台阶式结构。位于洼陷区的一台阶以断鼻、墙角断块圈闭为主,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位于两条阶梯断层之间的二台阶,形成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顺向断鼻、反向屋脊断块圈闭发育,是油气聚集成藏的主要场所;三台阶构造比较简单,局部断层运移通道发育区形成油藏。一台阶离油源近,资源潜力大,近洼找具构造轮廓、砂体控制的岩性油气藏是主要方向;二台阶勘探程度较高,在主力油层深部和浅层寻找新的含油层系和新的含油领域为主要方向;三台阶离油源较远,应慎重勘探。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渤东地区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为了分析郯庐断裂带对渤海海域渤东地区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解释了5条地震剖面,并对其中一条剖面做了平衡恢复。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在渤东地区表现为3个分支,剖面上发育明显的负花状构造、具有走滑性质的正断层、滚动背斜、垒堑构造、断阶构造等,还可见海豚效应现象。平面上深部走滑断层延伸较远,浅层形成大量的雁列式正断层。郯庐断裂古近纪主要以伸展活动为主,且以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伸展活动最强,上新世-第四纪以走滑活动为主。因此,渤东地区断裂具有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套断层系统:1古近系及其下部的伸展断层系统;2新近系-第四系的走滑断层系统。郯庐断裂的晚期强烈活动促使了油气的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15.
在露头中观测到的断层通常显示为一个破碎带,而在地质建模中,断层被简化成一个面,因此无法对断层破碎带进行有效表征.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断层破碎带建模方法:用2个断层面表示断层破碎带的2个边界,断层面之间的距离由断层破碎带的范围决定,2个断层面所圈定的部分作为断层破碎带.在断层破碎带内部,将其中的断面充填物与裂缝带分别表征,由此可以表示充填物与裂缝带的不同组合模式.新的建模方法既较好地表征了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又更好地体现了断层封堵性,能够建立更加符合地质实际的断层模型.  相似文献   

16.
断层封闭性对确定油气藏的分布意义重大,断层破碎带在地表露头容易识别,但在地下难以鉴别。在对断层破碎带进行识别和发育模式划分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获得动态岩石力学参数,再结合三轴应力试验得到的岩石静态参数对其进行校正,最后利用Ansys软件,对3种断层破碎带发育模式,即断层泥、断层角砾岩和派生裂缝带的封闭系数进行数值模拟。济阳坳陷车镇凹陷M地区断层破碎带的发育模式分为只发育派生裂缝带、断层泥不发育及结构完整的断层破碎带;结构完整的断层破碎带封闭性最好,其次为断层泥不发育的断层破碎带,而只发育派生裂缝带的封闭性最差,多为开启断层,裂缝带常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调节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构造调节带的有关问题在我国东部伸展盆地中研究较多,而在西部挤压盆地中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研究,把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调节带分为3种类型:同向接近型、同向叠覆型和同向共线型。同向接近型调节带主要分布在夏子街地区,同向叠覆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地区,同向共线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乌夏及夏红3个区块的过渡带。由于调节带控制砂体展布,而紧邻的断层又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因此调节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场所。研究指出,百乌断裂和乌南断裂之间、夏59井断裂和夏红南断裂之间以及乌尔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乌夏断裂带和夏红断裂带之间的调节带,是该区形成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是哈山构造带成藏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成像)测井、薄片等资料开展断裂带结构层识别与划分,建立了火山岩区逆断层断裂带结构模型。断裂带结构观测统计与伴生裂缝充填脉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认为,断裂一般经历破裂、碎裂和碎裂流作用,由二维断层面逐渐演化为三维地质体,呈由内向外“扩展式”发育特点。通过对油气藏与探井油气水空间分布关系解剖,探讨了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断裂带“四维”属性控制了油气输导方式的转换、幕式输导时限和差异运聚成藏,在断层活动期与停止活动后至完全充填胶结之前的2.9~9.8Ma时间内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具有良好的输导性,推覆体浅部与中—高角度推覆断裂对接,且具有良好盖层的圈闭与深部中—低角度推覆断裂下盘圈闭为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位于塔西南坳陷东部的玛扎塔格、玉北1及和田南构造带进行了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玛扎塔格断裂带主要发育深浅2套断裂系统,深部断裂系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浅层为冲断构造;玉北1构造带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发育复合叠加型断层传播褶皱;位于西昆仑山前的和田南断裂带为逆冲前缘带,由多个滑脱层共同作用形成构造楔。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是影响该地区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时期。该地区油气成藏受断裂控制影响明显,喜马拉雅期该地区的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改造,使得麦盖提斜坡枢纽部位与巴楚隆起南缘构造带成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0.
桩南断裂带位于孤北洼陷内部,对两侧的边界断裂起着继承与连接的作用.受区域右旋走滑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拉张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始终处于连接两侧边界构造带的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域.为探索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地质、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通过分析构造分区和油气分区,首次提出桩南断裂带的分段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同时重点剖析油藏沿构造变形区的有序排列规律,明确了桩南断裂带分段性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本区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