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相关成果、系统分析乡村景观相关文献基础上,比较乡村景观保护的理论方法及数字化技术优势,从路径、技术等方面综述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景观保护中展现出显著技术优势。(2)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景观保护中的应用分为4个时期,即信息采集阶段(1990-2000年)、分析评估阶段(2000-2010年)、营建管控阶段(2010-2015年)、综合应用阶段(2015年至今)。(3)乡村景观数字化技术的路径分为景观信息采集—分析评估—营建管控。(4)乡村景观的信息采集包括景观空间信息采集和人类行为感知数据采集,涉及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影像、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大数据、生理检测与虚拟现实等;分析评估主要涉及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场景可视化等;营建管控主要涉及参数化设计、景观信息模型、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基于上述分析,指出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在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趋势:(1)技术方法创新应用,辅助景观保护;(2)应用场景日渐广泛,全过程实践协同。研究旨在为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是指导世界遗产事务的操作性规范,反映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时效理念和工作重点.对《操作指南》进行解析以审视城镇遗产的申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简单回顾《操作指南》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本文详细介绍了《操作指南》中有关城镇遗产条款的变化和趋势:其申报范围的扩大、对遗产价值认识的深入、管理法制化与动态监测机制的完善等等.最后,就中国城镇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之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职慧  潘永圣  王喆  张青萍 《园林》2024,(2):13-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应用于方方面面,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及二者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数字文化形式,传统文化形式也开始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升级。近年来江南园林遗产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相关技术和应用方式,园林遗产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在促进信息采集、档案管理、遗产传播等工作中初见成效。通过对江南园林数字化研究现状的梳理,以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讨论江南园林遗产数字化工作的优势,从遗产数字化内容和遗产数字化管理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数字时代下江南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201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的第40周年,也是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走过的第27年。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回顾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历程,将其初步划分为起步、演进和深化3个阶段进行分析;其后从法律法规、管理体系、管理规划、科学研究和地方发展等几个方面对自然与混合遗产保护管理的经验与挑战进行了论述;最后,结合国际趋势对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世界遗产定义是有局即的,不看对象,一味地强调遗产登录的原真性标准,把它强调到绝对的高度。不利于中华遗产的全面系统保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保护观。即根据遗产自身保存度的差异,针对处于不同保存状态下的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那些在历史上有重大意义担保存度不好的遗产惨遭厄运。  相似文献   

7.
杨晨  韩锋 《中国园林》2019,35(6):45
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展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国家之一。从遗产景观研究和保护的现实需求出发,回顾了美国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代表性项目——美国历史景观调查,总结了该项目在建设理念、运行机制、技术标准和发布途径等方面的经验。结语部分提出了该项目对中国遗产景观档案建设的启示:保证遗产景观档案项目的独立地位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围绕遗产景观档案工作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是完善体系、增强执行力的保障,遗产信息共享是档案建设工作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王新英  陆瑄 《建筑》2022,(13):64-66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所包含的铁路建筑物、铁路线路、铁路修筑和运营技术等基本内容完全符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发布《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2003)中对工业遗产的概念界定。经实地调研统计,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建筑物现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36座市县乡镇,总量约2000余栋(座)。2017年,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联合发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同时,自2006年至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已有13座城镇的31处数百栋(座)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先后列入第六至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镇江地区以江南运河为主的人工水系变迁过程及其与江南文明互动发展的研究,提出江南地区的运河产业遗产应当包括与大运河主航道密切相关的庞大人工化水网系统。大量相关河道与相关遗产是江南文明核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区别于已有世界遗产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0.
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可能毁坏地下建筑遗产的四种城市化进程,介绍了探查地下建筑遗产的技术手段和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保护与展示遗址的几种模式,呼吁健全必要的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11.
王博  宋峰  孙铁 《中国园林》2022,38(6):86-90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多元保护思潮的涌现,世界遗产权威话语体系下客观理性的自然保护观念逐渐被挑战,自然遗产保护展现出文化转向。从遗产话语的视角切入,分析文化转向的动因、机制、过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从自然遗产保护价值观转向、对象内涵转变、操作机制修订3个方面总结自然遗产保护文化转向的全过程,批判性地理解转向中自然遗产话语的建构手段,进而为中国自然遗产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公布的1979—2017年监测数据和历年世界遗产大会对濒危世界自然遗产评估决议,分析了濒危世界自然遗产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总结出濒危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原因和"脱危"措施以及中国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的主要威胁因素。最后,分析了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主要威胁因素的产生原因,并通过与濒危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原因的对比,提出适合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为遗产价值的可持续保护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长城文化遗产长期面临风、水、冰雹等自然环境 风险。现有研究偏向理论,缺乏基于数字孪生的实证研究, 尤其缺乏长城文化遗产环境灾害仿真模拟预测的研究。将数 字孪生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结合,通过流固耦合分析模拟探 索风环境对北京蟠龙山长城的影响,评估风对建筑结构的影 响,探讨植被、建筑体量等变量对风环境的影响。结果显 示,数字孪生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文化遗产在风环境下的风险 分布,同时,植被和建筑体量的变化明显影响了风蚀程度。 对于局部坍塌拱券的模拟分析揭示了文化遗产在强风和冰雹 灾害下受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韩锋 《中国园林》2007,23(11):18-21
文化景观是当前国际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以文化景观的实践领域——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切入点,来梳理文化景观的理论和实践脉络,剖析文化景观议题的意义,分析国际发展动向,从而为建立中国国家景观保护体系提供参考框架,使中国的景观保护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文化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林轶南 《中国园林》2020,36(11):100-104
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传统上以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主体。近年来,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参与意愿显著增强,并成为主流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遥感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的全面普及,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支撑。通过对福州复园路街区"拓路"与"保护"争端的全程参与和观察,从公众意愿、参与能力和反馈渠道3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模式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技术应用方向的变革和公众参与的未来走向。研究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是实现多方平等对话的基础;数字技术的创新创意利用,是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的途径;基于网络和新媒体,构建多元的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是引入群体智慧、实现全流程"众规"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世界遗产精神与评价标准,京西稻的遗产价值包括:体现了农耕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证实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南北交流,证实了中国农业景观与园林艺术的交融,据此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性”与“生产性”结合的特点.再结合京西稻的遗产价值与现状分析,从宏观保护策略和微观格局调整2个层面提出具体的保护与规划建议.最后,总结归...  相似文献   

17.
毕雪婷  韩锋 《风景园林》2018,25(10):115-119
将自然与文化完全对立的现代西方经典范式二元论,使自然遗产美学价值的评估标准(vii)在界定“自然美”方面往往有所局限:仅仅从物的存在而不是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来考察“美”。具体通过回顾依据标准(vii)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案例,分析标准(vii)的两类评估要求(“绝妙的自然现象”与“特殊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所要识别的“自然美”。由标准(vii)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为区别于自然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必须把“自然美与自然审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而通过分析目前广泛使用的风景资源与风景美学评价方法,指出自然遗产美学价值的识别与评估应从现成的物质实体转向生成的关系存在,聚焦于“自然美”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此实现对自然和文化价值体系的整体关照。  相似文献   

18.
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探索——以平遥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型世界遗产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其中的传统生活与传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具有遗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是一种“活态遗产”.通过分析人居型世界遗产的特征和价值,指出建立“遗产保护”与“人居改善”的双重目标以及“以居民为核心”的保护方法的重要性.在分析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以平遥古城为例,解析其在2006年以后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保护规划及其实施保障制度的新探索,包括价值阐释、针对遗产“整体性”的保护框架、针对遗产“动态性”的建设控制和监测体系,以及落实“以居民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的具体措施等,为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分析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方面的入选标准的基础上,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现状,从保护对象、地理分布、保护形式和管理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