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研究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配合施钾对三大土壤类型土壤中钾的盈亏影响 ,结果表明 ,潮土和褐土区中小麦 玉米轮作制下 ,施钾配合秸秆还田 (NPKM)处理 ,能够保持整个周期循环中钾的平衡 ,归还率达 10 9.1%~111.9%。其中每年还田的小麦秸秆可以提供 2 2 6 .5~ 2 6 1.0 kg/ hm2钾的归还量。而不实行秸秆还田的施钾处理(NPK处理 ) ,钾归还率为 95 .2 %~ 97.1%。在砂姜黑土区小麦 大豆轮作制度下 ,即使小麦秸秆不还田 ,仅施用化学钾肥 ,亦能维持小麦大豆轮作周期钾素的平衡。施钾配合秸秆还田 (NPKM)处理 ,钾归还率达 14 2 .0 % ,施钾且秸秆不还田 (NPK)处理钾归还率达 119.9%。主要是大豆不象玉米那样带走较多的钾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以苜蓿、绿豆与玉米间作为对象,探明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为豆科与玉米间作的生产实践和稳定优质饲草来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相比,苜蓿单作和绿豆单作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其中,绿豆单作土壤w(有机质)显著提高13.09%,苜蓿单作土壤w(碱解氮)显著提高28.51%,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w(速效钾),分别降低23.90%和10.60%。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模式下,与玉米单作和豆科作物单作相比,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苜蓿与玉米间作和绿豆与玉米间作均能显著提高土壤w(速效钾),分别提高40.94%和34.92%。豆科作物单作或与玉米间作对土壤pH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腐植酸作为一种活性物质,对作物养分吸收、增产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小麦”“腐植酸”“产量”“养分”“土壤”等为主要关键词检索相关的田间试验文献,筛选出57篇有效文献,获得215组试验数据。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组,增施腐植酸为试验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增施腐植酸对小麦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增施腐植酸促进了小麦养分吸收,小麦植株氮、磷、钾的总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2.27%、29.41%、32.20%,小麦的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分别提高7.67%和11.08%;实现了小麦增产,产量提高10.44%;土施腐植酸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8.72%、12.30%、18.16%、12.1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3.06%,土壤pH值降低2.06%,土壤总孔隙度提高6.33%,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提高10.87%,土壤容重降低5.43%。为腐植酸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以普通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究不同腐植酸质量分数(2%、4%、6%和8%)的复合肥对种植辣椒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腐植酸类肥料在辣椒种植上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腐植酸复合肥可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以腐植酸质量分数为6%的复合肥处理效果最佳。为探究连续使用腐植酸复合肥的效果,在上述试验结果基础上,继续开展腐植酸质量分数为6%的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连续使用试验。结果表明,连续4年种植条件下,各年度使用腐植酸质量分数为6%的复合肥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复合肥;使用腐植酸质量分数为6%的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碱解氮含量增加幅度逐年增大。综上表明,连续使用腐植酸复合肥种植辣椒,可长期保持较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我国农村能源紧张的重要途径,然而秸秆中难以降解的木质纤维结构导致在发酵过程中甲烷转化率较低。利用自行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原料,分析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氢氧化钠(NaOH)预处理对秸秆木质纤维结构以及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玉米秸秆的木质纤维素含量,与未预处理的秸秆相比,经NaOH处理后的秸秆纤维素含量降低了24.4%~33.2%,半纤维素含量降低了14.2%~52.4%,木质素含量降低了9.3%~29.3%。在6%、8%和10%浓度中,经8%NaOH处理的秸秆在55℃下的甲烷产量最高,达到188.7 ml CH4·(g VS)-1,较未处理的增加了84.2%,因此可作为提高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腐植酸对设施土壤的养分、盐分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选择具有10年棚龄的北方大棚,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分别对土壤养分、盐分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等进行了研究,具体对因处理不同而引起的土壤养分与水溶性盐分含量、盐基离子组成的变化以及番茄的维生素C(Vc)含量和含糖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腐植酸含有多种物质,它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能增加土壤速效态P、K的含量,降低土壤电导率。施用复混肥的土壤电导率增加37%,而施用腐植酸可以使土壤电导率降低10.4%。土壤盐基离子含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水溶性NH4^+、K^+、Ca^2+、Mg^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腐植酸由于含有各种官能团,可以有效抑制土壤中水溶性K^+、Ca^2+、Mg^2+等盐基离子的增加,进而降低土壤的电导率。腐植酸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也都有显著的影响,能使番茄增产36.5%,并明显提高番茄的VC含量和含糖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我国农村能源紧张的重要途径,然而秸秆中难以降解的木质纤维结构导致在发酵过程中甲烷转化率较低。利用自行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原料,分析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氢氧化钠(NaOH)预处理对秸秆木质纤维结构以及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玉米秸秆的木质纤维素含量,与未预处理的秸秆相比,经NaOH处理后的秸秆纤维素含量降低了24.4%~33.2%,半纤维素含量降低了14.2%~52.4%,木质素含量降低了9.3%~29.3%。在6%、8%和10%浓度中,经8%NaOH处理的秸秆在55℃下的甲烷产量最高,达到188.7 ml CH4·(g VS)?1,较未处理的增加了84.2%,因此可作为提高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化肥工业》2017,(3)
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定量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在玉米上的效应,以明确定量秸秆还田和不同氮量配施对玉米生长、氮素利用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秸秆还田和科学施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定量秸秆6000 kg/hm~2还田条件下,能有效提高玉米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施氮量在180.0~270.0 kg/hm~2时增产效果显著,比施氮量75.0 kg/hm~2和150.0 kg/hm~2增产20.33%~26.15%;秸秆还田配施氮量180.0~300.0 kg/hm~2,能有效提高玉米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并降低土壤氮素依存率,是田间试验条件下玉米种植定量秸秆6000 kg/hm~2还田的最优配施氮量范围;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可以微调玉米根区土壤酸碱度;配施氮量270.0~300.0 kg/hm~2时,可有效提升土壤中全氮含量,并有效调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9.
间作制度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作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一种栽培制度,从土壤养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介绍间作的优势及一些不足,旨在为更好地合理安排间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山西几种主要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总量和有效态含量,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微肥对玉米增产效果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纳米ZnO(ZnONPs)对小麦秸秆还田土壤中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毒性,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探究了56天ZnONPs暴露对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探讨其影响因素,对土壤p 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MB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培养56天后,相比于对照土壤,添加秸秆的土壤的过氧化物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2. 0%、51. 1%和5. 6%,p H值显著下降,土壤呼吸作用增强,CO2的释放增加了73. 6%。相比于秸秆还田处理,ZnONPs的暴露抑制了土壤的呼吸作用,降低了CO2释放,并且微生物吸收Zn2+量增加了235. 5%。研究显示,小麦秸秆添加到农田土壤中显著提高了土壤的呼吸作用和土壤酶活性,ZnONPs在整个培养周期都抑制土壤呼吸,降低了SOC含量。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采用冬小麦进行盆栽试验,以树脂包膜尿素、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普通尿素一次性施肥以及普通尿素基肥加追肥作对比,研究脲醛氮占总氮质量分数分别为30%、40%、50%和60%的脲醛掺混肥对土壤养分、小麦生长、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探明合理施用脲醛缓释肥的最优氮素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一次性施肥以及普通尿素基肥加追肥相比,脲醛氮占总氮质量分数为30%、40%和50%的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在灌浆期为小麦生长提供较高的磷素供应,提高小麦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脲醛氮占总氮质量分数40%和50%的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增产4.28%~6.88%、增收551.7~796.2元/hm~2,较树脂包膜尿素和硫加树脂包膜尿素处理增产2.49%~5.88%、增收116.6~922.6元/hm~2;从产量和经济效益考虑,脲醛氮占总氮质量分数40%~50%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亚硫酸钠为亲核试剂对玉米秸秆木质素进行去甲基化改性,以增加木质素的羟基质量分数和活性。利用FT-IR、DSC、UV测试以及乙酰化滴定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对木质素去甲基化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硫酸钠在碱性条件下可与玉米秸秆木质素发生去甲基化反应,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60℃、m(木质素)∶m(NaOH)∶m(Na2SO3)为10∶1. 5∶2。改性后的木质素与原木质素相比,总羟基质量分数可增加30%左右,其中酚羟基质量分数增加20%左右,反应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8.
将玉米秸秆通过单螺杆式蒸汽爆破的方式进行膨化,得到不同类型膨化玉米秸秆,再与聚丙烯树脂(PP)复合制备复合板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反射红外(ATR-FTIR)、热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DSC)及鲍尔纤维筛分等测试,分析了秸秆膨化前后的纤维变化情况等。分析结果表明:SEM显示通过蒸汽爆破膨化机处理过的玉米秸秆能够有效进行“三素分离”,使得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由规整变成纤维状和粉末碎片,并且TGA、DSC和ATR-FTIR测试结果显示:在膨化过程中纤维素结构无变化,而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发生了部分的热分解。对膨化玉米秸秆与PP复合制备的复合板材的力学性能测试发现:与未膨化玉米秸秆(CS)制备的板材相比,膨化玉米秸秆(SECS)制备的板材的冲击韧性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增加15.69%和17.24%,而与SECS制备的复合板材的性能相比,分别经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修饰的膨化玉米秸秆制备的复合板材的冲击韧性强度分别增加了156.74%和100.98%,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83.42%和12.03%。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亚硫酸钠和乙二醛对玉米秸秆木质素进行去甲基化/羟乙基化复合改性,以提高木质素的羟基含量和反应活性。通过FT-IR、TG、DSC以及乙酰化滴定等技术研究了木质素复合改性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去甲基化/羟乙基化复合改性后的玉米秸秆木质素具有优异的活性,其总羟基质量分数较原料木质素提升了88.33%,酚羟基提升了14.70%,反应活性得到明显增强。FT-IR表征发现:复合改性从多方面提升了木质素的羟基含量,对羟基含量的增加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热重和DSC表征发现:复合改性木质素(G-DL)相较于原料木质素降解得更加彻底,其放热峰出现在77℃,放热量达459.82 J/g,反应活性较去甲基化木质素(DL)和原料木质素更高。 相似文献