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文化建筑的内涵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建筑涵盖面较厂,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观演建筑、会展建筑和科研建筑等.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更使得文化建筑呈现出纷繁的多样性,不断出现新的建筑类型与独特的功能空间,同时大量已建成的文化建筑也面临着新的技术改造与功能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山水人居环境的研究角度,在挖掘与传承、协调与共生、保护与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剖析和论述,将山、水、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讨论,论文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美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以期对古镇今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城镇很多建筑物的立面改造已逐渐成为了城镇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核心活动之一.在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中关于建筑立面的改造和设计都需要结合城镇自身的特点进行,因其对于塑造城镇的外在形象以及延续城镇的地方文脉都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对于历史古镇中的街道立面改造已经逐渐成为了古镇改造工程中的关键任务.本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与介绍一下,关于古镇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工作的实践原则,并且深入探讨了在其中运用构件、色彩、材料与具体尺度等城镇建筑符号之时,应该仔细重视体现该传统城镇建筑文化的形式要素,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历史古镇街道立面改造提供相应的改造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武汉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底关系分析、图形模式归纳等方法,对形态基因进行提取,研究社会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城镇平面格局所蕴含的文化遗传因子。首先,对形态基因概念进行研究,探析其内涵、层次与文化意义,其次探寻武汉历史街区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建成环境中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空间分异,识别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城镇平面格局,揭示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遗传因子。该文在形态基因视角下聚焦于两个方面:从历史演化过程中分析城镇平面格局的生成机制与分类;从当下建成环境中揭示城镇平面格局的形态与文化意义。该文的分析方法可为武汉历史街区及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所借鉴,尤其对我国的“城市双修”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筑研究之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文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角度,对重庆市酉县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剖析与论述,将山地环境,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地讨论,论文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 展价值,以期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筑节能》2012,(4):1-5
前言 我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量大面广.据不完全统计,仅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既有居住建筑就有大约35亿m2需要和值得节能改造.这些建筑已经建成使用20年~30年,能耗高,居住舒适度差,许多建筑在采暖季室内温度不足10℃,同时存在结露霉变、建筑物破损等现象,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很不相应.  相似文献   

7.
英国“建筑和建成环境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和“生态区域公司”(BioRegional)最近出版了新的生态城镇(eco—town)建设指引。该指引提出.生态城镇新的居住区建设应符合“建筑和建成环境委员会”出版的“为生活而营造”(building for life)的黄金标准.并应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在英国的国情下,  相似文献   

8.
敬平 《小城镇建设》2000,(12):66-66
一、我国城镇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发展的机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宅建设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乡村城市化也成为新世纪的战略任务,这都为城镇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吴国力 《华中建筑》2007,25(1):88-88,104
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方针"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该文认为,时至今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变化,建筑本身的复杂性及我们对建筑认识的深化,已不宜再提出新的"建筑方针".  相似文献   

10.
建筑的本体与超越——误读"武汉琴台大剧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振华 《新建筑》2008,(2):62-65
众人瞩目的武汉琴台大剧院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由于位居汉水和月湖之间的良好地理位置,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使之成为体现武汉特色的窗口,成为讨论的重点。从“基地分析”、“建筑表情”和“建筑性格”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琴台大剧院的优缺点。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市民的评价。最后提出,设计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需要注重传统记忆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以及白下而上的市民参与。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又是一座蓬勃发展的新兴工商业城镇,是西青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98年,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柳青镇进行了专门设计,本着尊重历史,弘扬民俗文化,注重将传统文化设施遗址与现代都市建筑相结合的原则,把杨柳青定位于建成集民俗文化旅游与现代汽车、化工工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在未来的10年中,杨柳青镇的民俗文化将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中国北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杨柳青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现在以传统文化古迹的挖掘、开发为重点,恢复杨柳青镇明末清初,商家林立、小桥流水、御河人家的北方重镇的繁华景象。与此同时,区委还以镇区  相似文献   

12.
自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建成开放以来,已经跨过十三个春秋,不仅成为各界人士喜爱的文化殿堂和著名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成为第八届全国艺术节等重要文化活动的主场馆、重大外事活动的接待场所.从语境思考、守正创新、设计表现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的设计思考,以期对相关项目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化建筑综合体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建筑类型,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这类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它需要很好地凝练城市地域文化、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展现城市人文精神,成为表达城市文化地域特征的空间叙事载体.结合烟台市文化中心和牟平区文化中心两个建成案例,从建筑空间的叙事表达视角出发,探索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中关于人、空间、功能使用之间互动感知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范甜甜  贾晓浒 《城市住宅》2021,28(2):100-102
建筑发展的脚步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程,与其所在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建筑因需要而存在,因使用而发展.受民族、信仰、审美理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中西方不同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1996,(1)
发展与保护一直是困扰历史文化城镇的一对矛盾.无视历史文化城镇的个性和特性,忽视文物建筑的存在,片面地强调发展,会使历史文化城镇徒有虚名;盲目地强调保护,处处都不能动,会使历史文化城镇的发展裹步不前.那么,如何既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又使历史文化城镇发展,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粗浅地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16.
高层住宅建筑已经成为城市住宅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但是城市中很多高层住宅建筑日益雷同,给人们造成了审美疲劳,提出新中式高层住宅建筑外观设计手法,是以新的角度和手法,为外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就新中式设计手法在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方城镇建筑采暖是我国建筑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成为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目标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任务. 我国北方城镇采暖建筑面积目前为88亿m2,冬季采暖能耗为1.53亿tce,是我国建筑能耗最大的组成部分.在四大类建筑能耗中(北方城镇建筑采暖、住宅、公建、农村建筑),只有北方城镇建筑采暖目前的能耗与发达国家差别较小,而其他三大类能耗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8.
“阅读城镇”是这十几年来流行在西方城镇设计业界的一句时髦话,来自德里达(Jacques Deruida)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其实,在德里达之前,早有一位以“阅读”城镇而享誉盛名的英国城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他就是G.库赖先生(Gordon Cullen)。G.库赖生于1914年,卒于1994年。他既是一个从事实践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也是城市设计理论的开创者。在G.库赖看来,城镇景观不是一个场地或某个地方的景观,而是整个城镇的景观。城镇设计就是如何把建筑、街道和空间在视觉上结合到一起,把看似杂乱的建筑环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19.
贺优  孙娜蒙 《城市住宅》2021,28(8):170-172
新的大众媒介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读图时代"宣告来临.图像符号的象征性与文化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博物馆作为承载城市历史记忆、重塑城市理想形象的公共建筑,在全球化语境下塑造独特性与差异性,成为国家和城市的象征.博物馆是靠视觉观看的场所,图像化的博物馆建筑空间体现其视觉表征实践的价值和导向,在进行意义建构和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效果明显.以博物馆视觉表征模式的演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视觉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梳理了自1861年意大利独立至今的历史城镇保护思想,总结为城镇化初期、快速城镇化时期、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时代三个演变阶段,重点讨论演变的现实背景和动因,揭示了其保护理念、方法和实践转变的思想渊源认为保护已成为意大利城镇建成环境长期合理转型的主要手段,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理性和文化自觉的反映;保护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城镇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现实的深刻认知,尤其是保护目标与策略的“整体性”;各个利益群体协作机制和参与途径则是保护实践得以推进落实的基础.这些经验值得新常态下我国历史城镇保护以及建成环境更新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